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家谈”

塑造小学生自主创新人格的初步探索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李敬光

历史即将翻开 21 世纪的崭新一页,新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实施现代化的世纪,是国际社会进一步变革、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世纪。新的世纪向公民提出了新的人格要求。人们围绕新的人格进行过许许多多的研究,一致认为, 自主创新性人格是其核心因素。正如《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一书所云:“现代人的性格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他是信息灵通,积极参与的公民;有显著的个人效能感;在对待传统势力的影响上,尤其当处理个人事务需要下决断时,他高度独立自主;乐意接受新经验和新思想,即思想相当开放,认识问题灵活。”这四个方面很明显地贯穿了“自主创新”四个大字。时代召唤我们担负起塑造自主创新人格的重任。

一个人格的形成要经历由乳儿期至青年期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教育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正是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因此,塑造小学生自主创新人格应该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从建设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角度来说,自主创新人格是现代素质人格必备的。因此,塑造小学生自主创新人格是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依据这一思想,我们在 80 年代初期提出了“三个小主人”的教育构想, 开始了培养“三个小主人”的教育实验。我们理解“小主人”是小学阶段自主创新人格的具体的通俗的形象表述。一个小学生只有学会做集体的小主人,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生活的小主人,才能视为初步形成自主创新人格。

为了实现“三个小主人”的教育目标,我们选定“愉快教育”的办学思路。“愉快教育”的实验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并被列为全国 7 所愉快教育实验学校之一。

我们 10 多年的办学实践和科研实验都是围绕着塑造人格这一主题展开的。

人格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塑造小学生自主创新人格,当然也必须注意到这四大要素。近年来,我们依据四大要素有重点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建立科学的营养观,引导学生自觉地科学地汲取营养,促使学生自 主性发展生理素质,打好自主创新人格的生理基础

学生的生理素质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合金。在教育中,人们以往较多注意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被提上重要的议程。教育实践也使人们意识到学生营养不良、营养失衡、营养过剩等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在市营养学会的帮助下,从 1991 年开始,连续两年对新入学的 391

名一年级学生(6~7 岁,其中男生 196 名,女生 195 名)全面进行体格检查; 进行血红蛋白及营养状况的调查和评价。1993、1994 年又分别对其中两个实验班作跟踪调查分析。调查反映出家长、学生认识上存在两大问题:①营养盲区。即家长和学生营养知识贫乏,如碘对孩子智力、体质增强的作用很多人不太清楚。②营养误区。很多人认为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需要大量的能量补充,因此过多地提供高蛋白、高脂肪的物质,忽视对其他营养的摄取。学生营养存在三大问题:①营养不良;② 营养失衡;③营养过剩。

据统计,因平时膳食不够平衡、饮食习惯较差,营养不良儿童高达 30%以上, 10%以上学生有轻度营养不良,16%的学生属于肥胖儿童,而因摄取过多、营养过剩而造成的肥胖儿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调查让我们警醒,小学生的营养教育迫在眉睫。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增进科学营养意识,培养科学营养行为”为中心的研究。

  1. 宣传普及营养知识。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营养知识的普及,是学生营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一方面开设营养知识专题讲座,家长学校聘请儿童营养专家给家长们讲课,讲解营养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学生营养要素,介绍一些学生营养食谱及具体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开设科学营养实验课程,请儿童营养专家和学校老师一起编写“营养健康”教材,分低、中、高三个阶段,每阶段编写 12 课,小学阶段共讲 36 课。教材内容包括各种物质提供不同营养素,营养素对人体发展的作用以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知识。并把营养健康课正式列入课表,组织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研究探讨小学生营养健康课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果等。

  2. 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纠正。在调查中发现的营养不良、营养失衡、营养过剩、肥胖儿童等问题,一是争取家长的帮助,针对各自的情况,由营养专家个别给予指导;二是学校老师给予关心爱护,经常督促,提醒他们。三是假期里集中举办“肥胖儿童暑假夏令营”。

  3. 开办学生营养午餐。为了对孩子健康负责,为了照顾家庭路远或学生家长因工作忙无法照顾的孩子,学校开办学生营养午餐。我们注意做好以下三点:①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炊事人员每年体检一次,持证上岗。食堂备有汽蒸饭车、电子消毒柜、开水管、冰柜等设施。学生统一使用不锈钢餐具,用餐完毕,由食堂炊事员清洗消毒。②合搭配营养成分。食堂管理人员主动向营养师请教,制订全面、均衡、合理、每周不重样的菜谱,由电脑进行营养测试,印成表发给家长;家长根据学校每周菜谱可以适当地调节早晚餐的营养。③加强教育,养成良好习惯。现在校搭伙学生 800 多名,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 70%以上。学生以年级或班级组合,要求各教室学生文明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主动做好清扫整理工作, 妥善安排午间休息。

