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团结一心共度难关

1941年冬季,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一次大“扫荡”,扫荡中,住在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被日军包围。由于情况来得突然,司令部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未能全部撤离。一场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打响了。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中午,附近的村民李开田和村子里的几个民兵把我军几名伤员送到北大山医院。

李开田刚刚从医院回到家后,就见一个30岁上下的八路军战士躺在自家床上,他正有些纳闷,这时,妻子德英忙揭开被子,指着受伤战士的手臂和肩膀让李开田看,然后指了指他头上的帽子和身上的衣服,意思是说:“我救的是八路军伤员。”

后来,那位受伤的战士向李开田叙述了事情经过。

这位八路军伤员姓徐,是个炊事员。这天上午,他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跑到了马牧池村的王家河沿上。敌人发现了他,向他打枪。他机灵地钻进了李开田家门前的林地,敌人紧追上来。

那片林地很大,光坟墓就有几百座,苍老的柏树一棵挨着一棵,荒草有一人多高。徐同志在坟墓、石碑、树木间与敌人周旋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敌人打伤了。他忍着伤痛,朝北跑出了林地。这个时候,德英正抱着那不足一岁的儿子,坐在房子门口的石台子晒太阳,看见受伤的战士气喘吁吁地奔过来,她便迎了上去。

徐同志急急地喊了声“大嫂”。德英指着自己的嘴摆了摆手,许同志见她是个哑巴,焦急地用手朝林地指了指。德英一下子明白了:后边有敌人追赶。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徐同志的胳膊,把他拉进房子里。徐同志看到房子又窄又小,藏人很困难,怕连累了德英家,转身想走。德英急了,一把将他按倒在床上,用一条被子,从头到脚把他盖得严严实实,自己装出没事的样子,抱着孩子坐在门口石台子上。

过了一会,两个鬼子追了过来,朝房子里望了望,没有发现什么。当他们弄清楚德英是个哑巴后,便打手势问她看见一个受伤的八路军没有。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鬼子信以为真,拔腿朝西山追去。

看着两个鬼子走远了,德英返身进房子急忙掀开被子一看,吓了一跳,徐同志由于没有包扎伤口,流血过多,昏迷了过去。

水,此刻急需救命的水。可是,水缸里的水用光了,怎么办?德英急得团团转。“哇”的一声,不满周岁的孩子啼哭起来,这一声哭提醒了德英:孩子要奶水吃,这奶水不是可以。一想到这里,她的脸一阵红,眼睛慌乱地四下看,当她的眼光回到受伤战士那干裂的嘴唇上时,她毅然地解开衣襟,把奶头放到他的嘴边,奶汁一滴一滴地滴进徐同志的口里。

就这样,徐同志慢慢地苏醒过来。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李开田非常感动。

当然,徐同志的危险还没有完全结束。当时,战斗刚结束时,有鬼子随时可能会打这里路过。李开田和德英担心徐同志被敌人发觉,就商议着把他转移到林地一座空坟里。徐同志也同意了。

那个时候,冬天的野外十分寒冷。德英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安稳,心里一直挂念着空坟里挨冻的徐同志。德英和李开田比划着,叫李开田把家里唯一的一条破棉被给徐同志送去。可徐同志执意不要。

到了半夜,德英又穿上衣服,把徐同志从空坟里扶回家来她让李开田和徐同志睡在床上,她坐在床边。实在困极了,她就趴在床沿上睡一会,还不时地到外边听听动静。从那以后的几天里,德英白天就让徐同志到那座空坟里躲藏,夜里就扶他回到房子里睡觉。

那时候,德英家才搬到林地不久,又添了孩子,家里缺吃少穿,日子过得很紧巴巴的,但德英知道伤员需要补养,就把家里的两只母鸡杀掉,做鸡汤给徐同志吃。后来,德英看看自己家里再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就跑到村里要些高粱、玉米面回家熬粥给徐同志喝。

半个月过去了,在德英的精心照料下,徐同志的伤口基本愈合。又过了几天,徐同志要返回部队了。他深情地抱着孩子向德英和我李开田表示感谢,德英笑着摇摇手。临别时,徐同志依依不舍,泪水汪汪。

