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成才与家教

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关系,而首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必然反映着社会的复杂性。孩子是幼稚、单纯的,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对外界事物毫无辨别力,无选择地一律加以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的知识首先来自家庭,尤其是父母, 父母的素质和灌输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因此,家教在孩子的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育学理论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教和环境熏陶是人才成长的‘第一基石’,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老师。据统计,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都出自有良好教养的家庭,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科学家乍克曼曾对 1901—1972 年美国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七十一人的家庭出身进行调查,发现 82%的人出生在有学识的家庭;而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上的富裕,而是教育环境问题”。如玛丽·居里出生在华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后在一所中学教数学和物理,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父母的熏陶下,她从小就酷爱学习,1894 年她只身到巴黎求学,认识了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居里当时已是法国科学界的著名人物,他们由于共同的爱好和事业心,终于结合在一起,爱情加事业,给玛丽·居里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一道实验,深居简出,彼此鼓励,终于发现了镭,给 20 世纪的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再如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二十年代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曾是中学数学教师,后去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杨振宁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启蒙教育。四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汉字,一年多时间下来,就认识了 3000 个字;六岁时,他父亲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受聘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等校,全家也跟随父亲辗转南北,使杨振宁受到了当时中国最好的教育。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而早年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进行物理学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中,有不少出于同一家庭,有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双双获奖的,真可谓家学渊源。如兄弟双双获奖的是哥哥简·廷伯根和弟弟尼可拉斯·廷伯根。老廷伯根一家四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夫妇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并创造良好的环境,兄弟四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受到了比常人更优越的文化知识教育, 科学兴趣培养,优良品德熏陶,为日后的成功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然而,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十分重大,我们的家庭教育又搞得如何呢? 眼下,家长们对独生子女情有独钟,为实现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迫切

心愿而对家庭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而,家长对孩子严格管理,有的对孩子宠爱有加,有的则因为家庭矛盾,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他们只知道关心孩子的智育,不关心品质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致使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关心之下,反而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关心家庭,不懂得关心祖国。他们只要好吃、好穿、好玩,要花大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毋庸讳言,这使我们从家庭教育的天地里看到了某些失误的阴影。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与子女

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家庭教育步入误区,使孩子走上歧途。

一种是深深信奉“严师出高徒”这一俗语,因此,对孩子严加管教。据报刊载:唐某,15 岁,出生在农家,但其父常年在外经商,收入颇丰,经济条件很好,唐父的家教特别严,父母为使儿子“成才”,订下了一系列严厉的“家规”,什么放学回家,不准贪玩,不准乱跑,不准看电视,不准串门, 不准一人外出⋯⋯“规矩”是应有尽有,只要唐父做生意一回来,便把孩子赶进他的小天地,反锁房门,由他做作业。儿子有时借故问作业上的“问题”, 想和父母聊上几句解解闷,却总被父母以这些问题我们不懂,你自己慢慢学给打发了。唐某每天从学校回到家里就这样度过时光,天长日久,儿子自叹“我比坐牢都难过,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由于父母与唐某长时间没有感情上的沟通,没有交流,使唐某暗中认为“我不是他们生的,不然何若对我如此冷漠”,因此,唐某表面上对父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规规矩矩,使得唐父认为儿子是“听话”的,学习是进步的,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出人头地, 唐家一定会出个人才。他们哪里知道儿子寂寞太久,与外界接触太少,已经变得孤僻,甚至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对家庭的环境从心里感到憎恨,不出家门便罢,一出家门便像没有笼套的野马,与社会上的“小兄弟”打得火热, 无所不为,声称“这才是人的世界,在那‘牢房’里,把我当猪关。”1996 年 4 月,十五岁的唐某,在他人的伙同下,在龙谭寺“合伙用暴力抢劫现金

70 余元,终于,把孩子“严”进了监狱。

还有轰动一时的夏菲的母亲,对女儿无缘由的严,即使女儿的成绩很不错,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她的要求,而对女儿大打出手,以至把亲生女儿送上了黄泉路。也有的父母,把孩子都吓坏了,只要一听到自己成绩稍差点,在课堂上便哭起来,因为他们害怕去回家面对“严父”、“严母”。

另一种是把孩子当做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对孩子宠爱有加,不论任何人,任何事,决不能让孩子有丝毫的委屈。自己有钱的,对孩子有求必应, 恨不能替孩子摘下天上的月亮;自己不富裕的,也不能苦孩子,勒紧了裤腰带,也一定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东挪西借,也在所不辞。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孩子便养成了任性,好吃懒做,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 体贴父母的种种恶习。

葛某,于 1973 年 3 月出生,父亲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收入颇丰,母亲是政府工作人员,这样的家庭对葛某来说也应该是很幸福的。只是因为葛某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十分宠爱,葛某从小就十分任性,性格怪僻。初中一年级时,葛某因殴打同学被公安派出所传讯。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母亲本应配合公安机关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其母还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不仅对儿子的违法行为百般遮掩,甚至不惜撒泼将公安人员从家中赶出。过分地溺爱,使葛某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常在酒后纠集一帮兄弟上街游荡。终于在 1994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葛某酒后在街上用砖头击伤一个人头部并致其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扶养和教育的义务和责任,然而,也有许多父母,视孩子若不见,只顾自己的生活,这多数出现在父母离婚后的单亲家庭,他们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包袱,一心想抛出去, 百般无奈收留下后,又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孩子们在这样一些没有温暖、没有爱的支离破碎的家庭里,又怎么能不变形呢,更何谈成才?

陆某的父亲是从浙江到敦煌做生意的,与一起到敦煌做生意的妻妹勾结

成奸,长期鬼混。陆某七岁时,随母亲到敦煌,其父仍不思悔改,公然与妻妹同居,致使其母精神失常,而对七岁的陆某放任自流。家庭给陆某的心灵留下创伤,上二年级时他便开始不回家,经常露宿野外,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游荡,由小偷到大偷,直至犯罪。

显而易见,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家庭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家庭教育的失误,使一些未成年人步入犯罪的泥潭,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痛心!

家庭教育水平低,直接影响子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成才的大忌。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渴求着物质和精神的营养, 如若此时由于某种原因,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势必妨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死亡等不幸现象的发生,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失去了正常的关照和教养;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本来就少了一份父爱或母爱,再加上其他一些家庭因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在家庭破裂后,不仅思想上受到了巨大的损伤,而且在精神或物质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往往性格孤僻,极易产生多疑、失望等病态心理,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就会走上弯路。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健在,由于父母失职或粗暴,使孩子失去了应得的父母之爱,如他们忙于工作和社交,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热衷于打牌、赌搏、跳舞玩乐,无心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有的甚至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忽视孩子的冷暧、痛痒,使其极易产生自卑、悲观等不良心理, 一旦遇到不良外界环境,就极容易与坏人为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思维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古时候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他们教子有方, 为民族,为祖国造就了一代雄才,而今日一些家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则素质极差,思想品质低下或行为不检点等,而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误入歧途,中国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本来模仿能力就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会染上各种恶习。

在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出现了变化,这样使得对子女溺爱的家庭不断增多,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溺爱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迁就子女不适当的过高要求,放任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特别是在消费生活上无所限制,要啥给啥。有的孩子从小养成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和“小皇帝”那种极强的占有欲等病态的习惯和任性执拗、蛮横、粗野、放纵等畸形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就试图向社会扩张。

由此可见,家庭是这个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会随着矛盾内部的不断变化渗透到家庭中来,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维模式起着特殊的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千万不要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