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头”追光

爱因斯坦于 1879 年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家庭。次年,他父亲带领全家移居慕尼黑。爱因斯坦三岁才学会说话,平时不喜欢活动和游戏; 可是他特别爱幻想,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呆呆地想着什么。保姆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他“讨厌的小祖宗”。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买了一个罗盘。他发现不管怎样转动罗盘,里面的那根针都不听指挥,它总是指向一个方向,这与他日常所见到的东西迥然不同,他感到很惊讶,喃喃地说:“是什么东西不让指针挪动地方呢?”他翻来覆去地瞧着罗盘,想找出这个东西, 结果什么也没找到。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他开始感到在事物的后面隐藏着深奥的道理。

爱因斯坦在母亲的熏陶下,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当他母亲在钢琴上弹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听着母亲弹琴。他从 6 岁开始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就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伴侣”。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他问题,他常常回答不上来,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气得老师罚他站在走廊里。老师告诉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智力迟钝,老是糊哩糊涂地在自己的梦吃中游荡。他们也给爱因斯坦起了一个绰号,叫他“孤独的小老头”。

爱因斯坦有个当工程师的叔父,经常抽空辅导他学习代数和几何,有一次还着重讲了勾股定理。寻根问底的好奇心驱使爱因斯坦设法去证明这一定理。经过再三努力,他竟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当爱因斯坦 12 岁的时候,叔父送给他一本平面几何的教科书。他怀着极大的求知愿望,一鼓作气地读完了整本书。平面几何那严密的逻辑结构给了他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非常喜欢阅读科普读物,有些书籍他百读不厌。随着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增多,他对圣经上的许多故事发生了怀疑。这无疑对爱因斯坦破除宗教迷信,树立科学志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非常崇拜海涅、

席勒、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诗人和音乐家。

爱因斯坦 15 岁时,他父亲在慕尼黑的企业破产了,他们全家移居意大利米兰,爱因斯坦则留下继续求学。6 个月之后,爱因斯坦再也无法忍受在慕尼黑举目无亲的生活和严厉苛刻的学校纪律,于是,他弃学去了米兰。1895 年,在父亲的建议下,爱因斯坦去报考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但因拉丁文、生物课成绩不佳,结果名落孙山。他并没有气馁,经过努力,第二年就被苏黎世大学免试录取。

正是在这一年,这个善于幻想的少年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念头:假如我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奔跑,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已经孕育了未来相对论萌芽的“追光问题”,对当时的爱因斯坦来说, 还无力回答。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不久就走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这里他试图开始去制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