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动原理揭谜
在电影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人们看到银幕上的活动影像,已经不像电影问世初期那样惊奇了。但是,为什么影片上一幅幅静止的画面,通过放映机映射到银幕上去之后,便会使观众产生活动的感觉呢?下面就为你揭开电影活动之谜。
电影之所以被人们看成是活动的,可以说是人的心理作用、视觉暂留与放映手段有机结合的结果。
研究发现,人们观察运动所凭藉的是生理条件和复杂的心理过程。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各种运动状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当一个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位置的变换时,尽管这个物体移动的实际过程未被看到,但依靠人们的心理活动、凭借以往的经验积累,便会产生连续移动的感觉。人们这种直接或间接关于动的经验为基础的感受本领,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作用。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所看到的物体骤然在眼前离开时,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间,其影像还留在人眼的视网膜上,这种迟缓消失的现象,就叫作视觉暂留。研究表明,人眼视觉暂留时间的长短,与光线强弱及颜色有关。一般在1/30~1/5 秒之间,平均为 1/20 秒左右。由于视觉暂留的缘故,旋转的电风扇叶我们看成是圆盘状的,夜晚旋转着的火把我们看成是一个火环,列车车窗外的树木模糊一片等等。
电影的活动,人的心理作用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拿过一段电影胶片,就这样直接观看,不管你怎样连续移动那些静止画面, 也不会产生运动的感觉。这说明,如何把一幅幅连续不断地拍摄下来的静止画面,又通过放映机把影片上连续的动作形态一幅幅地连续放映出来,是造成电影活动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在电影放映机上,电影胶片看似连续移动,实际上则是一走一停,间歇运动的。当一格画幅的影像映射到银幕上之后,这格画幅即被间歇运动机构拉动着向下移动,第二格画幅随之接替它的位置。在画幅交替过程中,为了不让观众看到移动痕迹,遮光器将光线切断,第二格画幅停稳后再打开,把这格画幅再投射到银幕上。这样逐格放映,银幕上一幅幅画面连续不断地刺激观众的视觉,心理作用的结果使观众产生心理联想,形成物体自然运动的感觉。视觉暂留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缓和人们对银幕上忽明忽暗的感觉。照理,放映机在更替画幅时,遮光器将光线切断,银幕上似是漆黑一片。但由于视觉暂留,在银幕被遮黑时,仍能把影像保留下来,使明暗间隔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