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无疆野马塔里木河
传说许多年前,人们居住在一条大河边,河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都把这条河比做母亲河,维吾尔语叫阿娜河。
有一年,阿娜河突然干涸,一个叫塔里木的小伙子实在看不下去,向部落首领请求:“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我愿不惜生命去找水。”
部落首领听了很高兴,问道:“塔里木,这茫茫戈壁你到哪里去找水呀?”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听说大漠里有一头鹿能用它的双角找到水源。要想找这头鹿,只要沿着阿娜河向上游走6天,然后再向南部的沙漠里走,就可以找到。”
塔里木立即踏上了找水的路。他带着父亲给他的宝剑和心爱的热瓦甫,沿着阿娜河向上游走了6天,然后向南面的沙漠走去,热辣辣的太阳照得他又渴又累。
他进入一片梧桐林里,想休息一会儿。刚坐下,只见一个沙柱向他袭来,塔里木大吃一惊,慌忙站起,沙柱在离他3米的地方停住了,他松了一口气,靠在树上慢慢地睡着了。
这时,一阵旋风把塔里木扔向天空,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另一个地方,他惊恐万状,茫茫沙漠什么也看不见,塔里木摸了摸身上,剑、干粮和热瓦甫都在。
忽然又一阵狂风过去,一头鹿向他走来,他欣喜万分跑过去。鹿对塔里木说:“塔里木,骑到我的身上吧,我带你去找水。”
于是塔里木骑上鹿背,鹿张开四蹄飞也似的向前跑去。跑了很久,他们来到一座大山前,鹿告诉塔里木:“阿娜河的水就是从那个山洞里流出来的。前不久,发生了一次山崩,一块巨石刚好落在洞口把水堵死了。阿娜河就断了流,要想让水流出来,必须把那块石头挖开,但是,一旦巨石被挖开,你也得被吸进洞去了。”
听了这话,塔里木毫不犹豫地说:“鹿,谢谢你帮我找到了水,为了乡亲们能喝上阿娜河的水,我愿去死。”
鹿看到塔里木如此坚决,便说:“那就用你的宝剑在我角上轻轻地磨三下,你的宝剑就会锋利无比。”
塔里木举起宝剑在鹿角上磨了三下,转过身去在巨石劈了三下,只听“轰隆”一声巨口向,巨石裂开了,一股清澈的泉水奔腾而下。但是,塔里木却被吸进了洞里。
乡亲们听到巨石的爆裂声,又看到奔腾而下的大水,明白是塔里木引来了水,当他们看见塔里木心爱的热瓦甫顺水冲下来时,每一个人都不由失声痛哭。人们为了纪念塔里木,便把阿娜河叫做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分别从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北缘,自东向西,穿越古城绿洲,经帕米尔高原西去,成为连接古代各国各族人民的纽带,也是物质、文化交流的要道。世界三大古代文明的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在这里实现了交汇、融合。
2000多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大,这条曾经把丝绸运到罗马,把佛教典籍传到中原的道路,被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之下,而塔里木河依然在流淌。
史籍称塔里木河为计戍河、葱岭河,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就有记载。在史书《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当时的塔里木盆地被称作“西域”。按北魏时郦道元所著的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也就是五六世纪时,塔里木河是南北两河流入罗布泊。
到了唐代,按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于阗传》小注讲:
于阗河,名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戎河,一名计首河,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
葱岭南河一般均指叶尔羌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
思浑河即今之塔里木河。据此,推测唐代塔里木河中上游河网形势与北魏比较无多大变化,仍分南北两条。
“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
塔里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和支流,都是古代主要灌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塔里木河中下游轮台、渠犁的灌溉工程。
汉宣帝时,西域都护府在焉耆、龟兹设营屯田,屯田军民在今沙雅县、新和县修建很多渠道,引水灌田。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地区,更是田畴成片、水网渠道纵横的著名屯田区。
东汉时西域政治动乱,中原与西域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但疏勒、于阗、楼兰、精绝等地的屯田还是断断续续进行了100多年。楼兰城官署的宏大规模,就是这一时期由屯田军民建筑的。
隋唐时,塔里木河流域的伊循、且末、焉耆、龟兹、乌垒、疏勒、于阗等地,“大开屯田”,“规模宏远”。这些地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因此成为农田水利开发的重点地区。
设在龟兹的西域最高权力机构西域都护府,分别设置了“掏拓所”和“知水官”等各级专管农田水利的机构和官吏,每年负责组织军民整修土地,修建水利工程。
在汉唐时期,由于中远和西域交流密切,塔里木盆地的舞蹈、音乐、服饰、工艺、农桑技艺以及语言、文字、传说等,与中原文化发生深刻交流和渗透。
历史上,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过众多的绿洲城邦,这些在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遗迹有龟兹、楼兰、且末古城、尼雅古城、皮山城、圆沙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喀拉墩古城、伊循城、安迪尔古城、丹丹乌里克古城等。塔里木河流域及周围,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有四十余座。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这里,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
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故事的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
