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补偿教育的模式

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张强

80 年代末,我们在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县城小学儿童的素质发展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文化知识素质出现两级分化; 二是生理素质下降;三是心理素质发展不健全;四是日常行为习惯不良。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偏面教育的单一化,面向少数学生造成儿童身心素质下降;二是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达不到评价的偏面性致使一些儿童孤独、任性、懦弱、厌学、不合群,整体素质下降。我们称这些素质发展不健全的学生为“素质补偿生”(以前统称为“差生”和“学习困难生”)。因此,要进行“素质补偿教育”。所谓“素质补偿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按照一定的可测素质标准,通过教师帮助学生补偿,学生尝试补偿,逐步争取达到自我补偿成功,引导和扶持每个孩子闯过某一学段素质不足区。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补偿能力教育, 是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达标教育。

补偿教育的“补偿”是:①补偿的下限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②补偿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③补偿总是相对于某一阶段基础和某一阶段标准而言,没有终极意义的,是无止境的;④补偿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补偿达标的能力。

一、补偿教育的基本思想

  1. 素质补偿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某一方面素质未达标是暂时的,是可以补偿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达标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补偿达标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经过补偿教育都能达标,都能成才。

  2. 素质补偿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补偿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达标的机会和条件,诱导补偿生成功地达标,促使补偿生主动内化教育目标, 启动和形成学生自我补偿的内部动力机制。

  3. 补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目标、多补偿、快达标”。因此,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 补偿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补偿生原有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向目标靠拢的成绩,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补偿不足点,满怀信心地不断对自己补偿。

  5. 补偿教育认为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补偿效率的手段,又是补偿的目标。特别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信心、意志力、补偿动机等补偿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补偿的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形成学生自我再生能力。

  6. 补偿教育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成为补偿达标者,进而为其成为终身不断补偿达标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二、补偿教育的基本要素

补偿教育有 3 个基本要素:

  1. 积极的补偿要素。远景性的补偿是坚信每一个补偿生都有达标的愿

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在多方面达到标准;近期性补偿,是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补偿生实际出发,提出补偿后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1. 补偿的机会。就是要遵循“低起点、小目标、多补偿、快达标”的原则,为补偿生不断创造补偿的机会。

  2. 鼓励性评价。强调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和发展自己,坚持以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补偿教育的基本运行机制:

补偿教育的运行机制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补偿;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补偿;第三阶段,学生自我补偿。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使学生逐步走向自我补偿。

三、补偿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素质补偿档案”

  1. 给“素质补偿生”定档,把他们按年级分为低、中、高三档,低档是指一、二年级;中档是三年级,高档是指四、五年级。这样,班、队、校对素质补偿生进行补偿教育时,便可按照其年级和整体素质标准,确定素质补偿内容和方法。

  2. 给“素质补偿生”定型。我们从学生素质结构的揭示着手,一是智力方面,把素质补偿生分为甲、乙、丙三个类型:甲型为智力型;乙型为一般智力型;丙型为弱智力型。二是非智力方面,把素质补偿生分为 A、B、C 三个类型:A 型为道德型,主要表现是学习目的不明确;B 型为行为型,主要表现在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守规矩;C 型为知识型,主要表面在某些学科成绩不达标,认知素质不足。就类型交叉而论,智力素质方面的甲、乙、丙三个类型分别包含着非智力素质 A、B、C 方面的三个类型;非智力方面的 A、B、C 三个类型也分别包含着智力方面的甲、乙、丙三个类型。

  3. 确定“素质补偿生”的方位。“素质补偿生”的方位主要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比如档案上标有“中、甲、B、家”的字样,就是说这个学生在中年级,智力好,不守纪律,主要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具体情况就是:五年级学生,很聪明,但经常迟到、旷课,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家庭负担重,学习掉了队以致成为认知素质补偿生。再如档案上是:“高、丙、C、社”的字样,基本情况是:四年级学生,弱智力,平时老实,听话,守纪律, 但与同年级同等智力学生相比,认知素质不足。他平时贪玩,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放学后,他往往被社会上闲逛的“小哥们儿”拽走,或去打台球,或去看录像,或去逛商店。长此下去,便成了多方面素质补偿生。建立这样的素质补偿生档案,不但能反映素质补偿生全面情况,而且能看出其特点和成为素质补偿生的主要原因。

