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天府岷江
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一支游移到岷江上游附近,遇到了当地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
戈基人高鼻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次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以尖硬锋利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
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为了报答神恩,羌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征最高的天神,供祭于庙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户的屋顶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诚之至。这一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这就是羌族民间史诗中最著名的《羌戈大战》,诗歌叙述了羌族人民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斗,与戈人战斗,被迫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
羌族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后,被称为“氏族”,他们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蚕丛和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最早称王的两位蜀王。他们之后是伯灌,再后来就到了杜宇王朝,这时是西周时期。杜宇教民务农,把都城建地势较高的郫邑,就是现在的郫县一带。
岷江以灌县为顶点,以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分泄洪水。但由于泥沙冲淤,这些自然河道并不稳定,还是会有水患。
据《华阳国志》称,丞相开明决玉垒山,也就是现在的金堂峡,分泄大江洪水去沱江,大大地减轻郫邑以下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
杜宇让位给威望更高的开明,也就是后来的丛帝,而他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于是形成了一个成语“杜鹃啼血”。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作“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望帝就是杜宇。现在郫县城南还有这二帝的祀祠,叫望丛祠。
丛帝之后是开明王朝,传说开明十二世很好色,秦惠王就说送他5个美女。蜀王派5个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见一条大蛇正钻入洞。一个力士紧紧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轰的一声,山崩了,把5个力士和5个美女全都压在了山下。
这座山分成五岭,山顶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妇冢;平台后人叫思妻台。老百姓都怀念5个力士,叫它五丁冢。
传说的结局是秦王派兵沿着五丁开的这条路灭了古蜀国。其实是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
岷江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对四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语言学分类中,被称为西南官话代表的四川方言还有一个分支叫岷江话,又叫岷江小片。
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汉代时,佛教由西南传入岷江流域,在两岸的一些雕刻精美的汉代崖墓中,有不少佛教风格的造像。
三国时,汉蜀丞相诸葛亮几次越过岷江作战。夷人据守在三江口上的宜宾古城,听说诸葛亮领兵到来,便隔着岷江与蜀汉兵马对峙。
诸葛亮则挑选军中孔武大汉挑着无底大黄桶,来往岷江边佯装挑水,个个健步如飞,显得力大无比。隔江相看的夷人吃惊不小,都以为是“天神”降临,不可争锋,悄悄撤守远走。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蜀汉军以空黄桶挑水,吓走夷人”。
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在威州岷江东岸之台地上筑城,称“姜维城”,并在此长期屯兵。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姜维城就坐落于此。
岷江东岸,有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乐山大佛通高71米,开凿于唐玄宗登基当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
凌云寺右灵宝峰上,有一座13层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寺边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尔雅》的地方。
唐代是岷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很多著名诗人、文学家为岷江写下诸多优美篇章。诗仙李白著名的《蜀道难》中,描绘岷江“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清江》诗也有提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清乾隆帝中后期,在岷江上游进行改土归流。具体措施采取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藏族聚居区推行“改土设屯”;在羌族聚居区将土民编入里甲。这体现了文化边缘地带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及清政府施政的灵活性。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源头位于四川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由北向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等12个市县,在宜宾汇入长江,千米以上的支流320条。岷江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
岷江干流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以上为上游,都江堰鱼嘴分水堤至乐山大佛为中游,乐山大佛以下至宜宾为下游。主要支流有黑水河、杂谷脑河、大渡河、马边河,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岷江流域地势由西部高中山区逐级降低至东部平原丘陵区。
岷江上游居住着古老的羌族,他们保留着纯朴的习俗,善于营造高耸的石碉楼和晃悠悠的索桥。江边的石崖上,历代船夫用篙杆留下的杵窝,见证着当年航运的艰辛。
从彭山到宜宾以南的岷江两岸有着数以万计的崖墓,体现了“居于石室,葬于石穴”的巴蜀古俗。
成都附近的西羌第一村,是一个古朴习俗保存较好、景美情浓的河坝羌寨。整个羌寨顺坡而建,别致有序,形如古城堡,地面由曲折巷道相连,而羌碉则傲立寨中。
汶川七盘沟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
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都江堰风景区有座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郭。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松潘黄龙风景区包括:黄龙主景区、龙滴水、丹峡、雪宝顶、雪山梁、红星岩、大草原、二道海、扎嘎瀑布等9个景区。景区内密布着上千个大小不等的钙华彩池、滩流和钟乳石溶洞,形成世界罕见的规模最大的巨型露天钙华岩溶景观。
松潘牟尼沟风景区内有原始森林、高山湖泊、高山草海、温泉、溶洞、巨型钙化瀑布、环型叠瀑、钙化彩池等自然景观。牟尼沟兼备了黄龙钙化彩池和九寨沟的森林、湖泊等景观特征的自然风景。
扎嘎瀑布藏语称“嘎其峡”,意为白岩上的激流。瀑高93.2米,宽35米,是国内最高的钙华瀑布。与扎嘎瀑布相邻的二道海景区。景区由若干高山湖泊、溶陷坑、溶洞、彩池、温泉、翡翠矿泉、草甸构成综合型景区。
唐文宗年间,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在岷江流域的松潘修筑柔远城,这就是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战略要冲”之称的大唐松州,有千年的历史。
岷江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探明的主要矿藏有色金属及贵重金属有铂、镍、铜、钻和金矿,稀有金属有锂、铍、钽、铌矿,非金属矿有白云母、石棉、石膏、碳、水晶、蛇纹岩、含钾磷矿等,特别是石棉、白云母储量大、品质好,是我国主要生产基地。
松潘的砂金矿藏较丰富,著名的“漳金”成色高、融耗低、蜚声世界。翡翠矿泉水经国家鉴定为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
岷江流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54000多兆瓦,占长江流域的19.6%。
岷江流域内名气最大的要数卧龙自然保护区,这里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卧龙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44种。
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
[旁注]
古蜀国 相传,上古时,居住在古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向东南迁居,进入了岷山地区和成都平原。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后来,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生下儿子蚕丛,蚕丛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代代相传,经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
巴国 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鼎盛时期疆域包含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等地,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
摩崖石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尔雅》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前蜀 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建所建,都城在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18年。
剑南 主要指唐代的剑南道。唐代开创了我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于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15道的格局。
[阅读链接]
相传190多年前,岷江里有一条孽龙,它经常兴风作浪,使舟楫难渡。但岷江江面上唯一的伏龙渡口,却又被把头霸占。老百姓每次过江都要被百般勒索凌辱,人们就把这个渡口叫做“霸王渡”。
伏龙观对岸韩家坝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决心要建一座桥,为民众造福。何先德夫妇带领老百姓,历经千辛万苦,一座索桥眼看就要修好了。
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风,恰有几个农民急于过桥,由于桥身摇晃得很厉害,不幸坠入江中淹死了。早就心生嫉恨的渡口把头以此为把柄,勾结官府,杀害了何先德。
这件事在民众中引起震动,大家拥戴何先生的娘子继承丈夫遗志,领头继续建桥。桥建成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就将此桥取名为夫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