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始凿于东汉末年的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龟兹在东晋时期出了一位名人叫鸠摩罗什,是当时公认的包括天竺和中原在内,佛门在世第一高僧。前秦君主苻坚仰慕他的名望,派遣驻守在嘉峪关的大将吕光前往邀请。谁知龟兹国国王不肯答应。吕光大怒,领30000铁骑,破了龟兹城,强行带走高僧。
鸠摩罗什沿着塔里木河,离开了故国,他后来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他率弟子僧肇等800余人,对佛教几乎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深受群众喜爱,因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鸠摩罗什居功至伟。
647年,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广大地区。唐高宗李治年间,唐王朝又将西域都护府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移置于龟兹。
这期间,各类军事家、外交家、文人、商贾、高僧等人物云集龟兹,给龟兹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而龟兹的很多饮食、歌舞、生活习惯等,也传播到了当时最大的城市长安。
据《新唐书》等史书记载,仅“龟兹乐”就配有18种乐器演奏,主要有琵琶、觱篥、羯鼓等弹拨、打击、吹奏乐器。
唐朝诗人李颀著有《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文中写到了一种从龟兹传播到大唐的歌舞乐器: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飅,九骓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华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塔里木河历史上源流众多,水系复杂,主河道游荡不定。塔河上游有三源,阿克苏河源出于天山山脉,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源出于喀喇昆仑山脉,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
在塔里木河尉犁县以南折向东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部,注入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后来主流下游北移,东流沿孔雀河注入罗布泊。
塔里木河下游的水量充沛,胡杨等天然植被形成了下游天然绿洲,是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侵袭、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因季节差异,塔河河水流量变化很大。每当进入酷热夏季,积雪、冰川融化,河水流量急剧增长,就像一匹“无疆的野马”奔腾咆哮着穿行在万里荒漠和草原上,这就是塔里木河别名的由来。
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克里雅河、尼雅河、车尔臣河等河,离塔里木河较远,古代汛期可能有洪水汇入塔里木河,后亦因灌溉引水,已消失于灌区或沙漠中。各河地下径流最后归宿点可能仍是罗布洼地。因此,塔里木盆地所有河流都属于塔里木水系。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既是塔里木河又是孔雀河的尾闾,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罗布泊是蒙古语,意为“多水汇入之湖”。古代还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罗布泊在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那时候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后来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罗布泊仅为大片盐壳。
数百年来,塔里木河洪水漫滩形成了众多的小河湖泊,茂盛的植被和草原使中游流域成为塔里木最佳的生态区域。
塔里木河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苍茫沙海中形成了神奇的沙漠森林和沙漠草原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
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又名“巴喀刺赤海”,蒙语称“博斯腾尔”,维吾尔语称“巴格拉什库勒”,意为“绿洲”。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汉书·西域传》中的“焉耆近海”、《水经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北魏《水经注》称为敦薨浦,唐谓“鱼海”,清代中期定名为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风光瑰丽,集大漠与水乡景色于一体。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渺。西南小湖区,河道蜿蜒,芦苇丛生,荷花怒放,禽鸣鱼跃,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故有“西塞明珠”之美称。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是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巴音布鲁克”蒙语意为“丰富的山泉”,天鹅湖是由无数条曲曲弯弯的大小湖组成。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对天鹅倍加保护,与天鹅恬然相处。每逢春季,冰雪解冻,春暖花开之时旅居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甚至远到黑海、红海和地中海沿岸诸国的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为主的上万多只珍禽,不远万里,成群结队地飞到巴音布鲁克栖息繁衍。
天鹅湖边是阿尔夏和巩乃斯沟景区,阿尔夏为蒙语,意为“治病的泉”。温泉区位于阿尔夏河北岸,12个泉眼分布在400米长的谷地上,有垫泉、冷泉、眼睛泉等,附近有多种珍稀动物,云杉葱密,依山起伏;沟谷两旁,牧草丰富,百花争妍。
天山库车大峡谷,又称克孜利亚大峡谷,为红褐色岩石经风雕雨刻而成,峡谷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山体千姿百态,峰峦直插云天,沟中有沟,谷中有谷:南天门、幽灵谷、月牙峡、虎牙桥、魔天洞、雄师泪等景观造型生动,形态逼真。
