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之冠——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府邸。该府建于清顺治年间,因战功卓著,力求巍峨而超了王府规制。建筑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花园居西。

1748年,因第七代郑亲王被斥革,乾隆皇帝命济尔哈朗之弟费扬武裔孙德济承袭。德济对于郑王府的贡献,在于着力园林建设,致使“惠园”成为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

战功卓著的始王济尔哈朗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之初,王爷们纷纷在京城建立王府,郑亲王府就兴建于清入关之初。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在大木仓胡同建造了规模庞大、装饰华丽的郑亲王府。

此处原是明初姚广孝的府第,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因郑亲王济尔哈朗拥护帝有功,将此府赐予郑亲王,加以扩建和改造而成郑亲王府。

整座郑王府坐北朝南,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东部前部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

郑亲王府正门为五间,是王府的正式入口,门外两侧有狮子蹲守,因此该院子叫狮子院。因建于清初,所以正门带有关外满洲宫室的特点,沈阳故宫的大清门作为“国门”也不过是五间硬山式。

郑王府的五间临街大门,是很多王府都没有的,而是倒座面北的房子,因为王府的这个狮子院通常很霸道,把旁边胡同完全占据,老百姓只能绕道走。

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为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他是清初名将,清王朝创建者之一。他战功卓著,是开国元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济尔哈朗13岁时,父亲舒尔哈齐就去世了,他便由伯父努尔哈赤收养。济尔哈朗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自此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

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因此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

1625年冬,努尔哈赤为争取蒙古各部早日归附,消除来自西北的威胁,决定征伐原来追随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蒙古各部,派济尔哈朗等人率领后金大军前往征剿。

1626年,济尔哈朗先后征服了喀尔喀、巴林、扎鲁特等部,使之脱离了林丹汗的控制,为清王朝统一漠南蒙古扫清道路,济尔哈朗也因战功卓越被封为和硕贝勒。

1627年,济尔哈朗同贝勒阿敏、岳托、阿济格等人征伐朝鲜,一路长驱直入,杀至朝鲜平壤城下。朝鲜国王李倧无奈中只能派遣使者向清军队请求议和,阿敏不同意,仍想继续进攻朝鲜的国都。

岳托邀请济尔哈朗等人商议,济尔哈朗与岳托一样都不同意这么做。于是对兄长说:“我们不宜深入敌后,应当驻兵在平山以等待议和的达成。”

于是带领军队前去和朝鲜王交谈,今后朝鲜每年应该向清进贡的物品,和议达成之后,清军才撤军而回。

1627年3月,济尔哈朗随从皇太极攻打明朝,围攻辽宁锦州。济尔哈朗偕同贝勒莽古尔泰等率领一支部队截击锦州塔山的明朝运粮队,击败了明兵。

之后又移师前往辽宁宁远,与明总兵满桂的军队相遇。两军进行了猛烈的战斗,济尔哈朗在战斗中负了伤,但是他只是稍微包扎了一下伤口,就重新投入了战斗,继续作战,士兵被他的勇气所鼓舞,拼死奋战,最终打败了满桂的军队。

1628年5月,因为蒙古的固特塔布囊从察哈尔移居到阿拉克绰特部的旧地,凡是有依附清的人一概杀死,公开和清作对。于是济尔哈朗和贝勒豪格前往讨伐固特塔布囊,大败其军,将其斩杀,收降了他的部众。

1629年8月,济尔哈朗同贝勒德格类、岳托和阿济格等再次攻打明朝的锦州和宁远,烧毁了明军囤积在那的所有物资粮食,而且还抓获了许多明军士兵。

1629年10月,皇太极亲自率军从河北遵化的洪山口进入明境作战。济尔哈朗同岳托奉命攻打遵化的大安口,他的军队乘夜毁掉了水门前进,击退了明军马兰营的援兵。

第二天一早,济尔哈朗就发现明兵立了两座营寨在山上,于是他率军进攻山上的明军,击破了明军的两个营寨,然后督兵追击明军的溃兵至马兰营。这一天济尔哈朗从早上到中午时,连战5次,5战皆捷,迫降了马兰营、马兰口和大安口3营的明军。

之后,济尔哈朗又引军攻打河北石门寨,明军多次派兵救援都被他所败斩杀,寨中的军民只得出城投降。于是济尔哈朗就与皇太极的大军会师于遵化,进逼明都北京。济尔哈朗与贝勒阿巴泰进攻通州,烧毁了明军的船只,攻克了张家湾。

1630年正月,济尔哈朗又随从皇太极出征,兵围永平城。在这之前,内部将领刘兴祚背叛清军归顺了明朝,与明朝巡抚袁崇焕一起进驻永平城,他们听说清军大举来犯,就撤退到了太平寨。路上还杀死了客喇沁蒙古前往清军大营献俘的士兵。

