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清史——恭王府

恭王府坐落于北京什刹海畔,它历经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皇帝的统治。

这座王府如一面镜子,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由和申府邸到恭王府的变迁

恭王府的前身为清代乾隆朝大学士和珅的宅第。目前府邸内,和珅宅第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两处:一为“嘉乐堂”,是后来府邸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五开间,大门正上方现悬有“嘉乐堂”匾额,传为乾隆帝御赐和珅的。

另一个是“锡晋斋”,原名“庆宜堂”,源于乾隆所赐“庆颐良辅”匾额。锡晋斋是西路院落最后一进的正厅,七开间,前后出廊,后檐带抱厦五间。

正厅的东西北三面是两层的楼,上下安装了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此隔段式样是和珅家太监呼什图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宁寿宫画下图样仿造的,是明显的僭侈逾制,这也成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

1799年和珅被诛之后,嘉庆皇帝就把和珅之宅赏给了久已渴望此宅的庆郡王永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永璘在作皇子时,就早已觊觎和珅的宅第了。

据说,永璘一次与众兄弟相聚时曾言:即使皇帝多如雨点,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我只求诸位兄弟怜我,将和珅的宅第赐予我,我也就满足了。

在永璘住进去之前,内务府按照郡王府的规制进行了改建。由于府内还须住乾隆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和只准在京闲住的散秩大臣、额驸丰绅殷德。庆王永璘只能占用一半或多一半作为府邸。这样,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亲王府,东为公主府。

1823年和孝公主死去,整座府邸才全归了庆亲王府。而丰绅殷德已于1815年死去,这时永璘已经死去3年多了。

按照清制,除世袭罔替的王外,亲王、郡王需递降等级承袭,当世袭递降到与原封爵所赏赐的府邸不相符合时,皇家如果需要,可以收回原来府邸,根据现有封爵另行赏赐。永璘于1820年临终前才得亲王称号。

永璘病卒后,其子绵愍降袭郡王。1836年,绵愍卒,继子奕綵袭郡王爵。但他于1842年以服中纳妾交宗人府议处,其向宗人府官员行贿之事又被道光皇帝知道了,而被革爵退回本支。以永璘第五子镇国公绵悌奉永璘祀,后又生事,降至镇国将军。

1849年,绵悌卒,以永璘第六子绵性之子奕劻为后,承袭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级的奕劻已不适合住在原来的庆郡王府内,遵照内务府的安排,迁往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空闲宅第中。

1851年,咸丰帝封同父异母弟奕訢为恭亲王,同年,将辅国将军奕劻的府邸赏给奕訢居住。1852年,奕訢迁入府邸。奕訢在迁入府邸之前,内务府在原庆郡王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亲王规制。

府邸的中路轴线上有两进宫门,一宫门,即王府的大门,三开间,前有石狮一对。二宫门五开间,二门内就是中路正殿及东西配殿,这是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只有逢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时方打开。由于府主的一次不慎失火,目前正殿和东西配殿现已无存。其后为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的后殿及东西配殿,后殿即为“嘉乐堂”。

东路轴线上后来只剩下两进院落,正房和配房都是五开间硬山灰筒瓦顶,头进正厅名为“多福轩”,用小五架梁式的明代建筑风格,是奕訢会客的地方;后进正厅名为“乐道堂”,是奕訢的起居处。

西路建筑小巧精致,中进院正厅五开间,名为“葆光室”,两旁各有耳房3间,配房5间;后进院正厅即是“锡晋斋”,东西配房各五间,东房名为“乐古斋”,西房名为“尔尔斋”。

在葆光室和锡晋斋之间,为“天香庭院”。再往后,便是收三路院落为尽头的后罩楼。后罩楼高两层,呈门型,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东西贯连100多间房屋。

恭王府花园名叫萃锦园,正门坐落在花园的中轴线上,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名为“西洋门”。门额石刻:外为“静含太古”,内为“秀挹恒春”。门内左右都有青石假山。

正对着门耸立的是一长型太湖石,谓为“独乐峰”,其后为一蝙蝠型水池,称“蝠池”,“蝠”通福也。园内也基本分作东、中、西三路。

中路轴线上在“蝠池”之后就是一座五开间的正厅,名为“安善堂”,东西配房各三间,东配房为“明道堂”,西配房为“棣花轩”。

安善堂后为众多太湖石形成的假山,山下有洞,名曰“秘云洞”,洞中有一座康熙皇帝御笔之宝“福”字碑,高约1米,这是花园的中心。假山上有3间敞厅,名为“邀月台”。中路最后有正厅五间,其状如蝙蝠之两翼,谓为“蝠厅”。

东路第一进院落有垂花门,门的右前方有亭,是为“流杯亭”。垂花门内有东房8间和西房3间,院北即为“大戏楼”。

西路最前面有一段20多米左右的城墙,其门称“榆关”。榆关内有三间敞厅,名为“秋水山房”,东面的假山上有方亭一座,名为“妙香亭”,西侧有西房三间,名为“益智斋”。

榆关正北有方形大水池,池心有水座三间,名为“观鱼台”。池北有五开间卷房,名曰“澄怀擷秀”,其东耳房为“韬华馆”,西耳房已不存。

恭王府在鼎盛时期,府中除了王爷和王族成员以及法定的官员外,还有众多的差役、管事。分别为:

