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与生动

即兴抒发,随意挥洒,也是其他口头文学的共同特征。民歌的即兴性, 自然要包括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

有些民歌,平时没有固定的歌词,像一些号子与山歌,歌者大都能够见景生情,随意编词演唱。在进行“对歌”的时候,双方实际上是在集中于知识的广博和文思的迅速的较量,只要求尽快填词,压倒对方,便能得胜,这时歌词是第一位的,也许双方都在使用同一首民歌旋律进行“马拉松赛跑”。一曲多词,由于内容不同,表情需要,以及对语言四声的处理等情况而

使得原来的音乐发生某些变化,是十分自然的。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是很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民歌才能不断衍化产生许多变体,才能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同名歌曲的“姊妹篇”,像《茉莉花》这首古老的民歌,在全国各地流传之后,培育出多少不同的鲜艳的品种,不是很好吗!从这里可以看出, 人民的创造力是多么的了不起!

所以,民歌的填词,只是众所周知的表面现象,而在填词之际同时进行“编曲”,才是新民歌产生的全部情况。要使新词与旧曲自然结合,溶为一体,生硬地拉在一起是不能成功的,要作到形象生动,对民歌手来说,也是在进行知识与修养的基本功考试。

像陕北信天游,一般只是比较简练的上下句,有时将一大串歌词用同一旋律来演唱,情况便可能有许多不同了。我们只举一个例子。

这不过是一曲多词的常见的民歌形式,即一般称作“分节歌”的,而民歌手却把它唱成一首“变奏曲”。语言因素的作用,语气、表情的改变,引起声调高低及旋律上的微秒变化,使得音乐生动多了。

即兴性,是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的一大优点。它不受乐谱的限制,能够极大地发挥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才能,可根据歌词内容变化和情绪发展的要求,在基本旋律上灵活处理,刻划入微,尽情抒发,尽兴方休。《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的六段歌词,如果只照前八小节的音乐演唱,后面的几段,有的地方便比较牵强,不大顺口了。在民间器乐曲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一段合奏,大家都依照一份简谱或工尺谱演奏时,每人会习惯地使之根据各自的乐器性能特点加以调整,更加个性化,合奏起来,成为一段比原谱更加细致,更加丰富的音乐。即兴抒发而达到生动的表现效果,随意发挥并不是“随随便便”地敷衍一通了事,这要体现演唱(奏)者的高超的音乐修养与文化素质的基本功,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