这一行为惹怒了皇太极,他派济尔哈朗与阿巴泰前往追捕,他们一路追赶至山海关,斩杀了叛将刘兴祚,俘获了他的弟弟刘兴贤。这时大军攻克了河北永平,济尔哈朗与贝勒萨哈璘奉命驻守城中。

在这段时间里,济尔哈朗检查仓库,检阅士卒,设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的道员白养粹,废员孟乔芳和杨文魁等。济尔哈朗又派人传檄文书至河北灤州和迁安,降伏永平所属的州县。

于是,灤州同知张文秀和迁安县令朱云台、副将王维城、参将马光远、守备李继全、千户钱奇志等相继投降。3月,皇太极命阿敏和代善之子硕托戍守永平,于是济尔哈朗引师还京,路上还招降了滦州西北的榛子镇。

1631年7月,皇太极初设6部,济尔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务。8月,济尔哈朗随同皇太极出兵围困辽东的明朝大凌河城,济尔哈朗督镶蓝旗兵围攻城的西南,不久攻占近城的城堡。

11月,明朝总兵祖大寿献城投降,班师之前,济尔哈朗前往锦州塔山东沿海截隘,俘虏了数百人。

1632年5月,济尔哈朗从征察哈尔,林丹汗逃逸,大军驻扎在穆噜哈喇克沁。济尔哈朗与岳托率右翼兵进攻蒙古归化城,收降了察哈尔部1000余人。

1636年4月,济尔哈朗应军功累积,晋封为和硕郑亲王。1638年5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辽宁宁远,明军十分恐惧,不敢出城作战。于是,济尔哈朗转而进攻模龙关及五里堡屯台,并攻克了两地。

1639年5月,济尔哈朗统兵攻略锦州和松山,与明军大战9次,9战皆捷,俘获明兵3000余人。1640年3月,奉命修整义州城,驻扎屯田,以便为攻打锦州做准备,皇太极十分满意,亲自登城视察。

这时,原来依附于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和阿尔巴岱,居住在杏山西五里台,派使者托克托前往联系,请求带领30户前来归顺。

皇太极于是命济尔哈朗同多铎郡王和阿达礼率师1500人前往迎降。临行前,皇太极训话说:“明兵见我兵少,必定前来交战,我军可分为三队应敌,前队交战,后队接应。”

于是,济尔哈朗等人遵照皇太极的旨意,乘夜经过锦州城南来到杏山。然后派遣苏班岱的使者前去偷偷告诉苏班岱等人携带归顺的户口和辎重等上路。

天亮时,明军杏山总兵刘周智沿杏山城扎营,与锦州和松山的守将合兵分翼列阵七千分翼列阵逼攻清师。济尔哈朗纵师杀入敌阵,冲乱明军阵型大败明军,又追杀至城下攻破了两个明军营寨,同时斩杀了明副将杨伦周和参将李得位。

得胜后,济尔哈朗将所获的马匹和器械献给了皇太极,得到了赞扬和赏赐。9月,济尔哈朗同武英郡王阿济格等人围攻锦州,城中的守军多次出来攻打清军。于是济尔哈朗将计就计在城南设伏,等待明军出城。

明军出城后发现有埋伏就立刻撤退,清军追击斩杀明军数十人。同时济尔哈朗又派辅国将军务达海截获了明军的粮车。

之后,清军再次围困锦州,围绕锦州建立8个兵营,掘壕筑堑,来长久围困祖大寿。祖大寿在城中派蒙古兵守外城,由于济尔哈朗对蒙古军的策反效果,蒙古将领台吉诺木齐和吴巴什等投降,遣人约好时间献出东关。

不过到了预定的时间被祖大寿发觉,清军由蒙古军从城下用绳来上城与蒙古军内外夹击明军,占据了外城,明军被迫退入内城。

接着,济尔哈朗迁城中的蒙古军6000人到义州,收降明将都司、守备以下80余人。皇太极特别在笃恭殿宣布捷报,以示重视。后又败明援兵60000于松山北岗,斩首2000人。

1643年8月,清世祖顺治帝即位,济尔哈朗奉命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9月,攻打辽宁宁远,攻克中后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和袁尚仁。

1644年5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攻克京师,定都北京。10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赐金千两、银万两、缎千匹。

1647年2月,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2000两,罢免辅政职务。

1648年3月,贝子屯齐、尚善和屯齐喀等诬告济尔哈朗,说当清太宗皇太极初丧时,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

议罪当死,遂兴大狱。勋臣额亦都、费英东和扬古利诸子侄皆受到牵连。后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肃亲王豪格则被幽禁。

4月,复其亲王爵。9月,济尔哈朗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率师南下湖广。10月,道经山东,镇压了曹县的抗清义军,俘获了义军首领李化鲸和李名让等,同时还得到了降将刘泽清的反叛罪证,将其诛杀。

