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积极实施反“扫荡”

胶东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三面环海,是山东省建立较早、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形势最稳定的一块根据地。

早在1937年底,这里就爆发过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并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改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部队发展至7000多人。此后,胶东的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进入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党的胶东区委依托大泽山、牙山、昆嵛山大力发展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各阶级利益,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随着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发展,党组织不断壮大,至1940年底,全胶东区的党员达到了30000多人,林浩任区党委书记。

胶东地区作为黄金重要产地,是日本侵略军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的必争之地。根据地军民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黄金争夺战,并向党中央、北方局和山东分局提供了13万两黄金作为抗战经费。

从1941年开始,胶东抗日根据地也经历了一段最为困难的时期。区党委率领抗日军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封锁、反“蚕食”和连续的反“扫荡”斗争。

1942年3月25日至4月15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六旅团,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第五支队和地方武装按照区党委“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战术原则,积极进行了反“扫荡”作战。

经过20多天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春季大“扫荡”,但根据地也蒙受了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指挥胶东部队反“扫荡”,1942年7月,成立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然而,胶东军区成立的几个月后,一次更大规模的“扫荡”——1942年冬季大“扫荡”开始了。

1942年11月8日,对鲁中“扫荡”尚未结束,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就秘密飞往烟台,布置对胶东区的大“扫荡”。

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和胶东军区部队采取主力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同地方武装、民兵密切结合,分区坚持的方针,进行反“扫荡”。

这次日军进行“扫荡”的目的,是企图歼灭以我山东纵队第五旅及其第五支队为基干的胶东军区八路军,恢复山东半岛一带的治安,尤其确保青岛、芝罘间的道路。”针对日军的这个企图,我胶东根据地采取“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方针,以烟青路为界,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分成两个指挥系统,路西由第五旅指挥,路东归胶东军区直接指挥;

部队以团、营或连为单位,划分地区,分散活动;

动员群众坚壁清野,以“三空”对付敌人的“三光”,迅速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

针对胶东地区山势连绵,地形复杂,而且三面环海的特点,日军采取步兵从西向东组成“隔断网”,海军在沿海严密警戒的战法,企图将胶东八路军压缩于半岛东端聚歼。

11月17日,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和第五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六、第七旅团各一部,共15000余人,在伪军5000余人的配合下,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

21日,敌人以栖霞、牟平、海阳、莱阳间的牙山、马石山为中心,实施“拉网合围”,企图消灭胶东军区领导机关。

胶东军区及胶东党政群机关在第十六团、第十七团的掩护下,隐蔽地穿越日军封锁线,向东跳出中心合围圈,移至外线活动。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率指挥机关,由西向东,穿越敌人的合围圈,直插乳山的冯家等日伪军据点,并绕道棘子园待机而动。

第十六团、第十七团在军区副司令员王彬指挥下,为方便掩护群众转移,部队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待机突围。

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在聂凤智、廖海光的指挥下,校部及其一部于21日利用黄昏突出重围,转入敌后,协同地方武装,对烟青公路的福山至栖霞段进行了大破袭,并3次袭击福山城,从敌后牵制和威胁着日伪军的行动。

23日,日军沿海阳的小纪、孟格庄、徐家店等地,向马石山逼进,以机枪和炮开路,摇旗呐喊威吓被赶的群众,有3000余人被赶到马石山下。

日军对马石山形成半圆形的网状合围。第十六团和第十七团的零星部队随即向敌发起进攻,部分群众和部队突出了重围。突围中,第十六团政治委员张寰旭、参谋长陈志英等在海阳北朝舞山壮烈牺牲。第十六团三连一排,在海阳嘴子前村与敌相遇,除几人突出重围,其余全部牺牲。

日军扑到马石山,才发现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已经转移。

于是,开进马石山下有100余户的石棚村,一次就烧掉80余间房子,还将马石山的草庵村的全部房屋烧光。敌人穷凶极恶,见人即抓、即杀,仅金斗顶采矿坑一处就杀死50余人。

