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着金边的额尔古纳河

在远古时期,蒙古族部落与突厥部落发生了激烈战争。由于蒙古部落势单力孤,被突厥部落打败了,蒙古部落仅剩下两男两女幸存了下来,他们逃到了额尔古纳河畔的额尔古涅昆山中隐居了起来。

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兴盛,分为了许多支系,狭小的山谷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了,于是他们就迁至宽阔的草原上居住了。

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勃儿帖赤那,意为苍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他们率领本部落的人迁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定居了下来。

这一传说充分反映了蒙古先人从额尔古纳河西迁的重要史实,并非单纯民间传说,他们迁移的时间应是在唐代末期。

苍狼与白鹿是蒙古族的远古图腾,而额尔古纳河苍狼与白鹿的神话传说,恰恰反映了蒙古先民的图腾观念。因此,额尔古纳河是蒙古族的母亲河,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在五代后晋时官修的史籍《旧唐书》中称“望建河”。望建河是通古斯语,即鄂温克语的音译,意为鄂温克江。

额尔古纳河在历史典籍《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史书《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史书《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

在物华天宝的额尔古纳河滋润下,养育了蒙古族的先祖。据史书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在7世纪以前,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史书《辽史》中称为“萌古”。

大约到了9至11世纪,蒙古族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即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形成了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分支。

后来,尼鲁温蒙古的部落之一孛儿只斤部,出了一位大英雄铁木真,他最终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事业,于公元1206年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他被拥戴为大汗,这就是成吉思汗。

从额尔古纳河岸密林中走出来的强悍民族通过长期的战争,先后并西辽、亡西夏、灭金朝,于1279年实现了大统一,建立了大元王朝。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前,额尔古纳河地区一直是迭儿列斤蒙古弘吉剌部的游牧地。历史上弘吉剌部是蒙古声名显赫的贵族部落,也是一个盛产美女的部落。

成吉思汗的母亲、妻子、儿媳、孙媳等都出自于这一部落,事实上,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代代都与弘吉剌部落联姻。1237年,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汗专门为此下旨: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

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哈撒尔被分封在额尔古纳河,后来在额尔古纳河畔黑山头,还留有哈萨尔王府的遗迹。

黑山头哈萨尔王府遗址分内城和外城,城墙均为土筑。其城址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有东西两座小门,城外亦有壕。整个建筑呈“干”字状,址内花岗岩圆形柱础排列有序,址内琉璃瓦、青砖、龙纹瓦当和绿釉覆盆残片俯拾皆是。

在黑山头附近的根河河道中,有一座隆起的小山,称小孤山,山顶有一烽火台遗址,据说当年哈撒尔为了从军事上确保城堡的安全,曾在小孤山顶上设置瞭望哨,派士兵日夜轮流瞭望。

小孤山下河水深不见底。传说水下有洞,里面藏着成吉思汗的财宝。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了,额尔古纳河是个蕴藏着丰富宝藏的好地方。

很多梦想发财的人不远千里,寻找额尔古纳河一条仅14千米长的小支流,这条小河名叫“老金沟”,又称“胭脂沟”,这里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

胭脂沟的发现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这里的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是,仍可以淘到黄金,可见黄金储量之丰富。

据说,1877年,一位鄂伦春老人在此葬马掘穴,发现许多金苗,他在老沟河底捞起一把河沙,河沙中金沫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消息很快传开,经过鉴定,其中含纯金87.5%、白银7.9%,其他杂质4.6%。

由于金矿被盗采严重,黑龙江将军多次上奏朝廷要求自行开采,直到1887清政府才接受了建议,并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调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理漠河金厂。

李金镛经过实地考察后,于1888年正式上山开矿,创办漠河金厂,仅1889年清政府从这里获得黄金就达两万两,1895年获5万多两。由于李金庸清正廉洁,不辞辛苦,苦心经营,老沟的黄金开采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胭脂沟1908年产黄金达27万余两。

1890年,李金镛病故,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恩准,在漠河上道盘,就是后来的金沟林场所在地附近为李金镛建祠堂一座,祠堂内有木雕像一尊。

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海拉尔河源自于牙克石并入呼伦贝尔,流至阿巴该图山附近,始称额尔古纳河,流到洛古河后始称黑龙江。

额尔古纳河上、下游流域地形差异很大,阿巴盖堆至黑山头为草原丘陵区,地势平坦,河谷开阔,多湖泊沼泽,水流分散,杂草、柳条丛生。自右岸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流入后水量大增。