学生食堂坚持为学生服务,从营养午餐入手,不以赢利为目的,开办两年来深受家长欢迎与社会好评,省市报纸、电台均有报道。

从跟踪调查实验班情况来看,营养的确对学生身体发育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学生的体质状况、生理面貌明显改善。

二、建立全面的心理观,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优化心理,促使学生 自主性发展心理素质,打好自主创新人格的心理基础

人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社会素质等。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心理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如何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却面临许多难题。

早在 1989 年,我校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小学生智力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设了“智力训练课”。三年的尝试,不仅使实验班的教学成绩优秀,而且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认知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从 1992 年起,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蔓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

生情感教育的研究”,通过采用以教师充沛的感情理解和传递教材内容,表达思想情感,来带动启发学生欣赏和体会大自然的静态和动态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情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并寓社会美与自然美之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情感。与此同时,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认识探究过程、创新过程的快乐,激发他们自觉地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愿望。

从 1994 年起,我们又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进行探索“防治小学生交往心理问题的团体教育模式”为主题的实验研究,系统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 并在实验班倡行“心理互助活动”,开办了“心理互助热线电话”。仅一个学期时间,实验班学生就打“热线电话”150 次,100%的同学担任过“热线电话”的小小咨询员。同学们在求助和帮助两种活动中,心理品质得到训练。实验班学生写心理日记 250 多篇,平均每人写 50 多篇。这里既有自我心理、又有互助活动体会。学生逐渐成为主宰自己心理、完善自己心理的“小主人”。

三、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交往、学会对话、学 会合作、学会关心,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打好自主 创新性人格的社会基础

小学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交往活动实现的。交往是人格形成的需要,也是人格形成的催化剂。

小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同学、家长和社会。

  1.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创设各种交往的情境。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其交往类型有师生交往(含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简称“师——个”交往;教师与全班交往,简称“师——班”交往;教师与学生小组交往,简称“师——组”交往) 和生生交往(包含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简称“个——个”交往;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交往,简称“个——班”交往;学生小组与小组交往,简称“组

——组”交往)。如下图:

交往形式交往类型

个体

师生交往师—个

生生交往个—个

小组

师—组

组—组

班级

师—班

个—班

我国学校的课堂交往未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模式上主要有“师—个”、“师—班”、“个—班”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本实验在课堂交往上要求“交往全面化”,即类型、形式应包含以上 6 种,并向“组—组”交往倾斜,既重组际交往,又重组内各成员的交往。

  1. 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组织学生在参观、访问、社会公益活动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雏鹰假日”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到南京郊区摄山乡了解农村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巨大变化,与高校学生、孤儿院弱智儿童、涟水县农村小朋友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一系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制度,建立一些校外教育基地。这些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视野,培养了

爱国主义情感,又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意识的提高。

  1. 学会与家长交往是小学生的一大社会课题.不孝敬父母、耍脾气,在校一套,在家一套,诸如此类问题在不少学生身上都存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我让妈妈笑一笑,三八妇女节赠礼物”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理解、尊重他人,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娇气、不懒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在学校要积极参加劳动,当好值日生;在家里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多给孩子劳动、动手机会,重视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服务中建立起正常的、友好的互教互爱的亲子关系。

四、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善和创建优良的班组文化, 促使学生自主性发展群体文化素质,提供自主创新人格发展的优良氛围

文化的含义很广。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级舆论、班级风气。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凝聚力、班级组织以及班级各种设施所显示的文化底蕴。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如何,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教师应热爱每一位学生,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以自身的行为、作风影响全班学生,克服“保姆式”、“家长制”的班级管理形式,逐步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友好、奋发向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班集体。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让学生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自觉遵守集体纪律,主动承担集体任务;对班上小干部采取竞选制、轮换制,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表现聪明才智的机会;班上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出主意,自己想办法解决。再次,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先进班集体的评比竞赛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评比条例和评比办法,以此督促各班在班级管理、环境布置、中队活动、规章条例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每年年初举办“迎春书画展”,五月份举办“艺术月”, 六月份举办“琅琊杯”小学生排球邀请赛,十月份举办“校田径运动会”, 十一月份举办“排球月”活动。除此以外,还不定期举办“琅琊杯”系列竞赛(器乐、教学),“个人画展”,“优秀作业展”。各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教室里有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成为“三个小主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与精神食粮。

