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才与博学

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的话。学问、知识这些无形的东西,当然不能把它们像装箱子、盒子似地装起来,因此,大家自然也都明白,这里所说的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极其多。明白了“学富五车”,对于才高八斗,大家自然也就能心领神会了,它是说一个人极其有才华。初看起来,这不过是两个并列词组,用来说明一个人知识丰富, 才华突出而已,实际上,在“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何以能才高八斗?那是因为他具有了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头脑如果用知识武装起来,那么他肯定会变得更睿智,才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了,现在的成语“博学多才”说得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他们都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才与博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想成才,学问首先要博。

写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发生疑问,这个博,要如何才能做到呀?在古代, 学生念书,不过是那么几本而已,他们除了背前人的圣贤书,做做文章而外, 便再也没有别的要学了,而现在的情况,与以前可谓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科学研究的领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什么光学、力学、文学、生物学、电学、化学、电子学⋯⋯,还是这么说吧,凡是在人世间存在的,都有人在研究,都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许多论著,而作为一个人,一生活七十多年,噢,不对,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寿命长了,就是说能活一百岁吧,可那毕竟也是有限的。在这一百年中,除去你的吃饭,睡觉以及进行必要活动的时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可是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的实在太多了。即使我们穷其一生的精力, 也是学不完的。

我说,你是把我的意思理解错了,诚然,现在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研究领域又是如此之多,我们作为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精通的,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对一些主要的,平时比较实用的,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多种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这并不是不能做到的,因为前人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祖冲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确定在3.1415925 与 3.1415927 之间的人,比西方早 600 多年,毫无疑问,祖冲之是一个大数学家。但是同时,他对水力,机械等各方面也都颇有研究。

刚才主要是说,我们不要担心,我们只要有决心、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博学这一点的,其实,即使一些非常小的事,也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的。

就拿吃药治病这一小事来说吧!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治什么病,都是清清楚楚的,但为什么这就是猩红热,而不是虎列拉,不是疟疾?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猩红热有某种症状而归纳起来得出的结论,同时,如果我们知道病理和医疗知识,就可以知道某部分损害了并可以得出来某种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古人说,开卷有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现成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习? 不仅是自己本行的东西要去学习,即使与本行关系不大的也应该去学习。王荆公说:“致其后而后识”所以要博。

墨子、老子的书,开始也许有许多不能懂,但是,随着你对数学的学习, 你会知道那里边是有数学的;随着你对光学、力学的了解,以及对于逻辑学、

经济学的掌握,你才知道墨子里边也有光学、力学、逻辑学、经济学。越是知道得多,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会越深入,也就越容易看到它的本质。

巴斯德,他是学有机化学的,发明了霉茵。研究得深了,那么这一学问就牵涉到一切的学问上去,和生理学、地质学等等都可以发生关系。因为他博,所以蚕病了他能救活。一次,蚕突然得了病,损失了差不多两亿法朗, 那原因就是在于一点点的百万分千万分之一的一个小黄点,那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出来的。后来,找着了病因,又花了几年时间,找着了它的治法: 是在蚕吐了丝之后,变蛹、变蛾,然后蛾再生卵,这时把这个蛾钉起来,弄干,拿显微镜照,如果蛾的身上发现了那种极小的黄点,那这个蛾所产的卵都把它烧了,不再用来繁殖,就用这个办法,省去了无数的不必要的损失。酒酸了,或者醋不酸了,他也有办法。其实他并没有专门研究过蚕和酒,但他由生物学联系到其他事物,应用于其他事物而获得成功,不能不说是因为他了解并具有其他事物的知识、他的博学而取得的。在树上的苹果熟透了, 于是它掉到了地上。千百年来,许多人都看到过这种现象,可是大家也都不以为奇,反而视而不见了。但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他却迷惑了,心想它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熟透了之后怎么没有掉到天上,反而掉到地上?于是, 也只有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为什么只有他提出这种问题,而我们大家却视若不见?原因还是在于他博,所以他疑问就多。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看作是一个圆圈,而在圆圈之外的,就是他没掌握的,结果发现,当一个人的知识越多,那代表他知识的圆圈就会越大, 与外面未知领域的接触部分就越多,他的见识和疑问也就越多,而这些见识和疑问就帮他提出更多的问题,攀向更高的高峰,相反地,当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越小,那么,代表他的知识的圆圈会越小,相应地,他与外面未知领域的接触部分也就越少,他的见识和疑问也就越少,而见识疑问少了,进步的幅度自然也就会变小,当然也就不利于他的成才。

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通过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当坐在炉子上的水开了的时候,它的壶盖就会鼓起来, 多少年来,大家对此都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对此还需要特殊的注意,但是, 当瓦特看到这一现象时,他就从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了蒸汽机,他的这一发明,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进入到了蒸汽时代,从而,瓦特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其实,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你、我、他每天所看到的东西, 大多数还是相同的,在这种大体一样的环境之下,你怎样才能做到看得比大家更远,更深一些,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推动你去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回答其实很简单,博学而已。

我们都听说“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这些成语。诚然,作为一个人, 如果你见得多了,识得自然就广了,于是你自然也就博学起来了。这一点, 的确是每个立志成才之士所应该认认真真地思考的,因为历史和现实的无数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要想成才,博学也是必备的条件。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见识短浅,对许许多多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事情他却一无所知,这样, 他会有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