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和注意力
什么是注意呢?在心理学上有两种看法。有人把注意定义为“头至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这种理论认为注意仅与知识有关,故认为是狭义上的定义。有人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它认为注意除了跟知觉有关,还和其它心理活动(记忆办、思维等)有关,这个看法在内涵上比较广泛,称为广义上的定义。
注意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 选择功能,即注意保证了选择对主体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对象(刺激物),避开了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事物(各种刺激物)。从而保证了心理活动正确地指向和反映客观事物。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时,特别是精彩的、我们非常感兴趣的节目时,常常忽略周围发生的小事,比如有人在跟你说话,你却没有理睬他,或者你听不见周围的吵杂声,那是因为你把精力放到了节目上,选择了电视节目加以注意而忽略了周围你不感兴趣的刺激物。
-
注意对信息的整合加工作用。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进行选择,仅留下较少的信息,这是主体的思考及其他内心活动对知觉的信息进行多重选择,使有意义刺激内容比不重要的刺激内容更容易进入意识,这种对有意义的刺激的整合作用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发生。
-
维持功能。注意不仅能使心理过程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能使心理活动过程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对该对象最清晰、完善、准确的反映,直至完成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目的为止。
-
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能使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监督自己的行为活动,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假如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偏离了预定的方向和目标,主体就会立刻发现,并及时予以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清醒的意识状态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缺乏注意的监督和调节功能的人,其学习和交往的效果就会削弱。正是注意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培养注意力才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
给观察、回忆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奠定基础。它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活在天光云影、柳暗花明、色彩斑斓的自然界里能够专心思考、排除
干扰,真正做到与研究课题无关的多种风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嗅而不知其臭”的境界,都是由于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这就是注意。究其生理基础乃是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引起十分强烈的兴奋中心(亦即优势兴奋中兴)。这样就能使那些落在这个优
的相互诱导作用,就使在其它领域内所受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而引起注意的原因,除事物本身的特点外,表现为强
烈新异、对比鲜明、不断变化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因素,如从事事业的态度、动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等有关系。
那么注意是否有类型呢?我们根据注意时有无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
无意注意是初级水平的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上课时间有一个人大喊一声,大家都转头去看他,或不由自主地去看这种声音来自那。无意注意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由于兴趣是由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组成的,因此应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由间接兴趣转变为直接兴趣。
-
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例如,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有意识地把注意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是有意注意。它是人类的高级水平的注意,有意注意一般是间接兴趣引起的。
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呢?其主要条件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由于生理上的疲劳或者兴趣的不专一性,从而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高水平的注意,就得加深对学习、工作目的、任务的理解,认识它与自身及社会需要的关系,培养间接兴趣,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使自己保持注意。当然了,在明确目的,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若能组织一些与此相关的活动,会有利于加深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加强。最后就是用坚强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常言道:“世上的事情,不顺者十有八九,”要想争取主动,保持有意注意,就必须保持坚强的斗志。
- 而有意后注意则是虽然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听一场报告,由于内容新颖、重要,开始听报告的目的虽然明确, 但也可能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注意。但当报告越来越精彩时,就会引起听众的直接兴趣,于是产生了有意后注意,这时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集中精力地听下去了。
从以上可以看到产生有意后注意的条件有:第一,所进行的活动是人们感兴趣的,人们对其过程也很熟悉,这样的注意是自然的、轻松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第二,是所进行的活动是系统化的,有安排好的程序,人们活动时,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当达到熟练程度时,就不需多费脑力,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乌由斯基曾指出:“教育者在利用有意注意的时候,也应当注意使它变为无意注意,这样,这些学科的课业,就会由勉强变为逐渐地变成对于这些课业的爱好。”他指出,将有意注意转变为有意后注意将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质量和效率。
注意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特性和品质。一般表现为: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瞬间内的意识所能把握的客体的数量。一个智力水平高的人才,它的注意范围一定是大而多的。“一目十行” 虽是成语,但他能形象地勾画出注意的范围。对于同一个事物和同一数量的文字材料,不同智力水平的注意个体,完成的数量总是不一样的。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一般取决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一般说,小学儿童的经验不多、知识较少,注意范围就比成年人狭小。并且一般神经系统灵活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注意范围大。
