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和北非

一、托勒密时代的埃及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他宣布信奉埃及太阳神和尊重埃及神庙祭司,立即得到埃及祭司们的拥护。埃及祭司们公开宣称亚历山大是太阳神拉的儿子,阿蒙的宠儿。于是亚历山大便成了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亚历山大在尼罗河入海口处建造了一座新城亚历山大里亚,作为统治埃及的中心,任命大将托勒密·腊加为埃及总督,治理埃及。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突然病死,其部将们为争夺

权力而互相攻伐,拥兵割据。帝国分裂。公元前 305 年,托勒密·腊加在埃

及自立为王,建立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3 世纪中叶,托勒密王朝达到全盛, 除埃及之外,还占有西林尼加、巴勒斯坦、南叙利亚、小亚细亚西部和南部、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屿、黑海沿岸等地。公元前 3 世纪末开始衰落,至公

元前 30 年,罗马军队占领埃及,末代女王克列奥帕特拉七世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

托勒密王朝时期,古希腊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广泛交融,产生出一种以埃及文明为主体,兼有希腊文明特点的新文明。在政治方面,以埃及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主体,辅以希腊城邦的民主自治制度;在经济方面, 以埃及传统的土地国有制和灌溉农业为基础,以希腊开放型的,同时又保有埃及传统的国家专营特点的工商业为主导;在文化方面,早已受到埃及文化较大影响的希腊文化,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埃及文化,二者互相交融,成为一体。以至居于统治地位的希腊奴隶主们再也不愿称自己是希腊人,都以自命为埃及人而感到自豪,而居于被统治地位的埃及奴隶主们则相反,都以习希腊文、过希腊式的生活而感到心满意足。托勒密时代,随着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的交融,产生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繁荣,使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的发展方面,达到了高峰。

托勒密一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是具远见卓识的帝王。他在埃及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措施。

为了巩固在埃及的统治,托勒密一世继承了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又笼络埃及奴隶主阶级中最有势力和最有影响的神庙祭司集团。他一到埃及,便捐献给神庙 50 塔兰特,作为一只阿匹司圣牛的葬仪费用,表示他对祭司们的尊重并不亚于埃及的法老们。埃及祭司受宠若惊, 马上宣称托勒密一世为“救主”,是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并按期为托勒密一世和王后举行崇拜仪式,并在神庙的墙壁上刻满歌颂托勒密的铭文和雕像。托勒密的雕像穿着埃及法老的冠袍,从埃及神手中接受恩典和赐福。

托勒密一世集军事、行政、司法、财政大权于一身,把国家政权的主要支柱——军队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埃及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实行雇佣军制度。将军和士兵几乎全由希腊人充任,埃及人不得问津,后来只是出于笼络埃及世俗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才破例任命原埃及法老涅克坦尼布的一个曾孙为希腊雇佣军的军事长官。希腊雇佣军分驻在埃及各地,结成自己的自治组织,过希腊式生活,监视埃及人民。托勒密一世保留了法老时代埃

及的国家机构。把全国分为上、下埃及两大部分,下设若干州,州下设县, 县下设村。官制也基本上沿袭了埃及旧制。财务大臣是国家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辅佐国王统治全国,掌管财政和行政。在地方上的行政官职中, 财政官的权力也最大,负责管理王室土地,向王田农民收税收租,监督油、酒、布匹、食盐、纸草、矿山开采等专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督促商业和包税收入的上缴,控制各王田、赐田、庙田、屯田的农业生产等等。托勒密一世为了笼络埃及世俗奴隶主,规定各州、县和村的行政官职大都由他们充任。实际上形成了希腊人专领军事,埃及祭司专管宗教事务,希腊人和埃及奴隶主共同掌管行政、财政事务的局面。