1649年正月,济尔哈朗从安陆府渡口,进抵长沙。当时,明总督何腾蛟,总兵马进忠、杜允熙、陶养用、王进才、胡一青等,联合李自成余部一只虎以及逃散剩余的农民军占据湖南。

济尔哈朗分军进击,令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都统阿济格和尼堪为前哨,大军断后,循序推进。进抵湘潭,生擒何腾蛟。

4月,又分兵奔永兴,打退杜允熙,到达辰州,一只虎看到清军势如破竹就连夜遁走。济尔哈朗派尚阿哈同尼堪攻克宝庆,又派兵连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兵马共28营。

7月,分兵镇压靖州,进攻衡州,斩杀陶养用。击破胡一青的七座营寨,一路逐敌至广西全州,分军平定了道州、黎平府及乌撒土司,先后攻克了60余城。

1650年正月,班师还朝,论功行赏,顺治赐给济尔哈朗黄金200两、银20000两。3月,顺治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1652年2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

1655年5月,济尔哈朗因病去世,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终年57岁。顺治为此辍朝7日,赐葬银万两,置守坟园10户,立碑纪功。

纵观济尔哈朗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因为从小与清太宗皇太极一起长大。太宗即位后,他更是多次担当重任,仕途一路通顺。

但是随着多尔衮的得势,济尔哈朗的命运又有所转变,所幸的是他并没有和多尔衮有直接冲突,最终依靠军功东山再起。

顺治掌权后,对齐尔哈朗更是礼遇有加,官位也是越来越高,直到死后也是极尽哀荣。子孙由此繁荣昌盛,成为舒尔哈齐一支中最强盛的一支。

[旁注]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受封为和硕郑亲王,是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其父死后,被努尔哈赤养育盛京宫中,视为己子,封为和硕贝勒。

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最后一任大汗。他为了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地位,在当初辽庆州的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城以此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直接控制着内喀尔喀巴林等五部的同时,也遥控蒙古其他部落。

阿敏: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济尔哈朗的哥哥。阿敏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被封为和硕贝勒。皇太极时期,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战功赫赫。其后数年,数次出师进攻明境。但因桀骜不驯,被皇太极削爵囚禁,不久病卒。

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多尔衮病故后,他企图摄政,后被削爵幽禁,于1651年赐死于狱中。

刘兴祚:由于表现出众,深得努尔哈赤器重与赏识。他参与了后金进攻明朝挺进辽沈之战,以击敌、追逃等功授备御,并迅速高升,直至副将,成为后金国中声名显赫的汉官。刘兴祚后来走向弃金归明的道路,事泄失败后,被杀。

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1631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皇太极兵围大凌河,祖大寿弹尽粮绝,开城投降。但他趁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1642年,锦州被清军围困年余,粮尽援绝,祖大寿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1656年病卒。

阿达礼: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长子。1636年,父萨哈璘死后袭爵为颖郡王。阿达礼英勇骁战,战功赫赫,也是清初的得力将员之一。

务达海:爱新觉罗氏,世称襄敏贝子。务达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父亲是穆尔哈齐。太宗皇太极即位后,授予他牛录章京的官爵。

笃恭殿:始建于1625年,是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沈阳故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费英东:后金五大臣之一。以骁勇善战著称。1588年,随父率部归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费英东随努尔哈赤征战30多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授一等总兵官世职。1620年,卒于任。1632,追封直义公。

一只虎: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又名锦,号称“一只虎”。从李自成作战15年,转战各省,大小数百战,封大顺制将军、都督。李自成自北京败退时受命镇守陕北,与清军阿济格部作战三月,牵制清军南进。在以后的作战过程中,因军中疫病流行,水土不服,病殁。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家族。1352年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帮助得到皇位。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1644年,顺治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又称“午朝门”,是正门,绿边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中央三间为门道。门外左右为文德、武功两座牌坊。

满桂:明末抵抗后金的名将。从小练习骑射,入伍后以军功先后任总旗、百户、守备。后,逐渐崭露头角,历任游击、参将等职,1624年署总兵衔,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功勋卓著。1630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袁崇焕(1584~1630),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万历进士,1622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警星夜入援京师,但明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故被崇祯帝处死。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

[阅读链接]

清朝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贵族在进入北京之后大兴土木、建造府第,清廷对宗室的封爵和府第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并且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对施工加以严格限制:“王府营建,悉遵定制。如基过高,或多盖房屋者,皆治以罪。”

不过,与同类案例相比,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府第逾制之罪被处罚甚轻,只是被罢免了辅政王,但不足一年就恢复了王爵的地位并委以重任。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济尔哈朗一向忠勇,素无谋反之心,况且清朝在开国之初,立足未稳,还需仰仗济尔哈朗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