我们关于学生营养、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班级文化等专题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起步是成功的。这除了反映在学生人格的优化趋向上之外,还着重表现在我们已积累了塑造小学生自主创新人格的一些基本经验,获得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

认识之一:总体构思,专题突破。 “九五”期间,我们设计了“构建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初

探”的课题,现已被省立项,作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有较为详尽的总体构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专题,同一专题又可分为一些子课题,一阶段一阶段地突出抓。在进行专题研究时,时刻牢记总课题的任务与原则。例如“心理教育”专题,我们现在就有三个子课题:“开设智力训练课的实验研究”、“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实验研究”、“促进小学生心理互助的实验研究”。这种有总有分、有分有合的研究,保证了自主创

新人格塑造研究的落实,保证了自主创新人格塑造措施的落实。认识之二:综合改革,敢于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比喻:少年儿童是一块待琢的玉石,需要许许多多人精心地雕琢。学生自主性人格的塑造同样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需要某一方面的教育改革,而且需要教育、教学、管理乃至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改革。

改革,就要敢于创新,特别是在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我们开设了《营养课》、《智力训练课》、《心理活动课》,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多困难。没有教材,我们一课一课地编;没有教师,我们边教边学边研究。这一切没有创新的精神,是绝对办不到的。

认识之三:科学实验,形成特色。

我们研究的每一专题,进行的每一改革,都力求置于科学的实验之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营养现状,我们在南京市营养促进协会的支持下,历时两年,开展了学生营养情况的大规模调查,获取了大约 1 万多个数据,调查报告在《南京教育》全文发表,有关信息在《中国教育报》进行了报道。为了让“自主创新”模式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的帮助下, 对四个实验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前期测试,统计结果输入计算机;四个实验班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一个研究侧重点,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措施。

我们的每一次实验,都不急于推广,而是要经过反复实验,反复验证。第一轮学生“智力训练”研究,我们用了 3 年时间,情感教育已经进行 5 年, 文字数据的成果已经发表,但我们仍在谨慎地开展新一轮实验。因为教育实验是以成长中的人为对象的,来不得丝毫的疏忽草率。

每一个承担实验专题的班级,在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的特色”,成了“特色班级”。孩子们在学校“三个小主人”的整改实验中, 逐步能以主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较自觉地投入学习,较为妥善地安排生活,努力作生动活泼、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全面发展的“小主人”。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主创新的教育研究要与本校的督促检查实际结合起来,要提出具有本校特点的专题,这样才可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认识之四:转变思想,强化意识。

培养自主创新的学生,就要有自主创新的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思想、教育方法的转变。校领导向全体教师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是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新形势下,新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必须具备,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要以教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学校多次在校内举办教育科研理论与教育统计知识学习班,多次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省、市教科所教授,全国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到校讲学;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职进修,参加岗位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教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应邀外出讲学,锻炼提高科研水平;举办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论文汇报会,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机会,满足教师的成功欲望,并以此激励教师走自主创新之路,自觉地为社会培养自主创新的学生。

认识之五:紧扣教学,显露生机。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任何教育措施脱离了教学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塑造自主创新的人格,同样必须紧扣教学这个环节,在教学中逐渐渗透逐步落实。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由以往的确定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到重视思维发展功能,着眼于人的智能、情感、意志、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塑造人格四个方面。

第二,制订好课标准。学生兴趣浓厚,精神振奋;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学生各有所得,训练扎实;学生掌握学法,培养能力。

第三,建立新颖课型。在反复实践、研讨的基础上,建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这种课型的特点是:a 设计程序,保证自学。“提出任务,指导学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交流成果,反馈矫正。”b 精简提问, 精当讲解,在这个环节中注意:鼓励学生质疑;把提问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 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带着兴趣动口、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 40 分钟内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参与全班的探究性活动, 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并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第四,形成教学特色。“让学生拥有课堂”,“还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 还学生课堂学习的空间”,成了教师的教学信条。课堂上到处体现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思想。一改过去“几个尖子生”、“几个明显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满堂灌”、“独霸课堂”的现象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和谐、团结紧张、思维活跃、情趣盎然的景象,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不断提高。在这种宜人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和社会的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健全健康人格得到了较好的熏陶和塑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提高。他们将以自主创新的面貌走向 21 世纪,成为 21 世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