托勒密一世为了巩固在埃及的统治,鼓励希腊移民迁住埃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特权,继承过希腊式的生活。当时有三个希腊式的自治市——■ 克拉底斯、托勒美斯和亚历山大里亚。■克拉底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是希腊人大移民时期建立的希腊移民据点,这时已发展成为工商业相当发达的希腊式城市。希腊人聚居城中,从事工商业活动,享有选举市政长官和议员的权利,市议会有权制订自己的法律和自铸钱币。位于上埃及的托勒美斯, 是新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希腊式城市,居住在城中的希腊移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市民选举产生自己的市长和法官,并有权制订自己的法律和修改城市法制。最大的自治市是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它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来发展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内住有希腊移民、希腊雇佣军和埃及本地人,只有希腊移民享有公民权,从事工商业活动。除此之外,聚居在埃及其它城市(如孟斐斯城等)中的希腊移民,也成立了自治组织,享有一定的特权,不受当地法律的管制。然而,这些希腊式的自治市和希腊城邦的自治并非一回事,它只不过是托勒密一世统治埃及的一种辅助形式罢了。

在经济上,托勒密一世继承了埃及法老的做法,埃及土地仍归托勒密王室所有,而实际经营上却分为两大类:“王田”和“授田”。王田是王室贵族直接占有和经营的土地,数量最大,由王田农民进行耕种。王田农民是以契约形式耕种王室土地的国家佃农,被严格管束在村社里,不得自由迁徙, 实际上只是半自由人。王田农民从国家领取种子、农具和牲畜,生产的全过程,如种什么作物,何时种,如何种,什么时候收获等等,都要在国家官吏的监督下进行。收割和打场的时候,国家官吏更是要亲临现场,拿着账册, 直到把赋税和一切苛捐杂税(如维修水利工程税、丈量土地税、使用打谷场税等)全部收清为止。授田包括庙田、赐田、禄田和屯田等。庙田是神庙祭司直接占有和经营的土地,免交赋税。赐田是国王恩赐给大臣或神庙的土地, 也免交赋税。禄田是国王给予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同样免税。屯田是服役士兵的小块份地,与前三种土地不同之处是:要交一定数额的赋税,并可以继承和转让,但要在地方政府那里办理登记手续。以上四种土地一般也由王田农民耕种,王田农民按契约规定向田地主人交租。据纸草记载,赐田和庙田的数量也很大。如托勒密二世的财务大臣阿波罗尼阿斯有赐田一万公顷, 埃德孚的荷鲁斯神庙拥有 4000 公顷庙田,埃纳斯城和埃利方泰尼岛上的庙田

约有 6000 公顷。尽管托勒密王朝对土地的控制十分严格,土地私有制依然存在。托勒密王朝初期,私有土地数量很少,大多是边远的贫瘠土地,但到后期,土地私有制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私人大田庄。

托勒密一世非常重视灌溉农业的发展,对法雍绿洲的重新开发就是例

证。他兴建了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开垦了大片的肥田沃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也有新的改进,如使用了牲畜牵引转动扬水车(埃及蜗牛)和畜力割谷机等。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约占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 80%。有些地区,作物一年两熟,产量大大提高,粮食自给有余,且能大量出口,埃及被称为“东地中海的谷仓”。

