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光子

光电效应的规律无法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按照波动理论,光的能量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而光的强度又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跟频率无关.因此, 不论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应该有足够的能量产生光电效应.然而这跟实验结果是直接矛盾的.极限频率的存在,即频率低于某一数值的光不论强度如何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这是波动理论不能解释的.

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是 1905 年爱因斯坦(1879~1955)在普朗克(1858~ 1947)的量子论的基础上作出的.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电磁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设电磁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 每一份的能量是 hv,其中 v 是辐射的频率,h 是一个普适恒量,理论计算的结果才能跟实验事实很好地符合.这个 h 后来就叫做普朗克恒量,实验测出 h=6.63

×10-34 焦·秒.在普朗克的量子说的启发下,爱因斯坦天才地预见到,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必须假设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即 E=hv,其中的 h 是普朗克恒量.这就是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的光子说.爱因斯坦是在实验事实还不很充分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假设的,但是从这个假设得出的一切结论都跟后来的实验结果相符.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当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就增加了.如果电子的动能足够大,能够克服内部原子对它的引力,就可以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有的向金属内部运动,并不出来.向金属表面运动的电子,经过的路程不同.途中损失的能量也不同,因此从表面出来时的初动能也不同。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出来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这些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所做的功叫做逸出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入射光子的能量 hv 和逸出功 W 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mv2m

2

= hν - W.

这个方程叫做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对于一定的金属来说,逸出功 W 的值是一定的.所以,入射光子的频率 v 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如果入射光子的频率比较低,它的能量小于金属的逸出功,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了.这就是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极限频率 v0 可由下式求出:

hv0 =w,即v0

= W .

h

不同金属的逸出功不同,所以它们的极限频率也不同.如果入射光比较强, 即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目多,产生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的饱和值也大.

练习一

(1)使锌板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的最长波长是 0.37 微米,这种光子的能量是多少电子伏?锌的逸出功是多少?(2)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是多大(用电子伏表示)?为什么用可见光不能使锌板产生光电效应?

(3)铯的逸出功是 3.0×10■焦,用波长是 0.59 微米的黄光照射铯,电子从铯表面飞出的最大初动能是多大?(4)钨的逸出功是 4.52 电子伏,使钨产生光电效应的最长波长是多少?这种波长是可见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