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爆发武装起义
在徂徕山起义、成立第四支队前后,在我党同志的带领下,山东各地还相继爆发过多次起义,其中较早的是冀鲁边起义。
冀鲁边区主要包括河北省东部的盐山、南皮、东光、沧县和山东省东北部的无棣、庆云、乐陵、宁津等县。日军的铁蹄首先踏上了冀鲁边广大平原,这里的人民最先遭到摧残,因之,武装起义也最早。
早在1937年春,乐陵一带就有共产党派遣的红军干部在地方党组织的掩护下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当年9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成立了鲁北特委,于文彬任书记,马振华、邸玉栋分任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领导冀鲁边抗日武装斗争。
很快,在各个地方建立起几支抗日救国武装力量。在乐陵县以杜步舟、周凯东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于当月在黄夹镇率先举行起义,树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的大旗。
10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秘密会议后,冀鲁边工委书记于文彬、马振华等在盐山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救国会,指示各地建立了分会,号召抗日救亡,设法搜集武器,加快组织抗日武装步伐。
11月,日军占领冀东的盐山县城,冀鲁边的国民党党政要员纷纷携眷逃跑。与此同时,冀鲁边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冀鲁边工委关于武装起义的号召,纷纷参加华北人民抗日救国会,青壮年们踊跃参加抗日武装。
一时间,盐山旧县、乐陵的黄夹镇、宁津、庆云、无棣等地,都建立了抗日武装。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一度攻克盐山、无棣、乐陵、和庆云等县城,后来,部队一度发展至7000余人。
随着抗日救国军的迅速发展,组织领导和部队管理任务的日益繁重,由于该地区的共产党人缺乏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起义时曾推举国民党分子、土匪头子刘景良任司令。刘景良利用职权进行分裂活动,拉走了一部分部队,有些接受人民抗日救国军番号的土匪部队也先后离去,加上在整顿纪律中又清洗了一些坏分子,部队一度缩减至300余人。
遭受挫折的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在冀鲁边工委的领导下,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斗争,从1938年1月至4月,先后收复了盐山、无棣、乐陵、庆云等县城,队伍又发展至2000余人,建立了乐陵、庆云、南皮三县抗日民主政权。
鲁西北起义,也是我党领导的一次大的武装起义。1937年11月,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等到聊城,加强鲁西北特委的领导,协助国民党进步人士、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范筑先将其保安司令部改为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收编的游击武装改编为35个支队,其中第十支队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堂邑县起义武装第一游击大队编成的,司令员张维翰,参谋长周紫珊,政治部主任王幼平。这支起义部队,活动于鲁西北平原和肥城、长清一带大峰山区,积极打击敌人,深受群众拥护。
在鲁西北发动起义后不久,天福山也发动了起义。1937年12月,党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以昆嵛山游击队为骨干,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武装起义,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
1938年1月中旬,特委又领导了威海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兼任司令员。2月,所属第一大队攻克牟平城,俘伪县长以下170余人,理琪在牟城南雷神庙战斗中牺牲。
3月,起义武装一部收复福山城。在此期间,党的蓬莱县组织建立的武装编入第三军第三大队,并攻克蓬莱城,成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掖县党组织建立的武装编为“胶东游击第三支队”,并攻克掖县城,俘伪县长以下200余人,成立掖县抗日民主政府。黄县、牟平、即墨、莱阳等县党组织建立的几支武装也编入第三军。
4月中旬,第三军总部率主力一部到达黄县后,将胶东起义武装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和“胶东游击第三支队”,部队发展至7000余人,并成立黄县抗日民主政府。
此外,山东各地爆发的起义还有黑铁山起义、鲁东起义、泰西起义、鲁东南起义、鲁南起义、湖西起义。
1937年10月,山东省委派姚仲明、廖容标到长山县,与该县中学校长、进步人士马耀南密切合作,在长山、邹平、桓台、淄川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于12月26日领导长山中学进步学生和当地抗日积极分子在黑铁山下太平庄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治委员,马耀南任行动委员会主任兼参谋长。
此时,党的淄博矿区工委等组织起来的武装编入第五军。
1938年1月8日,起义部队夜袭长山城,歼伪军30余人。19日,在邹平城西北小清河岸的陶塘口、安家庄设伏,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日军12人。2月底,第五军在周村西北长白山北麓三官庙,毙伤日伪军近百人。3月,进驻邹平城。不久,第五军一部进入胶济铁路南淄河流域活动,在淄川矿区武装配合下攻克淄川城。淄川、临淄、章丘、历城、益都、临朐、桓台等县组织的10多支抗日武装,也先后编入第五军。至5月,第五军发展至6000余人。
1937年12月29日,在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领导下,张文通、马保三等率领牛头镇附近的抗日游击队员,在牛头镇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
1938年1月,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等在潍县蔡家央子领导附近抗日骨干力量,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随后,在昌邑县瓦城和潍县东曹庄建立的武装编入第七支队。4月2日,第七、第八支队会师,袭击了昌邑城北日伪军据点柳疃,歼日伪军一部。6日,第七、第八支队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马保三任司令员,鹿省三任政治委员。10日,指挥部率部队向掖县活动,中旬与胶东游击第三支队会合,之后东上黄县,同第三军指挥部会师。至6月,部队发展至5000余人。
1937年11月,山东省委派张北华等到泰西指导和协调各地的起义准备,组织了一支群众自卫武装。
1938年1月1日,这支武装,在泰安城西南夏张镇举行起义。中旬,起义武装与党的泰安组织及肥城进步人士葛阳斋组织的抗日武装会合,组成“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任主席。自卫团攻克肥城,袭击界首镇日军。2月,中共长清县组织建立的武装编入自卫团。3月,自卫团在泰安城南津浦铁路线上的黑虎泉翻倒日军弹药车一列,毙伤日军20人;在泰安城北万德车站附近破坏日军交通运输。此时,部队发展至2000余人。
1938年初,山东省委派李仲林等到临沂、沂水、莒县、日照等地建立抗日武装。之后党的沂水县组织在沂水城西公家疃,将沂水、莒县的抗日武装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鲁滨任大队长兼政治委员。3月底,中共莒县组织在浮来山一带,以“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为基础,组建了“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编入第六大队。6月,第六大队先后在莒县以南的十字路、良店,日照西南的碑廓歼伪军200余人,在临沂城东北汤头歼伪军、土匪100余人。8月,部队发展至1500余人,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
1938年3月,日军进逼徐州。党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领导中共沛县、滕县、峄县等地组织,分别发动武装起义。5月下旬,起义武装在枣庄以北的凤凰山、南塘一带会合组成“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光中任总队长,何一萍任政治委员。这时,临沂县组织成立的“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党的费县组织掌握的费县南部大炉一带的民团编入第一总队。至此,第一总队发展近千人,多次在临城——枣庄公路上伏击日军辎重部队,破坏津浦铁路临城至滕县段的日军交通运输。
加上最著名的徂徕山起义,1938年前后,在我党的领导下,山东地区爆发了10多起有规模的武装起义,它们既沉重打击了敌人,也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