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熟读精思

三、熟读精思 - 图1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他继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学是学其事,如读书便是学。”“思只是思所学底事。”(《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因此他明确指出:“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有得尔。”(《读书之要》)这就是说读书一定要做到书上说的,就好像出于自己的口,如自己所说。书中的微言大意,亦如自己想的。这是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读通了。对此,朱熹又说:“读便是学,⋯⋯学便是读, 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

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终归还是一事无成。所以朱熹才这样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

(《朱子语类》卷二十四)他又说:“思与学字相对说,学这事便思这事, 人说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这道理是合如何,则罔然而已。”(《同上》)朱熹还专门以读《论语》为例,说明如何具体熟读精思,他说:“《论语》一章,不过数句,易以成诵,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间静一之中,以须其浃洽可也。”(《读书之要》),而且必须做到“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子读书法》卷一)

先要熟读,继要精思,即要使所读之书活起来,还必须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这就是有疑和解疑而达到无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类编》)他又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晦翁学案》)这说明了熟读精思的具体过程,也是人的认识心理的基本过程,而且符合人的认识心理的规律,也符合知识自身结构的规律,更符合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读书要有所得,必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