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剪辑影片

每家电影制片厂都设有剪辑车间,每部影片的摄制组中都有剪辑人员。

什么叫剪辑?怎样剪辑影片呢?

电影镜头拍出后,依照影片剧情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 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顺序地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影片的过程,就叫做剪辑。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往往是今天拍这几个镜头,明天拍那几个镜头。并非按照剧情的发展分镜头拍摄的。每个镜头拍完后,冲印出来的样片就送入剪辑室,剪辑人员首先要将大量杂乱无章的样片,按分镜头剧本的顺序, 整理连接起来,这是剪辑的第一步,叫做顺镜头。

全部样片理顺后,就要掐头去尾,删剪掉多余、重复、繁琐的镜头。经过认真筛选以后,逐步理出一部影片的轮廓。这一过程就叫做毛剪。毛剪后的影片,待摄制组有关人员观看以后,该重拍的重拍,该补拍的补拍,到此, 摄制组就可解散了。

接下来便要进行认真修剪了。剪辑已不是简单的胶片粘接,而是运用剪接技术技巧,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对影片进行再创作。

要剪辑好一部影片,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怎样使镜头与镜头之间顺畅、自然地衔接起来。镜头剪辑衔接的手法很多,常用的有语言衔接、动作衔接、旁白衔接、细节衔接、人物衔接等等。举一个例子,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茂源米店囤米不卖,在紧闭的店门外挂着“今日无米”。潘冬子将“无” 偷改为“有”后,久已等待的人们冲入米店,把为白狗子们准备的大米一抢而空。沮丧的米店老板望着改成“今日有米”的木牌,气急败坏地喊道:“这是谁干的?”“冬子干的!”随着宏亮的一声,画面跳变成一群开怀大笑的我游击队员。这就是语言衔接的妙用之一。

影片剪辑要紧紧围绕突出主题,去繁就简,去粗取精。要有利于强化矛盾冲突,要充分运用镜头的分切组合,把握影片的节奏,增强艺术感染力。早期的电影不存在剪辑问题,仅仅是把拍摄的胶片一段段地粘接起来。

自从电影形成一门艺术之后,才开始了影片剪辑。特别是从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运用分镜头拍摄后,剪辑便成为电影摄制、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