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侗戏

侗戏流行于贵州省从江、黎平、榕江和广西、湖南的侗族聚居区,是在侗族民间说唱形式“嘎锦”(即叙事歌)和“摆古”(说故事)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为二人坐唱形式,后来发展为走唱。

每逢节日,侗族除唱大歌及行歌坐月外,还要唱侗戏。侗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业余侗戏班。较大的村寨多在鼓楼附近建一戏楼,无戏楼的则选一宽敞楼房做戏楼用。侗戏的传统剧目有三类:一类题材取自侗族叙事歌的内容,如《珠朗娘美》、《门龙》、《英台》等;第二类是根据民间传说故

事编写的,如《丁郎龙女》、《陆本松》、《雪妹》等;第三类是汉族剧目的移植,如《刘智远》、《李旦凤姣》、《朱砂记》等。

传统侗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种脚色。正面人物穿侗族民族盛装,眉心抹一点红,头插白鹤羽毛。丑角在舞台上跳来跳去以活跃气氛。在早期的表演中,演员每唱完一句,便在乐队间奏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处,听戏师提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第二句。传统侗戏不分场次,每剧大体有“表白”(侗语称“摆古”)、“正戏”、“串锦”(又称“串故事”)三个部分。

侗戏的表演具有说唱的特点,注重演唱时的声音宏亮,唱词清晰流畅, 动作表情则较简单。因此更确切地说,观众是听戏而不是看戏。

侗戏的主要唱腔是平板和哀腔。平板又称普通调,上下句结构,前有引子、起板,用于叙述。哀腔又称哭调、泪调,由侗族民歌中的“哼歌”演变而成,用于抒发悲伤情绪。此外,有些剧目还使用侗族民歌或汉族民间曲调。

侗戏的主奏乐器是二胡,另外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扬琴、芦笙等。打击乐器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使用。

补衣歌(悲调) 侗戏《珠郎娘美》寒风记谱

侗语词意:我俩相好、结成夫妻,老人不欢喜,我们来到这里。寨上没有惯熟的人,村中没有同伴,没有相识的人啊,丈夫啊出去怎么还不转来, 丢我一人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