长短。维持长者比维持短者注意稳定性持久。
要使注意力长期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有时很困难,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 在集中和保持儿童的注意上,总是困难的;而组织紧凑,具有一定直观性的, 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
跟注意力稳定相对的是注意的分散性,即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心。指人的注意不由自主的离开当前活动的现象。比如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心猿意马”、“精神恍惚”等现象,都是注意力分散。产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与主体的过度疲劳、困倦、身体不适、神经衰弱等有关。同时,与主体的心理状态有关,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强度过弱或过强,都易使人产生杂念。而影响注意分散的客观原因则是指与注意内容无关的诱惑因素,如上课时, 忽然从窗外飞进一只鸟,或嘈杂的环境干扰。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注意的分配指注意同时指向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对象或活动。比如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小诗,一边手写一首熟悉的歌曲。就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则是指人根据任务的要求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现象。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注意的转移又是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密切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经验和智力的增多,由于大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不断受到锻炼,因此迅速地把注意转移到必要的事物上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以上对于注意和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介绍,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有目的培养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等,发展注意的范围和深度。有着优秀的注意力是顺利进行发明创造的前提。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件事,叙述他和一个同事在探测一个山谷时,潜心于他们自己要论证的课题,而对某种意料之外的现象视而不见。他写道:“我们俩谁也没有看见我们周围奇妙的冰河现象的痕迹;我们没有注意到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峙的巨砾、侧碛和终碛。”
牛顿小时候,对苹果落地,这个平平常常,千百年来重复不已的现象十分注意,然而在以前谁都没有注意过。而这一切却引起了有丰富知识、智力超常、献身科学的牛顿的注意,并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后面,只要潜心注意、研究或许会有一个神秘的大发现。
对微小事注意的贝尔纳就发现了胰液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一天有人给贝尔纳的实验室送来几只从市场上买来的兔子。一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兔子排泄出尿的颜色,却引起了贝尔纳的注意。他想到,寻常食草动物的尿是浑浊而带碱性的,而这几只兔的尿都是清亮而又带酸性的。于是他推断出这些兔子准是没有进食而从自己组织中吸取养分,因而处于食肉动物的营养状况。后来,贝尔纳用喂食和禁食相对交替的方法证实了自己的论断。贝尔纳完成实验后,在解剖兔子时观察到胰导管的开口是与淋巴液开始含有白色乳糜的位置是一致的,脂肪质的乳头液使这种浮糜成为白色, 这样,贝尔纳就发现了胰液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实际上注意和观察力是紧密相联而又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注意的品质也就无所谓观察了。因为“知识来源于周围事件中相似处和重视情况的注意。”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上是这么定义的,即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知觉。观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观察力则是人们在这种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我国古人说:“书上来的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实际, 亲自到现场观察,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科学地解决问题。一般来说一切真知皆来源于观察。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研究等,都是以观察为基础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某种发展的过程,或者是知觉对象中所发生的变化。但是在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中更为重要的观察是指那些在观察时不受原定思想的约束,以免在探索预期的特征时,忽视些其它重要情况的创造性观察。而这种观察是有意识地据自己所受的教育、知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具体事物。格雷格说:“研究人员必须运用绝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才能正确地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往往决定几个月工作的成败,并往往能把一个卓绝的发明家同一个只是老实肯干的人区别开来。”达尔文的儿子描写达尔文:“他渴望从实验中得到尽量多的知识,所以不让自己的观察仅局限于实验所针对的那一点,而且他观察到大量事物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头脑里有一种技能,对他所做出的新发现似乎是特殊可贵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不放过任何有利条件。
因此,在智力发展和智力培养中必须特别注意创造性观察力的培养和诱发。在科学研究中,如果仅仅注意到那些预期的事物,就很可能错过预料之外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却最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事实上, 正是许多例外的现象可以解释正常见到的现象。所以每当发现不正常现象的时候,就应该搜寻那些与之有联系的情况。最好的发挥那些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即不仅只注意到主要之点而排除其它,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
培养这种创造性的积极探求事物的态度既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又可以排除在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谬论,使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观察的方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系统性观察,进行记录,以待分析。实验室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加入适当的刺激,借以观察被试对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并予以记录,进行处理。既然观察力是发展智力素质的关键一步,而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必须做到那几方面呢?