托勒密一世继承了埃及传统的由国家垄断手工业和商业的制度。同时, 又注入了希腊工商业的活力——开放性。获利最丰的榨油、酿酒、麻纱、食盐、纸草、香料、矿山开采、金属制造、化妆品、染料、钾碱等行业都不准私人经营,由王室专营,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交国家代理商销售。托勒密一世特别注重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行开放政策,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市内建有专门的商业街、贸易市场、豪华的旅社和银钱兑换所等。城外法洛斯岛上建有高大雄伟的大灯塔,指引着外国商船昼夜顺利地进出亚历山大里亚港。托勒密一世下令开通了尼罗河至红海的运河,使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连接了起来。埃及的对外贸易的范围伸展到北非、东非、叙利亚、小亚细亚沿岸、爱琴海诸岛屿、黑海沿岸、希腊、罗马、西亚、中亚、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希腊、罗马、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商人经常住在亚历山大里亚的旅社里,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洽谈着大宗的生意。埃及输出的商品有粮食、麻纱、毛织品、纸草、玻璃器皿、黄金制品、象牙等,其中一些商品如以神秘景物为图案的麻纱、毛织品和五彩缤纷的玻璃制品等,很受外国奴隶主们欢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输入的商品有漂亮的中国丝绸,印度的象牙、珍珠、香料,阿拉伯的宝石等。这些商品除埃及奴隶主贵族消费一部分外,其余部分转运到希腊、罗马等地。托勒密一世允许希腊移民经营和制造一些日常用品。在希腊式的自治市中,生产木器、铜器、皮革、金银饰品、珠宝等日常用品的手工业作坊和店铺比比皆是。埃及其它城市中的工商业也十分活跃,据纸草卷记载,阿西诺耶城中有专门的纺织品街、衣物市场,专门的蔬菜、家禽街等,银钱兑换所多达 40 多个。为了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托勒密王朝还铸造了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分为金币、银币和铜币。

托勒密时代的埃及,奴隶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奴隶的数量较多,王室、神庙、达官贵族以及军人都使用大量的奴隶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3 世纪,一个军人的纳税单中就记有 16 名奴隶。由于奴隶的来源不同,形成四种奴隶:战俘奴隶、债务奴隶、家生奴隶和买来的奴隶。托勒密王朝初期,在与塞琉西王国、安条克王国的多次战争中,掠夺了大量战俘奴隶。债务奴隶主要是负债的王田农民。王田农民交纳的租税十分苛重, 最低也要占收获的 1/3,最高的达 60%至 75%。此外还有苛捐杂税,如牲口税、堤坝税、桥梁税、道路税等等。辛勤劳动一年的王田农民,交清一切赋税后, 所剩无几,为了生存,只好借债,还不起债便使妻子儿女沦为债奴,不少王田农民本人也沦为债奴。债奴的数量与日俱增,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税收。公元前 261 年,托勒密二世曾下令禁止把负债的王田农民变成债奴。托勒密王朝时期,奴隶贸易相当活跃,买卖奴隶的税收成了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公元前 198—197 年颁布的一项法令,明确规定了收取奴隶买卖税的标准。奴

隶的价格也有明确的标准,一名男奴约为 150 德拉克马,女奴为 300 德拉克

马,儿童约为 112 德拉克马。奴隶买卖有专门的市场。国家对奴隶订有专门的法律,如自由人和奴隶犯了同样的罪,自由人只需交纳一定的罚金,而奴

隶则要受到严刑拷打,可见奴隶的社会地位远比自由人低。

托勒密时代,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因交融而得到繁荣,被誉为“亚历山大里亚时代”。托勒密一世继承了东方的传统,把文化事业的组织和管理置于国家政权之下,而且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于公元前 308 年拨巨款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博学园①。广招世界各地的文人、学者,免费到博学园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使亚历山大里亚变成了当时希腊世界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亚历山大里亚面积相当于雅典城的 3 倍,人口达 70 万之多。市内建有宽

阔的街道,豪华的宫殿、庙宇、花园、广场、体育场、会堂、喷水池和浴池等。公元前 1 世纪的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描述道:“整个亚历山大里亚形

成一个街道之网,骑马和乘车都很方便。最宽的街道有两条,每条有 100 尺宽,彼此交错成直角。城中有最壮丽的公共庙坛和王宫。这些宫殿占全城面积的 1/4 至 1/3。王宫的一部分就是那著名的亚历山大博学园,里面有游览的场所,集会的厅堂等”。