距谷口1.4千米处的山崖上有一处唐代石窟,窟内南、北、西壁上有残存壁画和汉文字。
克孜尔亚山维吾尔语的意思红崖,俗称“盐水沟”,这里奇峰异景,有鬼斧神工之妙。当峰回路转之际,车前方忽现一座状如巨厦的深驼色的山峰,似有廊有柱,有塔有亭,楼阁错落,宛如“布达拉宫”,令人诧叹不已。
塔里木河虽然处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但流域内农田、林草、森林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山区天然林,塔里木河流域由平原胡杨林、河谷林和荒漠灌木林组成的平原天然林也很繁茂。
尤其是有着“活化石”美名的“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的胡杨林,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著称。
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树占我国胡杨总面积的70%以上。当地维吾尔族人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而胡杨展示美丽的最好季节在秋季。
塔里木河流域草地资源丰富,类型繁多,面积辽阔。占全疆草地面积的41.7%,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2.48%,新疆十一个大类的草地在这里均有分布。
塔里木河流域矿产种类齐全,含量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锰、铁、铝、钒、铀、金、银、铍、锌、钛、铜、铅、锂、钽、铯、铌、铬、锡、镍、钴、钨、锶、蛭石、钾盐、膨润土、磷、大理石、云母、金刚石、石棉、石灰岩、石膏、汉白玉、自然硫等。其中探明储量大、有巨大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蛭石、石棉、石灰岩、云母等。
在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分布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如盘羊、北山羊、岩羊、马鹿、雪豹、猞猁、棕熊等。平原荒漠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鹅喉羚、塔里木马鹿、野猪、沙狐、草原斑猫、塔里木兔等。其中塔里木马鹿、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的特有物种。
在高山上有兀鹫、秃鹫、胡兀鹫、雪鸡、黄嘴山鸦、高山岭雀、雪鸽、雪雀等为代表,山地森林有苍鹰、松鸡、啄木鸟、斑鸠等。在草原上有草原雕、红隼、红嘴山鸦、椋鸟、百灵等。
在塔里木河各水系中,分布有多种土著鱼类种群,以新疆大头鱼和塔里木裂腹鱼为典型代表。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外,还有雪豹、北山羊、黑颈鹤、胡兀鹫、玉带海雕及金雕。
[旁注]
热瓦甫 又称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相传创制于14世纪,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甫,全长130厘米。
丝绸之路 指起始于我国的古都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称之为“丝绸之路”。
《山海经》 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共200卷,内分9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
《清史稿》 记录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至清朝灭亡,共296年历史。《清史稿》是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是《清史》的未定稿。因尚无依我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龟兹 位于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我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
屯田 我国历朝历代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击败匈奴后,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掏拓所 唐朝专门负责管水的机构。掏拓所,顾名思义,是掏泉眼、拓展用水范围的机构,具体负责各地水渠的兴修、管理以及官私农田等的水量分配。政府每年征发徭役所得人力,很大一部分都供给掏拓所。
僧肇 东晋僧人,俗姓张,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在鸠摩罗什门下。曾在姑臧,也就是甘肃武威和长安,在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评定经论,并著有《肇论》等。
楼兰 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后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在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000米处。
石窟 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我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
[阅读链接]
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村,千百年来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民族罗布人。他们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布人的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
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世居于较为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百岁老人甚多。虽然老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豪放,仍可闻乐起舞,纵情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