第一节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可以说较之世界地理及理论地理知识要简单。中国毕竟是我们的祖国,因此学来会感到较为容易。但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作为中国的新一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好中国地理,要较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的自然状况及自然环境,这样也为了解中国国情奠定了自然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及各个方面的全面胜利。

中国地理是按照地域的观念来分章分节学习的。那么学好中国地理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认识和全面掌握中国地图,要从了解到完全掌握中国地图。首先是从大概上看中国地图的形状及中国的面积是 960 万平方公里。然后是细看各个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在观察地图时,牢记各省的简称及省会, 这需同地图结合起来记。在你记住各省的位置之后,再通过地图记各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当你对中国地图有较为完整的印象后,你便开始走向中国地理的知识殿堂了。也正因为你掌握了中国地图,看到课本上根据地域划分而讲各个地域的一系列知识时,你便可以在脑子里找到一个位置,用语文中的想象方法把那个地方的一系列地理情况放到你所找到的位置上去。这样, 你就做到了图对文、文对图。那么,你所学,所记的知识也就会在脑子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

上面讲到了学习中国地图的情况。从中国地图再回到具体的课本,在学习每一个地域的一系列地理知识前,你应该先预习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通过预习,了解每章每节大概讲了些什么东西,然后再预习第二遍,这一次则需要开动脑筋提出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需要你针对书本提出,这样有助于培养你的自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的方法也正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你了解了课本知识的大概内容之后,你就应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读一读,了解一下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这不仅开阔了你的视野,也可有效地帮助你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下面

仅就中国地理介绍一些中国地理方面的资料和课外知识。

我国有一跨流域调水工程——松辽运河,或是“引松济辽”,是拟将东北地区北部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南部辽河流域的大型跨流域调水的工程。即也可称为“北水南调”工程。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东北地区(主要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盟一市) 有 12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亿多人口,水资源总量仅为 1930 亿立方米。土地、人口、水资源分别占全国的 1/8、l/10 和 1/16。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 1680 立方米/年,亩均占有量为 547 立方米/年,分别占全国平均数的 64%和 30

%,属全国的少水地区。

近 30 年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辽河中下游工业和城市群发展迅速,为东北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用水量急剧增大,于是资源严重不足成了制约辽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据估计,该区缺水若不予解决,到 2000 年将减少工业产值

556 亿元。

目前,松辽两个流域缺水量都在 25 亿立方米左右,其中辽河中下游地区缺水 11.4 亿立方米,但两个流域水资源数量,水资源利用率及其缺水的性质却相差甚远。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736 亿立方米,河川径流利率只有 29.8%,每年有 400 多亿立方米的水量白白流入海而未被利用,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大型控制性工程所致;而辽河流域每年平均径流量仅为 148 亿立方米,河川利用率为 80%,其中辽河中下游地区高达 85%,水资源的贫乏而导致了辽河的缺水。除采取节流开源措施外,从外流域调水则成为解决该区缺水的重要途径。

“松辽运河”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计委于 1956 年 6 月批准了辽河规划任务书;其中就包松辽运河的规划设计工作。1960 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成立了有关该工程的机构,并开始筹建,后因压缩基建于 1961 年停建。1984 年“北水南调”工程为规划中的骨干工程。工程主要是在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上兴建几座大型控制性水库,以满足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 2000 年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同时,引松花江水至辽河流域,解决了辽河中下游工业和城市用水问题。

该工程包括在调出区松花江流域修建的尼尔基(布西)、大赉(或抽水站)、哈达山等控制性水库工程,及穿越松辽分水岭开挖的一条约 388 公里长的调水渠道。尼尔基水库位于黑龙江省涔河县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交界的嫩江中游干流上,是以防水、防洪、灌溉、发电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水库。大赉水库位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的嫩江下游干流上,洮儿河的坝上汇入水库,是一座典型的平原型水库;哈达山水库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的干流上,是辽河干流唯一的控制性水库工程,以供水、防洪为主。

“北水南调”工程完成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辽河中下游地区和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途中区和调入区的工业产值、改变途中区农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调水工程保证了辽宁省 2000 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对水资源的要求,对东北地区工农业的全面发展与布局的日益合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调水工程在提高各水系的防洪标准,增加东北电网的调峰机组,发展水旱田灌溉,缩小松辽平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改善其落后状态,促进沿途城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减轻当地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发展水产业和

航运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调水工程在调节各水系的水量,降低泥沙含量,保证自然保护区的用水量,改善水质、局部气候、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改善途经区大范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等方面的环境效益也十分突出。

上述的这篇小资料是从小资源严重不足讲到调水工程的由来及其内容, 最后到调水工程的效益。读过这样的小资料,有助于你了解东北地区水资源的情况以及松辽运河的情况。这样你会学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当你学到关于东北地区的课时,你会觉得熟悉而得心应手。

又如学习渭河流域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渭河的源头在哪里?然后,你可以查阅资料自己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下面提供这样一则小资料: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陇南山山地(属西秦岭)北部边缘的甘肃省渭源县境内,流经甘、陕西省的 30 多个县市,至陕西潼关入黄河,全长 800 多公里。渭河的源头原来认为在渭源县的鸟鼠山,实是一大谬误,地理学家曾对该县的地形、地貌、河流(特别是渭河)进行了 10 多次实地踏勘考察,

