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有珍珠的大河珠江
相传南越王赵佗有一颗镇国之珠,名字叫阳燧宝珠,平时总是舍不得拿出来看,他去世后把宝珠带进了坟墓。那时有一个书生叫崔炜,为人十分善良。有一次他救活了仙女玉京子,被允许进入赵佗的墓穴,这时已经成仙的赵佗就把那颗宝珠赠送给崔炜了。
后来,一个波斯商人用重金将宝珠买去,乘船归国时,宝珠不慎失落江中,怎么找也找不回来。从此以后,江水更加清澈明净,夜晚还放出熠熠光芒。
后来,这颗珠子慢慢变成了通体圆润、光滑如镜的石头,逐渐露出了水面。人们把它叫做海珠石,这条美丽、静谧的河流也就被称为珠江。
珠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至虎门一段入海水道,现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
珠江的航运价值历为兵家所瞩目。秦统一全国时,南下舟船通过桂江进入西江,将军队和粮饷源源不断地运往广东。汉武帝平南越赵佗割据政权时,汉军沿浈水等入珠江,大败南越。
珠江也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地方。西汉初年,汉武帝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珠江畔的广州出发,没有发明指南针,也还不懂使用风帆,乘坐手摇桨橹的小船,凭着开拓意志和冒险精神,开辟了一条千古通行的海路。
这条航线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斯里兰卡。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三国初期,孙权派部将步骘南征,沿桂江顺西江而下,与刘表部将衡毅、钱博战于峡口,也就是广东羚羊峡,大败刘表军,沿西江东下夺取广州,控制了岭南。
唐宋时期,广州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港、世界闻名的东方港市。从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于是,珠江及其流域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起点开辟了一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整个岭南地区有了“天子南库”的美誉。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野老歌》中说:“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侧面描绘了当时珠江附近的商贾状况。
“西江”古称郁水、浪水和牂牁江,是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此外,珠江水系的北江,古称浈水东江,原称为循江,南汉改为浈江,宋代更名东江。
1279年,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南宋丞相,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珠江口,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文天祥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了明清,实施海禁,珠江口却没有完全关死,广州保持着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1686年洋商被准许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后被称为十三行街。
珠江是我国境内第三长河,按年流量为我国第二大河。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流域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体呈西向东,后者造成东、北两江干流以及西江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一级支流柳江、桂江、贺江等皆从北向南分别流注于珠江三角洲和西南干流。
西江是水系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干流上、中游各段分别称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在梧州以下称西江。
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和桂江。北盘江上的黄果树大瀑布水头高达70米。北江的正源是浈水,源于江西信丰。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
韶关以上水流湍急,韶关以下河道顺直,沿途有滃江、连江汇入,在穿越育仔峡、飞来峡后进入平原,河宽水浅,至思贤窖流入珠江三角洲。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上源称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为山地。
西江景色秀美,风光旖旎,有“西江小三峡”之说,指的是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小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
榕峡钓台是榕峡胜景之一。每当夏季洪汛之期,江水似万马奔腾,哮声如雷;冬季来临,江水蔚蓝,北岸河滩,怪石嶙峋,如台高筑,人称钓鱼台。
镇水大鼎为大鼎峡名景之一,因其形如鼎而得名。西江奔流至此,气势磅礴,如鼎锁江。大鼎山上曾建有“大鼎古庙”,俯瞰西江。
清风仙阁是羚羊峡游览胜地之一。人到仙阁,江山如画,清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这里悬崖峭壁,地势险峻,纤夫们长年累月踏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后来修栈道,建桥梁。“裴公十九桥”、“江上清风”、“山川秀美”等碑刻一直存在。
羚羊峡与砚洲一衣带水,灵秀壮美。羚羊峡由羚羊烂柯两山夹束,西江从1000多米宽的江面陡窄成均宽304米,长7.5千米的急流,构成层峦叠嶂、涧深壑幽、树木苍郁、漩涡飞遏的峡山沧江大观。羚峡归帆为历代著名“端州十景”之一。
向东一出峡口,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州岛。砚州与包拯不持一砚归的传说共生,洲上的包公祠一直吸引着向善者瞻仰膜拜。
罗定江上鸡笼山,奇岩怪石,入眼皆是,处处皆景。走入鸡笼山,就如走进了大自然的雕塑博览馆一般,它的“作品”每一件都各具匠心,别具神韵。鸡笼山常年云雾缭绕更为其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天字码头”是广州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轮渡码头,天字码头含有广州第一码头之意,是清代迎送过往官员的专用码头。
珠江河川水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素称水力资源的“富矿”。
珠江流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矿种计有58种,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有煤、锡、锰、钨、铝、磷等。珠江口外南海还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
珠江三角洲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土沉香等。
白木香,又叫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
珠江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历史上曾栖息过不少典型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热带特点。
如犀牛、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
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
后来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骼出土,元代《南海志》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
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
西江的鱼类特产格外吸引人:春有边鱼,夏有三赖,秋有鲤鱼,冬有海鲮,还有特产鲳鱼和八须大虾。还有一种说法是,春天西江河虾鲜甜;夏天三犁鱼甘香;秋天锦鲤肥美;冬天大海鲩绝美。
当然,珠江最出名的特产,还要属端砚。端砚名贵岩石多集中在羚羊峡东西两侧。在羚羊峡以东的斧柯岭一带,有端砚最名贵的砚石坑洞,其中三大名坑为: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
[旁注]
南越国 公元前203年,秦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国都位于番禺,也就是今广东省广州市。
张九龄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即广东韶关市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誉为“岭南第一诗人”、“珠江文化诗圣”。
《南海志》 又名《大德南海志》,成书于1304年。系元朝陈大震、吕桂孙所撰,原书20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涉及元代广州地区赋税、物产、教育及海上贸易等诸多领域,极具史学价值,是了解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文献。
《北户录》 唐代段公路著,三卷。主要记述岭南风土物产。全书三卷,详列南游五岭所采民风土俗风物饮食衣制歌谣,草木果蔬虫鱼羽毛之类,与奇书异说相参验。
端砚 产自广东肇庆市,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文房四宝之一。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因此叫“端砚”,最早产于唐代武德年间,有着1300多年历史。
[阅读链接]
相传,刘邦派陆贾劝说南越王赵佗归汉。陆贾沿水路而下,船到德庆地带,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船在江心打转,无法前行。
陆贾步出船舱,只见岸边屹立着一座巨石,气势雄伟。他心想此石必有神灵,于是便冒着风雨登岸,在巨石下焚香祈求神灵保佑,并许愿:若能说服赵佗归汉,回来时一定让你披上锦缎,以酬谢神恩。祭毕,风雨顿止。
后来,陆贾果真说服了赵佗,回程时便以锦缎披石,无奈山石巨大,10船锦缎只能辅裹山头。赵佗便建议以花代锦,于是命人把整个山头种上各种花卉。以锦裹石,以花点缀,望若霞绚,因名“锦石山”。
后人为了纪念陆贾,在此地建起了“陆大夫祠”,立起了“功高锦石”的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