(二)开辟素质补偿教育的多轨渠道

渠道之一:课堂内进行认识素质补偿教育。首先,我们打破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多元、自主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模式。主要帮助认知素质补偿生扎扎实实打好读、写、算、知识技能基础,训练儿童的观察、思维、想像力。同时,我们还重视启发诱导认知素质补偿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其次,我们在课堂内对认知素质补偿生实行六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发言、

优先布置作业、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优先表扬等,让其能有更多机会享受成功的乐趣。

渠道之二:班队活动进行道德行为补偿教育。首先,划分班队活动阶段。我们在小学班队全程序列活动中,以小学自然年级、学期为阶段,把低、中、高三个级别确定为三格,即初始格——着眼于道德行为训练;发展格——着眼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深化格——着眼于道德行为的表现。围绕三格的划分, 对小学阶段的 5 年 10 个学期,分别确定 10 个教育目标,形成了一个从低到高,从知到行,从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交替发展,反复训练的教育路子。

其次,确定班队活动主题。小学五年中,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就逐渐出现了品德素质补偿生。因此,我们便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直接的教育内容,逐步上升到抽象、理性的教育内容。如:在认知方面低、中、高三格,确定三个大主题,即:我们爱学习;我们会学习;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期又确定一个主题,提出一个目标。这 10 个主题和目标,紧紧围绕素质补偿生所要补偿的内容,按阶段分层次安排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渠道之三:家、校结合对个别差异学生进行补偿教育。从宏观上说,具体做法是:“一谈心、二挂勾、三结合。”谈心,是教师抓住补偿生的思想脉搏与其真情实意地促膝交谈;挂勾,是学校领导、班主任与补偿生家长携起手来,对补偿生进行全方位同步补偿教育;结合,是指“五管”:学校管、教师管、少先队管、班级管(班干部、同学)。相互结合,分别以“联系户” 的形式包下来。再如认知素质补偿,做到“三补”:任课教师单独补;学习小组集体补;家长在家选择补。给认知补偿生补课是因人而异,注重实效。从微观上说:一是针对各个素质补偿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二是学校互相沟通挖掘素质补偿生的“闪光点”。事实上,素质补偿生身上有很多闪光的火花,只要抓住补偿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必能成为某一素质的补偿契机。

(三)建立全面的素质补偿生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我们尝试了新的评价方法。

  1. 设计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等几方面卷面和非卷面考查内容。如语文成绩的评定加试语言交际(口试);数学成绩的评定加试限时计算、思维训练、自然评定、观察表述、动手操作等。在考查这些内容时,对补偿生不打任何标记,教师帮助、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直至素质达标,然后给予鼓励,如送“小白兔”:一个小白兔及格,两个小白兔良好,三个小白兔优秀;中年级采用优、良、中、需努力等进行成绩评定。这样做减轻了素质补偿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了乐学、爱学的兴趣,强化了素质补偿生的自我意识。

  2. 设计行为表现及个性心理分类分项评价。我们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及个性心理分为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责任感、创造性、好胜心、求知欲、自我意识等几个方面。评价这些方面的方法是:平时表现和分项检测结合。如:“自我意识”的检测,让每个学生逐个向教师谈谈本学期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优点,还存在着什么不足?学生的回答,如果与他平时表现相吻合,则可以得到“优秀”,依次为“良好”、“合格”、“需努力”。

我们的上述实验才刚刚开始,关于“素质补偿教育”的内涵、外延、内容、标准及评价体系都还没有进一步完善。但我们认为,素质补偿教育对于

一个人一生都是需要的。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进行不断的素质补偿性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建立素质补偿生档案,根据现行小学生素质标准,确定素质补偿生,这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素质补偿都是有益处的。我们实验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都成才,都能达到小学阶段素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