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的成功,都与学校强有力的自身建设分不开。为保证我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先后在学校建设、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花了很大气力,进行了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努力。

  1. 学校环境建设是“发展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施“发展教育”的物质保证。此工程是老校重新规划与建设的后继工程。这里包括了科技大楼、门楼和校办工厂,以及校园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从 1990 年底开工到 1994 年暑假竣工,历时三年半。工程的完工,彻底改变了我校面貌,旧有的痕迹荡然无存,代而取之的是错落有致的一色新校舍。

  2. “322”工程是“发展教育”的管理工程,对实施“发展教育”起着保证作用。管理工程是由三个条例、一系列制度及“两评”组成的。三个条例即《新沙路小学教职工管理条例》、《新沙路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新沙路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条例》;一系列制度是《新沙路小学党政工团干部准则》、《保管制度》、《考勤制度》等等;“两评”指的是:月形成性评价和学期终端评估。三个条例是这个工程的主体,一系列制度是对三个条例的

具体补充,月形成性评价和终端评估是对执行三个条例、一系列规章制度所产生效果的跟踪检验。这项工程的确定是几经教代会审议后才得以实施的。三年多来,经在广大教师中试行,普遍受到欢迎。1994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在干部中正式推行了干部终端政绩考核制度,对各部门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曾一度担心会评出矛盾,带来负效应。但实践证明,只要群众参与了管理,管理就会通达流畅。我们把这种管理叫作民主管理,也称“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我们抓了两个字,一是在“管”字上下功夫,一是在“导” 字上做文章。管,是管人、财、物及信息。我们的原则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尊重人格,尊重教职工作为主人翁的主体地位。导,是导思想,调整心理需求;导行动,争取步调一致。我们的方针是“内靠三桩,外靠三帮”。在校内,我们认为全体教职工、全校学生及党政工团干部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三大支柱;在校外,全体学生家长、各界社会力量及党政各部门领导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外部力量。我们的具体政策是:对老教师尊重,对中年教师依重,对青年教师看重。这“三重”不是空谈,我们把它落实到了“三会”、“两谈”、“一公开”。“三会”即:教代工会,凡重大决定交大会审议通过;党政工团联席会,凡重大举措力求取得共识,带头行动;全校教职工大会,凡有新的决策出台都一一讲明道理,求得明白、理解和支持。“两谈”即:部分人的座谈会,搜集意见和建议,做到信息及时回收和处理;有针对性地个别谈心,鼓励进步,研究不足。“一公开”即评价评估结果公开。近几年来,我们就这样把管理者从司令台上拉回到了履行职责的岗位上,把被管理者逐步引导上了自律的轨道。这叫做大家都来“公转”,又人人都能“自转”,即大家都来维护集体的意志,人人都心情舒畅,水到而渠成。为此,去年新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轻松工作,创清爽效益”的口号,这标志着我校人际关系进入和谐状态,工作运转迈向了良性循环。

  1. 我们深深感到“发展教育”一经提出和实施,教育者的素质高低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首先把希冀的目光投向青年教师,提出了“11349 人才工程”。我们要求青年教师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掌握一门专长,每年交三个差生朋友,练就四项全能(一笔字、一口话、一篇文章、一堂课),争取每学期终端评估达 90 分以上。这就是“11349”的含义。怎样帮助青年教师落实上述要求呢?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小学青年教师岗位成才学校,分三段开课。第一阶段 2 年~3 年,开设师德课、教材教法课、班主任课,学完举行考试,发给“出师结业”证书;第二阶段两年,开设书法课、绘画课、政治课,从中培养青年教师专长,学完考核,优秀者送读专科; 第三阶段 2 年~3 年,开设英语课、教学艺术课、教育理论课。这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外语教师,培养学者型教师。毕业时进行论文答辩,优秀者送修大专或本科。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四年来,全校教职工 50%的 30 岁以下青年教师一直在坚持学习,从未间断,他们成绩大都良好。

教育改革开新宇,百年老校展宏图。我校的巨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发展教育”实施的必然。对于我们来说,“发展教育”是一项自发的整体改革实验,正处于前期阶段,还缺乏专家的指导,但我们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又有十多年的专题改革实践,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