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从何而来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音乐和歌舞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对音乐和歌舞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多采的民歌和歌舞,常常被人们誉称为“民歌的海洋”、“歌舞之乡”。从帕米尔高原到南海之滨,从大兴安岭到西南边陲,无论是在高原抑或平川,无论是在山区抑或牧场,都流传着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歌和歌舞,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各民族的民歌和歌舞同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歌声和舞影,正如藏族谚语中所说的:“没有歌舞的生活,犹如没有灵魂的生命”。因此,民歌和歌舞所反映的题材广泛,既有叙述宇宙的形成,也有记述人类的起源;既有歌颂本民族的英雄,也有歌唱民间传说故事;既有伴随放牧和狩猎的歌唱,也有对家乡山水的赞颂;既有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诗篇,也有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像一幅漫长的画卷,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民族的民歌和歌舞的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表现手法千姿百态。

有短小精悍的形式,也有长篇庞大的结构;有低声吟唱的歌曲和轻歌漫舞, 也有激情的高歌和欢腾的歌舞,等等,它是各族人民长期艺术实践和审美习惯所形成,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族人民对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常常用他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民歌反映出来。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认为宇宙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于是在民歌里唱出关于宇宙形成的神话。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都流传《开天辟地》、

《盘古歌》等,都是有关这方面内容的。

苗族人民认为大地与万物,最初起源于水和天地,天是由一名叫梁岱所生,像一个箩,地是由一名叫昂丹所养,像一个磨。

纳西族的《创世纪》里,也有叙述这方面的内容: “在那荒芜的远古,

天与地混沌不清, 白昼与黑夜不辨, 天和地界限不分。”

唐李冗的《独异记》中记载:“昔宇宙初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 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这个兄妹二个成婚,繁衍人类的传说,在许多民族的民歌中都得到反映,如瑶族的《盘古歌》,它叙述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人类的起源就是这样唱的:

“景定元年四月八, 天下换了个面貌, 水源河口都改变, 洪水淹死天下人, 伏羲女娲两兄妹, 结成夫妻育子女。”

布依族的《洪水朝天》歌中也唱道: “天下普遍都淹没,

只剩伏羲和女娲, 他们兄妹成了婚, 生下一个小人人。”

彝族流传的《梅葛》(又称《阿细人的光基》),其内容也是叙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万物成长、构木为巢、狩猎放牧以及婚礼习俗等。

这一类歌曲,歌词有五字句、七字句等,是多段体的,长达数十行以至一、二百行之多,歌词占有重要的地位。演唱时随兴编唱,但是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并且有顺序地安排。

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曲调,旋律也较平稳,音程的跳越较小,音域也在八度之内。演唱时,以基本曲调不断地反复,旋律随着唱词的声韵或句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太大,也不影响整个乐句的结构。如《开天辟地》上句旋律开始在高音区平稳地进行,第三小节之后旋律作音阶式的下行,下句旋律是上句旋律后半部的重复和变化重复,音乐语言十分简练。但老歌手们演唱多段歌词,每次重复曲调时,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曲填词。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但又不离开基本曲调的轮廓,这正是叙事性歌曲的魅力。

演唱这一类叙事性歌曲,一段是由老歌手自弹自唱,伴奏时只用简单的

音,以弱奏随腔伴奏,让主调突出,歌词清楚,只是在过门之处用强奏,以烘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