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窗口艺术——谈宽银幕电影原理

普通电影画面狭小,让人有通过窗口观察生活的不真实之感。50 年代初

期,伴随着影视的激烈竞争,宽银幕电影逐步发展起来,电影从此告别“窗口艺术”,开辟了更加宽阔的艺术天地。

目前,宽银幕电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变形画幅宽银幕,一种是非变形画幅宽银幕。

变形宽银幕电影,叫做“西尼玛斯柯普”,它是在 1953 年由美国福克斯公司提出的。我国普遍采用的是西尼玛斯柯普Ⅱ型,这种宽银幕电影的原理是这样的:拍摄时,在摄影机的普通镜头前面加装变形光学镜头,该变形镜头使拍摄到的画面影像在垂直方向上保持原有的比例不变,而水平方向上则压缩 1~2 倍。这样拍摄后,记录在普通电影胶片的一格画幅中的人物或景物,都变成了狭长状的变形失真的影像。与普通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相比较, 在相同面积的一格画幅中,加变形镜头拍出的画面,在水平方向上容纳的景物多出了 1~2 倍。也就是说,借助于变形镜头,摄影机得以将视角宽阔的景物、场面记录下来。放映时,在放映机的普通放映镜头前面,也要加一变形光学镜头,该变形镜头的作用,则是把摄影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被压缩了的影像予以展开,恢复画面中被记录景物的原来比例。

非变形画幅的宽银幕电影与变形宽银幕的不同之处是,在摄影和放映时无需在普通镜头前另加装专门的变形光学镜头,而是用减少摄影机曝光窗和放映机片门孔的高度来实现宽银幕效果的。也就是说,在摄影和放映时,将片门窗的上部、下部遮挡,使高度降低,而保持原有宽度。这样,每格电影画幅的宽高比例发生了变化。垂直方向上被遮挡使高度减少,相当于水平方向上被展开,使宽度加大,从而使整幅画面水平视角变大,出现宽银幕效果。非变形画幅宽银幕电影也叫假宽银幕电影,又称为遮幅式宽银幕电影。这种宽银幕电影画幅的高宽比例一般在 1∶1.65~1∶2 之间。放映遮幅式宽银幕电影,需要更换具有合适的高宽比例的片门孔,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短焦距镜头,这样即可获得较好的宽银幕效果。

宽银幕电影最初是为了与电视竞争,为了满足人们观看景物时水平方向的视场比垂直方向广阔这一特殊要求而问世的。今天看来,电影要展示高清晰度、大画面这一优势,再现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气势恢宏的场面,造成强烈的临场感,已经离不开宽银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