此时,山上群众在八路军掩护下,已转移了近2/3。但由于日军的围追烧杀,入夜后山上被围的群众又达到2000余人。

正当被围群众走投无路时,第十七团第三营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和执行任务途经马石山的第五旅第十三团第三营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看到村村浓烟翻滚,到处尸横遍野的情景,毅然留下来,同地方干部、民兵组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带领群众连夜突围。

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排长许书礼带领下,乘黑夜连续两次冲进包围圈,救出数百名群众。当他们第三次冲进包围圈时,天已大亮,日军加强了火力封锁,许书礼和10多名战士被围在东马石山顶,弹尽路绝,全部壮烈牺牲。

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18名战士,在唐慈、王殿元率领下,先后保护、引导7批被围群众突出重围,最后被敌人围住。他们从清晨战斗到中午,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子弹打光,即与敌肉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第十三团七连六班,在班长带领下,分为3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往返3次,掩护了近千名群众转移。当他们第四次冲进包围圈带领群众突围时,日军已逼近到山顶。

10名战士从凌晨4时激战到天明,一次次把敌人打下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敌人冲上来时,3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枚手榴弹。

战后,人们谁也说不出这10名战士的姓名,然而,他们却在群众中赢得了一个共同的光辉名字,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

在马石山反合围的激烈战斗中,数十名疏散的党政军工作人员,自动地和民兵、群众一起以木棍、石头为武器,与敌拼杀,宁死不屈。

日军对马石山“拉网合围”后,迅速调整部署。

28日,日军以5000余人封锁烟青公路,主力部队东进至牟平南北一线,构成隔断网。

30日,日军出动6艘军舰、20艘汽艇在黄海、渤海海面日夜巡逻,进行海上封锁。步兵则由西向东面的乳山、文登、荣成地区推进,企图围歼胶东军区由马石山突出合围网的部队,以达摧毁抗日根据地和后方设施的目的。

在日伪军的包围圈中,胶东军区机关一部和第十六团、第十七团,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再次将部队以营、连为单位,穿隙插空,向西突出了重围。

12月6日凌晨,日军合围并封锁了崂山南部的刘家村和滕家集、宁津所一带,将数百名群众驱赶到三面环海的岩滩上。

当日军逼近海岸准备进行灭绝人性的屠杀时,张君毅带领战士掩护群众沿海边运动,以便寻找敌人围网空隙突出重围。

拂晓时,被敌海上巡逻艇发现,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战士们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奋勇还击。

战斗从拂晓打至上午11时,虽然打死打伤敌军100余人,但战士们也伤亡过半。最后弹尽援绝,张君毅和剩下的7名战士,宁死不屈,怀抱着枪支,跳入汹涌澎湃的大海。恼羞成怒的敌人再次扑空。便又一次把怨恨发泄到手无寸铁的群众身上。

日军寻找不到胶东八路军指挥机关及主力部队,即改变计划,调整部署,反转西进。

12月14日,日军调集7000余兵力,向烟青公路以西艾崮山、招远、莱阳一带,对北海军分区和西海军分区部队进行了两次合围。

北海军分区机关及独立团迅速跳至烟青公路西侧隐蔽,寻敌空隙,乘夜冲出敌人合围圈。

20日,拉网“扫荡”的日军由烟台——潍坊公路从北向南推进,当进至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时,突然西返,并由东向西开始“拉网”。

21日,日军在两目山和招远的青龙夼,合围了西海军分区及地方党政机关和分区独立团。军分区机关的警卫部队立即组织作战,掩护机关及群众突出了重围。在突围中部队和机关伤亡、被俘200余人。

在蚕山区,敌人合围了1000余名群众。第五旅第十四团主动出击,掩护群众安全转移。

22日、23日两天,日军在招远南部地区杀害抗日军民数百人,抓走群众上千人。在日军的合围“扫荡”中,山东纵队第五旅机关及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均在适当时机跳到外线作战,向正在“扫荡”的外围之敌主动发起进攻。

第十三团在莱阳北孔家设伏,沉重打击了敌人。第十四团在福山猴子沟连续设伏,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

在胶东八路军内、外线部队打击下,至12月底,日军撤退。至此,1942年冬季大“扫荡”结束。

面对强势的敌人,我根据地也毫不畏惧,在此次反“扫荡”中,胶东军区所属部队与敌作战14次,共歼敌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