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才与劳动

说起劳动,大家自然都不陌生,劳动在人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劳动,也许我们今天会和动物园里的一只大猩猩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为整个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许多宝贵的思想,闪光的智慧,都是来自于人们这种与生具来的劳动能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人类的劳动,那么也就不会有人,不会有人类社会存在。记得有伟人曾经说过:“人类如果不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连一个星期都不行。”

所谓的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于脑力劳动,因为人们都有思维,有思想,而且总是想成才,所以总是能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但最不应该的是,人们却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体力劳动的重要性,看不起体力劳动, 认为要成才,只要好好学习,好好地进行脑力劳动,这就够了。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了,体力劳动实际上在人的成才过程中,同样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他能强健人的身体、磨炼人的意识,提高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开发人的智能。可以这样说,一个从来不参加体力劳动的人,他永远都没有真正成才的可能。可惜地是,大多数人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

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使他们对子女更是呵护备至:孩子只要肯学习,父母什么都可以代劳,铺床、叠被子,甚至洗袜子、挤牙膏,都不用子女自己动手,更不用说别的家务事了。可以说,孩子完全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们关心备至,对孩子的学习也盯得紧,唯恐将来不能成才。但是, 在这种环境里长成的孩子,是否就真得将来能成才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据报道,某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学习异常突出,因此,校方决定让其出国继续深造。面对着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这位“优等生”不是欣喜,而是惊恐万分,以至跳楼自杀,酿成了悲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优等生”除了学习以外,对别的一无所知,他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他上大学,读研究生,都有母亲在校外租一房子陪读,照顾其饮食起居。这种情况下,让他独自一人到遥远的异国他乡生活, 他怎能不担心害怕呢?因此,“人才”半路夭折。

由于不从事任何劳动而不能成才的例子很多,同样的,也有许许多多的从小就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人,却成了人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周小平,谁都难以想象他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的

儿子。家中根本没装电灯,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帮助爸爸、妈妈种地,就在临近赴莫斯科考试的前几天,他还帮爸爸剥麻皮到晚上十点,⋯⋯

前不久,有这样一篇报道:北京市大兴黄村 13 岁的少年张小荷,近几年

来 28 次获国内国际书法大奖。如此殊荣并非出于非凡的天赋,而是她的妈妈呕心沥血和浇灌培育的结果。学书法五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天气, 她的妈妈总是不知疲倦地骑着自行车送孩子到几十里外的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课。在家中,小荷五岁就开始洗手帕、袜子,扫地;十岁就开始洗碗、洗衣服,无论功课多忙,这都是妈妈有意安排的必修课。所以,小荷懂得了吃苦耐劳,懂得了勤能补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许多的成功例子都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共同的道理:劳动,也是在培养和

浇灌人才的过程中不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懂得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加积极认真地学习, 为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