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无常——睿亲王府

在北京的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华门外南池子以东的老睿亲王府,一处是位于东城区石大人胡同中间路北的新睿亲王府。

前者是第一代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后者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爵位后其后嗣子孙的府邸。

显赫一时的睿亲王多尔衮

睿亲王府位于南池子东侧南宫也就是重华宫旧址。南宫在明代时为皇城东苑,占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明英宗受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不想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幸好当时的大臣于谦挺身而出,拥戴代宗景泰帝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挟,蒙古瓦剌没有办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来了。

可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皇帝,于谦就将英宗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囚禁在小南城重华宫里。

过了几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趁此机会拥戴英宗复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华宫。没过几天,景泰帝就病死了。

到了清代,南宫又成为睿亲王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将摄政王府建造得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很多,加之殿宇宏伟,四周绕以36根檐柱,檐椽为三层。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初封贝勒,他是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与皇太极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

这一举动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与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借此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大福晋,同时,其子多尔衮兄弟地位急速上升。

1626年,多尔衮晋封贝勒,并且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多尔衮15岁时,爱新觉罗家族发生重大变故,努尔哈赤病故。当时多尔衮兄弟已辖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并且他的母亲阿巴亥掌握实权,且年富力强、智慧超群、颇有野心。

有母亲做后盾,多尔衮成为除皇太极和代善之外唯一可能问鼎汗位的力量。但是,多尔衮毕竟年幼,对皇太极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时候,代善的抉择就成为关键。

可是,代善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同时也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璘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立皇太极为汗。

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立即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为努尔哈赤殉葬。皇太极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除掉政治上潜在的对手,同时也把他与阿巴亥之间的秘密永远隐藏起来。

阿巴亥死前要求皇太极善待、“恩养”多尔衮兄弟,把他们抚养成人,皇太极答应了她的请求。阿巴亥殉葬后,年仅15岁的多尔衮父母双亡,丧失了继承大统的可能。

皇太极没有失信于阿巴亥,作为一国之君,作为年长20岁的兄长,他把多尔衮抚养成人,严加管教,提携培养,委以重任。多尔衮也确是将才,统兵打仗,开疆扩土,屡立战功。

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多尔衮在战役中获大捷,俘众万余,因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意为“聪明的统帅”。

1629年,多尔衮率军自龙井关入明边,率军围攻北京,败袁崇焕、祖大寿援兵于广渠门外,又歼山海关援兵于蓟州。第二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

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多尔衮受命掌吏部。同年,率军强攻大凌河城,多尔衮率骑兵在队伍的最前方奋勇冲锋,险些被城墙上密集的火炮打死。

破城后,明总兵祖大寿被俘,他对多尔衮说道:“方才火炮若射中将军,可如何是好?”

多尔衮耻笑其虚伪:“尔言不由衷,当真可笑也!”

事后,皇太极斥责多尔衮身边的将士对其涉险冲锋不加以拦阻。

1636年,时年25岁的多尔衮已是战功赫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封王之后,多尔衮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后同肃亲王豪格进兵朝鲜,分别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攻破江华岛,获朝鲜王妃及其二子,国王李倧乞盟请降。

1638年,多尔衮封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道,连续取得200余场战役的胜利,破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

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多尔衮重新卷入皇位之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与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有了足够的实力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汗位,此外还有诸多王爷和贝勒的支持。

但是,双方实力相当,倘若有一方强行夺取权力,必将造成爱新觉罗皇族与八旗内部的分裂,妨碍征明之大计。此时,代善又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代善说服多尔衮,转而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入承大统。而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并实际掌权。

豪格在战场上虽然骁勇,但在政治上软弱且缺乏才干,于是自行退出。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过豪格,两黄旗可以接受。这一决定化解了尖锐的矛盾,避免了八旗内的政治斗争,为满清入关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开始大举入关,征服中原。多尔衮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谋略过人,他能善用降将与谋臣,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方薄弱环节,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清王朝在我国近3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1644年4月,多尔衮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10余万攻明。在山海关接收了吴三桂部,合兵在山海关之战,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10月,多尔衮受封“叔父摄政王”。两路同时发精兵,在陕西合击李自成残部。

1645年初,多尔衮率兵征山东。3月,命多铎展开江南总攻,多铎急速行军,势不可挡,4月屠扬州,5月占南京,俘弘光帝,灭各南明政权。

多尔衮以“重剿轻抚”一意孤行地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以“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法令强迫南方民众接受改朝换代。

6月,多尔衮改变策略,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1646年,命豪格攻四川,灭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命博洛征闽、浙;命多铎征蒙古;命将领孔有德征湖广。

1647年,《大清律》颁行全国。同年,罢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此时,多尔衮权势急剧膨胀,他一人独掌八旗中的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头衔也升为“皇父摄政王”。

在多尔衮掌权期间,睿亲王府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大小官员往来穿梭,这里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多尔衮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

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

松林路转御河行,

寂寂空垣宿鸟惊。

七载金縢归掌握,

百僚车马会南城。

描述的就是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外王公贵族进进出出的繁盛情景。对多尔衮的功名事业作了正确的评价。

“金縢”,指皇家的文件柜,“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摄政王府也就是睿亲王府。但这段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

1650年12月,39岁的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身受重伤,卒于喀喇城,也就是河北承德市郊。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追尊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的儿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3倍。

不久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对多尔衮生前的罪发起弹劾,追论他生前谋逆罪。因其独断专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并迫害肃亲王豪格致死,纳其妃、收其财。

顺治帝下诏,剥夺多尔衮封号,并掘其墓,鞭其尸。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的党羽皆被凌迟处死。

直到1778年,乾隆帝阅览实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下诏为其恢复名誉,复睿亲王封号,爵位世袭罔替。

[旁注]

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英宗被蒙古瓦刺部俘去之后继位,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

莽古尔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喇部,英勇善战,连克6城。1619年,参加了萨尔浒大战,太宗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1632年卒。

八旗: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牛录: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10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300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弘光帝:南明弘光帝,即朱由崧,1644年至1645年在位。1644年5月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弘光政权。1645年,与清军作战中被叛将田维乘出卖,后被清军杀害于北京。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多尔博:爱新觉罗氏,多铎第五子。初出为睿亲王多尔衮后。1650年,多尔衮薨,1651年袭封为睿亲王。第二年,因受多尔衮的牵连,削爵。后顺治帝令多尔博归宗,1657年封为多罗贝勒。1672卒,时年30岁。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死刑名称,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世袭罔替:是清朝的一种爵位继承制度,俗称铁帽子王。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种因为在战争中立有战功而受封,为功封;另一种因是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

明英宗(1427年~1464年),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9岁即位,年号正统。后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1458年,英宗的手下将领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多尔衮(1612年~1650年)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

张献忠(1606年~1647年)字秉忠,号敬轩,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作战中中箭而亡。

[阅读链接]

多尔衮体弱多病。用肃亲王豪格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剧,以致在小皇帝面前跪拜都很困难,所以特别恩准他免于跪拜。

但即便疾病缠身,多尔衮仍日理万机,始终兢兢业业。他一再谕令臣下,奏章务求简明扼要,不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所以体弱神疲,是由于关外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