我们知道良好观察力是一种水平心智能力的表现,它涉及到观察者良好的感知觉、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等。但是更需要观察者的策略和计划。而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有助于坚定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组织一次秋游,回来要求写作文,这样有助于激发同学在秋游过程中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回来要进行总结,交流、写总结报告等,事先就把活动目的确定,并且明确任务,同时还要确定一下观察的重点。另外,由于观察力是由人们的知识,经验所决定的。反之观察力的发展又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如此反复,就会使这个个体成为智慧超群的一个主观因素。
任何一种能力就得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所以培养观察力必须刻苦勤奋;在观察中不断地比较和对照不同的对象以及它们的不同方面;考察
对象或现象的尽可能多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微小变化,学会从所感知的东西中分出最主要的东西。这样,随着实践的增多,行动逐渐地变得自动化和无意识,以致形成习惯。
其次,进行有效的观察还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因为只有熟悉正常情况,才能注意到不寻常和未加说明的现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观察时必须尽量排除错觉影响。往往有许多错觉造成了虚假的现象, 其次要防止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引出的错误的结论。正如哥德所说的:“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只要有创新的精神,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不仅注视所要观察的对象,而且必须搜寻每一细节,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说明、有所创造。
由于人们知识经验和其它原因,观察常常产生错误。戈廷根心理学会上的实验,证明了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有观察失真的现象。在戈廷根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他的后面紧追着一个手拿手枪的人。两人正在屋子中央混战时突然响了一枪,随后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这里,事件的发生总共是 20 秒钟。大会主席立即请所有目击者写下他们所看到的情况
(这个实验是预先安排的,参加会者并不知道)。在交上的 40 篇报告中,有一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 20%。14 篇有 20%—40%的错误,有 25 篇有 40
%以上的错误。在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 7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虚构。有些心理学家又作过其它类似的实验,但结论大致相同。
我们在看魔术师玩魔术,常常为他们的变幻莫测感叹不已,然而魔术师所利用的正是人们在观察力上薄弱的一方面。曼彻斯特的一个医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曾经用手蘸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其味,然后要求所有的同学来重复这个实验,学生们在无可奈何之下、勉勉强强、愁眉苦脸的照样做了,并且在品尝后一致认为尿样是甜的。这时医生笑着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事情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观察的仔细,就会注意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可舔的却是食指。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情况,情况和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还是起很大作用的,并且对其观察对象带上情绪色彩。比如在农村,植物学家注意到的是不同的植物,动物学家只注意到动物,地质学家却注意到不同的地质结构, 农民更多地注意到地里的庄稼和牲畜等等。许多男性同一女性在一起,过后如果有人问到那一位女性衣着打扮的细节时,则他们只能回忆起模模糊糊的印象;而要是众多的女性见到一个衣着新鲜、打扮时髦的女性,过后有人问他们时,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详细地描述那位女性的衣着打扮。
所以观察力的培养除与智力水平和经验有关,还与对观察物的兴趣及情绪有关系。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只有牛顿对苹果自动落地感兴趣和潜心观察。
良好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自古以来,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是被视为智力超群的象征,那些天才、伟人的超人记忆力常使人惊叹、羡慕不已。
张衡,古书里记载着“博闻强记焉”、还有象棋名宿胡荣华,能同时与几十个人进行象棋比赛。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赋诗,真可谓记忆超群。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他喜欢的英语能记忆到十几万至二十万单词(连同派生词在内),可谓说是英美人士中记忆单词最多的一位。
而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很强的记忆力,正是靠着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才能为他们的伟大贡献作基础,是他们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记忆是否先天的、还是与后天的培养有关系。记忆是否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提高呢?首先先明白什么是记忆?心理学上说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
反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事物、体验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往往会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在人脑中坚持相当的时间,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恢复,这就是记忆。在信息论的观点中,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几个基本环节。记忆是先记后忆的过程。识记是在大脑中留下暂时神经联系恢复的过程;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记忆过去所发生的事物,那么知觉、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等将成为不可能的事。事实证明,记得愈深刻,掌握的知识也就愈丰富;掌握的知识愈丰富,智力就发展愈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也就愈加迅速。正如东汉王充所说:“涉浅水者只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尤甚者是观蛟龙。”