近年来,又较为仔细地查阅了甘肃省测绘局 1977 年编制的渭源县地图,认为渭河源头应是壑壑山。理由如下:

渭河从陇西县逆向上溯入渭源县之后,经三合口路园,过书院在距县城东 2 公里处分为北南两支流。北支流在县城北火炉山麓下,向西上朔蜿蜒 10

公里,穿越干旱的黄土丘陵地区,直至鸟鼠山下。这 10 公里河床,只是在雨季才有含大量泥砂的浑浊河水,而一年中其余日子多为干河床,或是涓涓细流,多数河床河段很窄小,只有几米宽,最宽的地方只有 30 米至 40 米。

南支流当地人叫清源河,在县城南沿西南向上溯,经星光、五竹、鹿鸣, 直至壑壑山下的大草滩,长约 20 多公里,河中常年有水,雨季河水骤涨,河

床最宽处约 80 至 100 米,河床中有大量卵石,大草滩的面积约 2000 至 3000 平方米,是一片浅水沼泽地,生长着茂密的水草和芦苇。从壑壑山山麓下, 有四、五条小溪常年向大草滩供水,这里常年阴湿,水流潺潺。

由此可见,以一条较长(20 公里)、较宽、且常流水的南支流,即清源河,比一条短(10 公里)、窄、干的北支流作为渭河的河源更为合理。因此, 渭河的源头应该是壑壑山。

读过这篇小资料后,你会了解到渭河的源头在哪里,同时,你会及时地了解到地理界新的观点、看法以及新的发现。这就不能不启示我们,学习地理同样要求阅览许多课外书籍。这不仅有助于你学好地理,也为你的其它方面提供了帮助。你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又如学到我国的公路时,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公路方面的资料。这里仅介绍一下关于 21 世纪中国公路的展望。首先公路运输是我国五大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种运输手段,它的通达深度、广度和覆盖面是其它任何一种运输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公路运输和公路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我国自 1906 年开始修筑于西友谊至龙洲的第一条公路(约 50 公里)至

1949 年间共修建公路约 13 万公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陆的通车里程仅仅只有 8.07 万公里。

从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 1978 年的 26 年间,公路建设取得了较

大进展,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公路干线;依靠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大规模地修建了县乡公路,截至 1978 年,全国公路通车的里程达到 89 万公里。

1979 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公路网尤其是重要干线公路的建设和改进,出现了高速公路等汽车专用路线,高标准、高质量的公路里程逐年增加,从而使全国的公路技术状况得到了改善。公路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公路总里程的增加,进一步活跃了运输市场,缓解了紧张状况。到 1991 年底,全国已有 96%的乡镇、75%的村庄通了公路,87.3%的乡镇设立了长途客、货运输站点。截止 1992 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05.7 万公里。

尽管我国的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当落后,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很不适应。

为解决我国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交通部在“七五”末期提出:在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总方针指导下,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原则,安排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一是从“八五”开始,用 30 年左右时间建设国道主干线。

国道主干线是国道网的一部分,全国公路网的主骨架,也是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组成部分,由汽车专用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组成。国道主干线贯通了首都和其它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省会(首府),连接了所有 1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和 93%的 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联结的城市超过 200 个,

覆盖人口约 6 亿以上。国道主干线总体布局为“五纵七横”,分为 12 条路线, 总长 3 万至 3.5 万公里。国道主干线按照规划的标准要求建成后,车辆行使速度可以提高一倍,大城市间、省际间、区域间的公路运输四、五百公里的当日往返,800 到 1000 公里的当日到达,将形成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

二是为了尽快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以及各大经济区域间的联系,我国将在 2000 年前重点建设“两纵两横四条主干线;以及北京至沈阳、北京至上海和重庆至北海三条重要路段。与此同时, 交通部将继续重视县乡公路的建设。在我国公路网络中,县乡公路的比重占69%,覆盖着中国 80%的农业人口,是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乡镇企业服务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交通部已要求各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搞好建设,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加路网密度。

总之,交通部决心通过“八五”和“九五”的建设,要使全国交通出现新的面貌,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使之适应目前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通过这段小资料的学习,你不仅可以了解到公路建设的历史及其成就,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公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不足。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公路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同时也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责任感。

前面都是讲课前我们应该做的。那么在课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知道课中主要是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那么课中我们必须首要抓住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认真做好笔记。对于老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 必须认真地去思考、积极地举手发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都来评论。这些都有利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目前,我国提倡中国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仅教师要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要提高自身适应教师的能

力。

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着运用例子教学,他们普遍认为正确地运用例子可以使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融为一体。而且实践也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例子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举例,配合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还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开拓学生的智力。正确地举例, 还可以增加教材的信息,增强学习的时代感。总之,教师在想方设法地搞好教学,那么,作为学生则须认真地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善于思考,使老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课后则主要是复习与记忆的问题了。记忆地理知识确实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它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关于记忆地理知识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目的地进行调动多种记忆方法的探索,将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推理记忆应用于地图教学过程中,收效很好。其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