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子曲类

牌子曲类说唱曲种,是将许多曲牌联缀起来讲唱故事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结合手法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例如宋代的“诸宫调”。牌子曲类曲种往往各自拥有众多曲牌,多者可达数百个。常用的曲牌一般有数十个。艺人们将这些曲牌按表情功能分成几类,如欢乐的、悲伤的、哀怨的、愤怒的、平静的、激动的,等等。在表现故事情节或刻划人物心理活动时,曲牌的联有一定的程式。例如单弦牌子曲《杜十娘》,一开始为[曲头],曲调冷静、平稳,概括地道出故事的梗概。然后是[数唱],曲调字多腔少,旋律起伏不大,语言性很强,用来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之后的[南城调],具有情感表现的弹性功能。速度快、曲调简单时可用于叙事,速度慢、曲调复杂时可用于抒情。在《杜十娘》中的使用,是作为[数唱]到全曲中心的抒情段落之间的过渡。随后出现的[四板腔]和[湖广调],是速度缓慢、情感表达复杂而曲折的两个曲牌,表现杜十娘听说被李甲卖给孙富后的震惊、悲愤和对自己命

运的哀叹。这是整个唱段的中心曲牌,是着重渲染和刻划的地方。然后是[云苏调]。该曲牌常在接近结尾处使用,是从缓慢的抒情曲牌向快速的结尾的过渡。最后的[流水板]字多腔少,速度快,节奏性强,使情绪逐步紧张而最终达到高潮。

牌子曲类的曲种有河南大调曲子、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青海平弦、扬州清曲、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二人转的曲牌。二人转与一般说唱曲种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在东北大秧歌与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表演时载歌载舞。由于这一特点,有人将它划归为“走唱类曲艺”或小戏。二人转确实有类似戏曲的方面,如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但就其叙事与代言频繁转换这一点来看,它可以划归为说唱。同时,就其音乐结构来看,它也可以划归为牌子曲类。但它与许多牌子曲类曲种又有所不同。那些曲种中多使用明、清时调俗曲作为曲牌,而二人转则更多使用当地的民间音乐作为曲牌。二人转音乐丰富,有曲牌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四五十支,分为主调、副调、专调和小帽小曲四类。小帽小曲是在正式唱二人转之前唱的,为正式演唱前的准备,如[茨儿山]、[月芽五更]、[九反朝阳]等。副调作为主调的调剂, 有时换用一下,以引起新鲜感,如[大救驾]、[大鼓四平调]等。专调吸收自其他民间音乐,在唱段中往往专曲专用。例如[羊调]是《蓝桥会》中蓝瑞莲在井台上向魏公子诉苦时专用的曲调,[哭糜子]是《阴魂阵》中的专用曲,[绣戏]等专曲,[绣戏]等专曲则是在特定情节中必用的。主调是二人转音乐的主要部分,使用得最为频繁。学会了主调,就可以唱出一个完整的段子。主调的编排过去也有一定的程式,如:[胡胡腔]——[喇叭牌子]——[吱儿调]—

—[文嗨嗨]——[武嗨嗨]——[快流水]。[胡胡腔]适于作为开场音乐使用。其曲调活泼、明快,唱时可载歌载舞,并有众人伴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喇叭牌子]在每句之后都有乐器的过门(间奏)或伴唱,使演员在唱完较激情的[胡胡腔]之后得到一点休息。[文嗨嗨]曲调优美、流畅,适于抒情。[武嗨嗨]适于表现情绪激昂、情节紧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