一个人的大脑在一生中能储存一千万亿信息单位。这么多信息都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呢?其实记忆的生理基础是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双页叶、海马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当这些部位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痕迹遇到有关刺激时便会引起重新活动,从而产生记忆这种心理现象。
记忆的种类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是据记忆信息的输入和编码方式不同以及贮存时间长短而划分的。其中瞬时记忆指客观刺激物对人脑停止作用后,其感觉信息在脑中停留一刹那的记忆,这一刹那大约在 0.25—2 秒之内。比如说一次突发性的爆炸现象在其发生后一刹那它的形象会在我们脑海里。假如这个一刹那的现象为我们所注意,那么瞬时记忆就转化为短时记忆,象口译人员、打字人员、查号台服务员都离不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于瞬时记忆,一般在 5—20 秒,最长不过一分钟,所以又可以说是一分钟以内记忆。另外短时记忆怕干扰,如果有突如其来的外界干扰,短时记忆的内容就会忘记或产生错误的记忆。
当短时记忆经过有深度的加工和编码后,短时记忆就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所以,长时记忆就是指信息经过一定深度的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和延续的记忆过程。我们把这种记忆叫长时记忆就是因为有些事情常常在很长时间内乃至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是长时记忆的效果。长时记忆的容量相当的大,其范围人们至今没有能够作出科学界定。以上三个阶段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具有某种相对的联系,那就是长时记忆是建立在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基础之上的,没有瞬时记忆的登记、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地储存在我们的头脑中。
人类记忆具有如此大的潜能;有的科学家说:一个人的大脑能学会六种外国语、同时学习两所大学的全部课程和记住大百科全书的十万条条目。一
之二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因而如何开发记忆潜力、增强记忆效果,就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所记忆的东西有的是一些语言、符号、图画,而有时是一些动作、姿态、还有的是一些现象的、具体的、鲜明的事物呢?从这方面,即我们所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以过去经过的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情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它既可以是视觉形象, 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等,在形象记忆中,一般以视觉和听觉记忆为主。当然也有嗅觉记忆能力高度发展的人。例如,茶叶品尝师和磨面坊的工人。在生活中,有人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具体形象记忆快、保持牢, 当回忆某人某事物时,头脑里则会显现出该事物的鲜明、具体形象。
形象思维与形象记忆有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形象记忆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而这种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突出。
- 逻辑记忆是指用词的形式,在头脑中以概念、判断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属于词语逻辑记忆类型的人,最善于记忆语词的材料、抽象概念和逻辑思想,即使在观察直观材料也是如此。
如果说形象记忆是与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话,那逻辑记忆则与抽象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系。它在实践活动中,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高。一般来说成年人的逻辑记忆比幼儿的逻辑记忆能力要强。词语逻辑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就是人为什么有语言而动物界则没有的区别。
-
情绪记忆从字面上就可知道它实际上是指人们对过去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某一天愉快心情、抑郁心情的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牢固地保留着自己所体验过的情绪或易于记忆曾经激起自己情感的事物。
-
运动记忆就是以过去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广播体操、某些习惯性动作和劳动操作的记忆,对于运动记忆不同的人也有区别,有的人善于运动记忆,并且记得较快,牢固而且准确,而有的人则相反。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运动记忆比其它记忆发展较早些,一般儿童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以上讲了记忆的不同分类,再补充一点就是要记住一些东西,往往是各类记忆同时参予的结果,比如:演员演戏,既要记台词(逻辑记忆),又要记忆一些动作、还有一些情感记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形象记忆表现突出, 而有些人对逻辑记忆表现突出,而一些天才人物则记忆力非凡,例如著名作曲家的听觉记忆非常鲜明,而视觉记忆超群是画家的最大特点。
为什么我们能记忆呢?这是许多科学家提出的不解之谜,而海登则是解开这个谜的先驱,他创造了一项新技术,即从大脑中分离出单个的神经细胞, 从而可分析 PNA(核糖核酸)的含量是多少。它使受试验的大鼠处于一种强制要学习新技巧的新情况下,结果发现被迫学习的大鼠的脑细胞中 NPA 的含量比通常情况下生活的大鼠要高 12%。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叫阿西摩术研究指出 PNA 分子是很多、也很复杂,因此能够储存很多的记忆。并且指出,PNA 分子是根据染色体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形式而作成的。一个人生来就在 DNA 分子中装载着巨大的潜在记忆结构称之为——“记忆银行”。到需要时将他唤出、激活他们,使他们在记忆中储存进人们所感知到的信息。由此可见,先天素质的不同,决定着记忆能力的差别,这证明了遗传和智力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