当然,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像明德英这样支援我军部队、展现军民一家亲的事例还有很多,“沭河两岸军民鱼水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41年1月上旬,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四团挺进山东省郊城、临沂和瓦苏省邢县地区。在激战重坊、胡集,重创日伪军后,又星夜兼程东进,边走边打,一路上拔除敌人据点数十个,收复了部城县、江盆省皓榆县和东海县的100多个村庄,赶走了日伪军,清除了土匪,恢复和建设了革命政权,为巩固和扩大滨海地区抗日根据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滨海地区沭河两岸的乡亲们,把第四团亲切地称为“老四团”,把第四团战士看作最可亲近的人,最可信赖的靠山。

1943年8月的一天,驻在沐河西后沿村的第四团一连,为摸清马站和华埠的敌情,连长于峰德带着战士刘治国和许光先化装侦察。当他们钻出高粱地,走到一个村头,刚刚踏上公路时,便碰上10多个伪军从对面走了过来,相距不到100米。敌人见我军只有3个人,就拼命地向他们追来。于峰德在紧张地思考,怎么办?硬拼,肯定要吃亏。为了保存自己,完成侦察任务,于峰德当即和许光先敏捷地退入无边无际的青纱帐。

走在前面的刘治国来不及退进青纱帐,便趁机翻墙跳进了一家老乡的院子里。当时,这家只有一位50多岁的老大娘和她女儿。老大娘一看八路军跳进了院子,知道是敌人追得紧,二话没说,便让刘治国躲进屋里。

此时,街上传来了敌人的叫骂声,并开始挨门逐户地搜人。大娘家里只有3间房子,躲无处躲,藏无处藏,娘俩非常着急。

敌人已到院外了,为了不连累老乡,刘治国争着要冲出去与敌人拼杀,大娘怎么也不肯,为了掩护八路军,她急中生智,马上让刘治国躺在炕上,拉过一床被子给他盖好,并让女儿迅速打扮成媳妇模样,坐在刘治国身边,装成照顾病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保长领着3个伪军进了老大娘家。伪军一眼望见炕上躺着的刘治国。便问:“这是什么人?”

大娘不慌不忙地回答:“老总,这是我闺女和女婿,是来看我的。”

姑娘接着说:“我男人病了,刚吃了药,正在发汗。”

伪军掀开被子一看,“病人”闭着眼睛,头上湿淋淋的。又用贼溜溜的眼睛,盯着刘治国那双沾满了泥的湿鞋,姑娘怕敌人看出破绽,马上接着说:“俺们早晨才从婆家来,过河时不小心把鞋弄湿了。”

大娘知道保长是替八路军办事的,于是暗暗地给他使了个眼色。

保长点点头,忙笑着说:“老总,炕上的病人确实是她家的女婿,我认识,我可以用性命来担保。”

敌人信以为真,走开了,天抹黑,大娘到村外望了望,见敌人走远了,才把刘治国送出村子。

由于八路军在人民群众心自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青年们都把参加八路军看做是全村和全家的光荣,当时,临沭县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参军要参八路军,当兵要到老4团。”

1944年农历正月十五,临沭县在店头镇召开了几万人参加的参军大会,全县各区、乡、村,都有组织地欢送参军青年,参军的同志有的骑着马,有的乘着车,个个戴着大红花,各路欢送参军的队伍中,有的是妻送郎、父送子,有的是妹送哥,或是兄弟双双把军参。

就在这一年,临沭县委决定,把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参军节”,每到这一天,全县都有成百上千的青年参加八路军。

沭河两岸军民鱼水情让第四团政委吴岱感叹不已,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人民群众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吴岱的这句感叹,确实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当地民众的关系,当时山东当地人民群众对我军的困难,全力帮助解决,他们支援部队打仗,不怕牺牲一切;他们照顾伤员,无微不至;他们参军参战,十分踊跃;他们把为子弟兵尽点心意,看成是最大的光荣。

正是有了当地民众对我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无私帮助,我根据地虽然遭遇了各种考验,但依然能够成功扎根在了齐鲁这块红色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