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 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他对虚心涵泳的解释, 内容比较丰富,含义也较广泛,概括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朱熹说:“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

要先立说。”(《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务要客观虚心,如果先带框框, 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 这是毫无益处的。所似朱熹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上》)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己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

(《同上》)这是朱熹在阐明虚心的正面道理以后又批评那些以自己主观想象,去揣恻古人之义而唯我所是的不良的读书倾向,告诫这是非常有害的。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着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

持新的见解。朱熹说:“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 方能辨其曲直。”(《朱子语类》卷十一)就是说读书遇着不同观点,不同论述,决不可先入为主,必须认真对待,冷静思考,全面归纳,综合比较, 得出客观的结论。朱熹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上》)执着一见,急下结论,当然易受蒙蔽。寻求新见,追求新意,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对此,朱熹还进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他说:“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 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 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学规类编》) 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这样便不会自欺欺人。朱熹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民主性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朱熹说:“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泪乱义礼之正脉。”(《续近思录二卷》)他又说:“近见学者, 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学规类编》)意思很明显,读书如果穿凿立异,弄得文义高深晦涩,茫然无际,自然有害无益,所以必须从平处看, 就是要把精深的理论解说得平易浅显,简明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另外,读书不可能不遇到疑难。如果“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

(《朱子语类》卷十一)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学规类编》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上》)

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朱熹认为读书要力戒“骄”、“吝”。他说:“某昨见一个人,学得子道理,便都不肯向人说,其初只是吝,积蓄得这个物事在肚里,无奈何只见我做大,便要凌人,只是此骄。”他又说: “骄吝是挟其所有,以奈其所无。挟其所有是吝,夸其所无是骄。”(《朱子语类》卷三十五)“骄”就是自满自足,即使无学无术,也要装腔作势, 盛气凌人。“吝”则是自以为是,垄断知识而不肯示人。骄与吝又常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骄吝是读书做学问的大敌,必须努力克服。反之,只有虚怀若谷,沉潜玩索,唅英咀华,才能学得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