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我就向报刊投稿。不久还当了几家报刊的通讯员。

起初主要是反映情况,写些消息报道之类,后来也将自己写的短小的文艺习作投寄给编辑部。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编辑部对作者投稿极为热情负责,稿子不论采用与否,均有答复,有的收到稿件后先寄来一张明信片,说明来稿已经收到,待审阅后另告处理结果,退稿必附有意见,有时还赠送稿纸,附寄辅导写作的材料。当时我的家乡崇明县属苏北专区行署管辖。《苏北文艺》是江苏文联主办的一个通俗性文艺刊物,我就经常给这家刊物寄稿。凡我寄给他们的稿子,编辑部必认真仔细地审读,而且必及时处理函复,我收到的退稿信,都是编辑用毛笔工整地书写,所提意见都很详尽,说明稿子不能采用的原因。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土改干部帮助农民识字学文化的故事,寄给《苏北文艺》后,很快得到了回音。编辑同志在回信上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只是由于在收到我的稿子之前,他们已收到另一作者类似内容的来稿, 而且比我写得生动,所以只好退回。信上还说不少鼓励我的话。我稿子上的一些错别字,编辑还用铅笔改在旁边。后来,刊物上果然登出了另一作者写的故事,我看了确实比我写得好,遵照编辑来信的指点和嘱咐,我仔细分析这篇作品的结构、层次和语言等,对我的写作很有启发。

《人民苏北》是一个综合性刊物,有时也登一点文学作品,我常根据在农村看到的新人新事,编写一些快板、歌谣之类的习作投寄他们,他们也都是每稿必复。有一回我给他们寄了一首题为《翻身农民哈哈笑》的歌谣,编辑回信说“你这次来稿比上次有了明显进步”,并希望我除继续多写外,还要多读一些优秀作品,注意学习人家的技巧,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次退稿,他们必附赠一卷红格稿纸,以资鼓励。每逢读到这样的信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觉得这些不知姓名,更未见过面的编辑老师真好!如果自己不努力练习写作,简直对不起这些热情可敬的老师!

进入高中后,我的稿子变成铅字的机会多了,那时我写得很杂,发表出来的东西也都很幼稚,严格说来还不能称作为文艺作品。我发表第一篇算得上是文学作品的稿子是在上大学之后的第二年,这就是 1955 年 6 月号《少年文艺》上刊登的诗《我们是一群年轻的初中毕业生》,尽管这仍然是一篇相当稚拙的习作。

1989.9. 15 于北京双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