佐领处20多人,管理领取、发放钱粮等事。每季要到禄米仓去领取王爷的禄米700余担,每担150斤,一年合42万斤,并发放佣人工资,每人最多不超过五两银子。

随侍处10余人,管理府内日常杂事,此外就是接迎王爷。王爷外出,他们穿上官服,在府门外排班跪送。王爷回府时,站在大门外排班迎接。见到王爷的乘轿或骑马到了,齐声高喊:“爷回来了”。

外账房10多人,管理对外开支。

此外,还有档子房、回事处、煤炭房、内茶房、大厨房、书房、后花园、马圈等,每处都有佣人和役工。府内还有太监30多人和为数众多的丫环、婢女、奶妈等。

这样庞大的王府,开支自然是惊人的,如果仅靠朝廷给王爷的俸禄自然是不够的。王府主要经济来源是地租。

恭王府在关内共有土地约7000多顷,分布在直隶省即后来河北省的200多个县内。在关外有4个大庄园,每个庄园有地数千顷,共计万余顷。这些土地除一部分是皇帝赏赐外,大多是王府逐年添置的。

王府设有庄园处来专门管理王府所拥有的土地,每年收租一次。王府收租在八月节之后,庄园处20多人全要下去外,还要从内账房、外账房、管事处、回事处抽人,每次收租人员达100多人。

这些人分头到各县,先给县官送一份礼物,由县里或打或罚限期交款。恭王府每年的地租收入大约是18万元现洋。

恭王府后来的主人奕訢,是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奕訢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

然而奕訢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1851年,奕訢封恭亲王。1853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54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1855年其母孝静成皇后去世,奕訢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的职位,1857年才恢复他的都统,1859年又授内大臣。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9月15、16两日,奕訢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奕訢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户部侍郎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副都统胜保,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1860年12月初,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奕訢自己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

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

12月1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成为实力派人物。1861年,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处治了咸丰帝临终前立的八个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其中,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尽,大学士肃顺被斩首示众,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

由于奕訢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訢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的美称。

奕訢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訢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訢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给予了奕訢巨大权力。但随着奕訢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1865年,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1869年,奕訢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1873年,奕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奕訢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訢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

中法战争中,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1893年,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訢集团全班人马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94年,清廷又起用奕訢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1898年奕訢病故,终年66岁,谥“忠”。

奕訢病逝后,王爵由奕訢次子载滢之子溥伟为载澂嗣承袭,继续住在府中,其胞弟溥濡携眷住在园中。

清室覆亡后,小恭亲王溥伟于1914年住到青岛开始从事复辟活动。由于开支巨大,年年入不敷出,不得已由溥伟将所绘王府蓝图作抵押,于无法偿还巨额债款,府邸部分则全部抵给了教堂。后由有教会背景的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代偿了全部债务,府邸的产权遂归了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将府邸部分作为女院,并把后罩楼通向花园的通道砌死,府邸和花园开始分隔开了。“七七事变”后,溥濡也将花园部分地面建筑卖给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将大戏楼改为小型礼堂,并将花园中的花房和花神庙拆掉,建起了司铎书院楼。自此,花园成了辅仁大学神职人员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旁注]

抱厦:建筑术语,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也就是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顾名思义,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

永璘:是乾隆帝的十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庆僖亲王。1789年,永璘封贝勒,1799年,晋庆郡王,嘉庆帝将和珅府第赐给他作为庆王府。1820年,晋庆亲王。

固伦和孝公主:清高宗乾隆皇第十女。她是乾隆在65岁时出生的,性格活泼,能骑善射,深得乾隆宠爱。乾隆认为她是性格和自己最像的孩子。无论男女,固伦和孝公主都是乾隆最爱的。后嫁于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为妻。逝于1823年,终年48岁。

绵愍:爱新觉罗·绵愍,封庆良郡王。永璘第三子,1820承袭庆郡王爵,降爵一等。绵愍为人清正忠孝,颇得道光信任,受命惟谨,慎始敬终,向无过失。1836年,绵愍薨,享年40岁,谥曰“良”。

绵悌:爱新觉罗·绵悌,永璘第五子。绵愍死后,奕彩袭封。1842年10月,奕彩以服中纳妾,事发,彩夺爵。道光帝以镇国公绵悌奉永璘祭祀,不久降镇国将军。1849年,去世。

奕劻:清末大臣。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辅国公绵性长子。1898年慈禧太后封世袭罔替庆亲王。清末新政时期领班军机大臣,废军机处后,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最早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特别适宜布置庭院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始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一般而言军机大臣是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特旨挑选,或由军机章京升任,也可由满洲皇室亲王选任,人数的多少由皇帝一人决定。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倭仁:晚清大臣。他政治态度保守顽固,为同治年间顽固派首领。1867年,反对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反对选用科甲官员入馆学习天文、算学,后又长期反对清政府兴办洋务。

安德海:清末宦官,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那拉氏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1869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当时官员擒获处决。

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比咸丰帝小6岁。1852年被选秀入宫,后奉旨立为皇后。咸丰帝去世后,与慈禧、恭亲王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登基后,与慈禧并尊,称母后皇太后,训政20年,两度垂帘。1881年去世,死因成谜。

和珅(1750年~1799年)曾兼任多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的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奕訢(1833年~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身后谥“忠”。

道光帝(1782年~1850年)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

咸丰帝(1831年~1861年)道光帝第四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在位时,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对英法联军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后失败,1861年在承德病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阅读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作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校舍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和教学地点。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建立修复管理机构。

1988年6月,恭王府花园部分对外开放。2008年经修复后全部对外开放,恭王府目前是我国首个王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