自粗鲁海图至吉拉林河段河谷变得狭窄,河中沙洲和岛屿较多,河水变深。自吉拉林以下,河水进入峡谷,河谷更窄,两岸山地陡峭,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河面宽广,是良好的航道,而且水能资源丰富。

额尔古纳河沿途汇集了海拉尔河、根河等1800多条大小河流,因此,沿岸地区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鱼类品种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宜农宜牧,是人类理想的天堂。由于鱼类繁多,资源丰富,额尔古纳河被誉为镶金边的界河。

额尔古纳河上游海拉尔附近的西山,是我国唯一以樟子松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21万亩,水面积20000亩。

西山公园有天然樟子松4600余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松有1000多棵,最高的树龄达到500年。樟子松又称海拉尔松,属于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是我国北方珍贵的针叶树种,是亚寒带特有的一种常绿乔木,有“绿色皇后”的美誉。

沿着额尔古纳河,在牙克石东北180千米,大兴安岭主脊东坡下,有一片乌尔旗汉原始森林。这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松涛阵阵,鸟鸣声声,小草生翠,野花吐香。

额尔古纳河附近的莫尔道嘎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植被丰富,溪流密布,处处展现幽、野、秀、新的风采,以其林海、松风、蓝天、白云的夏季风光,和冰峰、雪岭、严寒、雾凇的冬季风韵而著称。

在莫尔道嘎12千米处,有一片占地1900多公顷的偃松林,其偃松面积之大、密度之高在林区实属罕见。

登上莫尔道嘎16千米处的山巅,极目远眺,大兴安岭的深邃与辽阔尽收眼底,九重山一览无余,“一目九岭”因此而得名。

在此处观山,但见山连山,岭接岭,山外有山,岭外有岭。阳光下山形多样,层次分明,九重山岭山岚浮绕,如丝如絮。随着霞光的强弱变化,山幽雾粉,松黛桦橙,展示出一幅绝妙的大兴安岭风光美景。

莫尔道嘎30千米处的熊谷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溪流奔涌,野果繁生,是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因此这里时有棕熊、野猪出没而得名。

每到冬季,这里白雪皑皑,天地间冰清玉洁,浑然一色。山林雾气凝重,满山遍野,雾凇悬挂,营造出人力而不能的童话世界,是观赏兴安雾凇的少有去处。

龙岩山位于莫尔道嘎镇中东侧,海拔1000米,东西长约35千米,西坡横田一条长200余米的龙形巨岩,龙头高耸,威武峥嵘;龙身苍劲,铁骨铜甲;龙尾挺峭,深藏山中。龙岩山因此而得名。

莫尔道嘎著名的水域景点“九曲松风”处于激流河上,又称乞贝尔茨河,是北部原始林区水面最宽、弯道最多、落差最大的原始森林河。它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全长480千米,河网呈树枝状,河流水流量充沛。 

汇河口位于扎兰屯浩饶乡西南,有绰尔河、托欣河两河在此处相汇,形成了巨大水面,两河相汇后犹如巨龙在山脚下咆哮东流,当地称作汇河口。

汇河口两岸山岩高耸入云,如擎天玉柱直插苍穹。抬眼远眺,不禁使人心旷神怡,襟胸开朗。汇河口风光四季景色不同,情态迥异,各有巧工难描之妙。天然景色,有观赏不尽之美。

[旁注]

突厥 古代突厥是指中亚北亚游牧民族,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我国西北地区。与草原各民族有过多种融合交流形式,曾经有过自己的政权。

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旧唐书》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五代后晋时由官方修订。它原名《唐书》,宋代史书《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

《蒙古秘史》 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族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历中文学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瓦当 是我国古建筑的构件,指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形的挡片。

北洋大臣 清朝官名,设立于1870年,全称为北洋通商大臣。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等事务。1870年,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阅读链接]

蒙古部落从额尔古纳河向西迁徙之初,大概因为北岸被敌对部落所盘踞,所以选择额尔古纳河南岸的路线西迁。他们把初冬的枯水期作为迁徙时间,沿安格林河而上,翻过莫尔道嘎河谷与得尔布尔河谷之间的分水岭,进入得尔布尔河谷。

这时候,已经进入夏秋季节,得尔布尔河谷林木繁密,没有人烟,迁徙的队伍找不到前进的道路,于是烧山开路。林火熔化了裸露在地表的铅锌矿脉,给蒙古族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记忆,因此,蒙古族史有一段“烧山化铁”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