博学园包括图书馆、动植物园和研究院等部分。图书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至公元前 1 世纪时,馆藏图书已达 70 万卷(用希腊文写成), 几乎包括了古代希腊的全部著作和一部分东方的典籍。著名诗人兼文法学家卡利马胡斯编制了图书总目录,共 120 卷。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院分为文学、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四个部门。埃及文人学者汇集于此,学习希腊文,研究希腊文化。希腊的学者和科学家云集而来, 长期旅居这里,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他们互相切磋,不仅继承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秀遗产,而且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果,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发展到了上古世界的高峰②。

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德(公元前 330—275 年)是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学派的代表和奠基人。他博采前人的几何学成果,集当时几何学成果之大成,把各种各样的几何定理、命题和求证按照逻辑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以清晰简练的方式表述出来,编成名著《几何原本》一书,共 13 卷,流传至今。我国明朝末年,科学家徐光启等人将之译成汉文刊印,这是我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方科学名著,对我国几何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兼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 281—212 年)从青年时代起就学于亚历山大里亚研究院,取得了惊人的科学成就。他最有代表性的数学著作是《论量圆》和《论球体和圆柱体》两部。他计算的圆周率,上限为31/7,下限为 310/71。他发现并肯定了计算球体、圆柱体和更复杂的立体的体积、表面积及周长的公式。他在演绎这些公式的过程中,运用了“穷竭法”, 从而奠定了现代微积分的基础。阿基米德最卓越的贡献是在物理学方面,他奠定了力学、流体力学的基础。他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的比重原理,论证和发展了机械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杠杆原理。他勇于实践,根据这些原理发明创造出许多了不起的机械,如杠杆、滑轮、螺陀等等。为了保卫叙拉古城,他发明了使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武器——可以吊起敌舰的巨型回旋起重机和可以远射的大型投石器。

① 又译博物院。

②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144—146 页。

托勒密时代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天文学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长期旅居在亚历山大里亚研究院的希帕卡斯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运用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仔细观测,断定了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距离和运动,为太阳中心说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一著名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所著的《论月亮及太阳之大小及其与地球之距离》一书,也提出了太阳中心说的思想。他认为太阳是恒星,地球和其它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他还正确地提出了太阳一定比地球大的思想原则。

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埃拉托斯特尼(公元前 276—193 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第一个用“地理学”一词代替了以往的“地志”、“陆志”、“海志”等术语,他的名著《地理学概论》附有绘制的世界地图。他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相似的原理,提出了两洋相通说和地圆说,并说从西班牙沿同一纬度可以航行到印度。他根据夏至那天,亚历山大里亚和西厄那日晷仪上的太阳阴影的角差,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为 252000

斯达特(约 39690 公里),与地球的实际周长 40000 公里相差无几。

科学的大发展必然带来技术的巨大进步。托勒密时代埃及的造船技术、武器制造技术、建筑技术和生产技术均有很大的提高。五层、八层,三十桨、四十桨的巨型战舰代替了旧的三层的战船。文献记载,托勒密二世曾下令建了一艘四十桨的战舰,长 85.4 米,宽 11.59 米,高 14.64 米,有两个船头和

两个船尾,八个冲角。船桨镶铅,易于在桨架上滑动。舰上可容纳 4000 名桡手,300 名工役,3000 名海员,同时还可以载运大量的粮食和装备,以便远航和长期作战。螺旋扬水器、长柄汲水车、三叠滑轮等先进机械,都是先进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水力磨面的发明更是生产技术的一大革新。最有趣的技术应用要算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工程师赫戎发明创造的“自动傀儡剧场”。表演的全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如傀儡自动出场、自动表演各种动作,甚至表演中所使用的火,也是自动点燃自动熄灭的等等。

古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交融所产生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繁荣并没能持续很久,至公元前 3 世纪末便开始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托勒密王朝与塞琉西、安条克王国之间的争霸战,是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托勒密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埃及农民和奴隶大量逃亡和大规模起义,使土地大量荒芜和手工业作坊倒闭,这些都是王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托勒密王朝与塞琉西王国、安条克王国之间的战争,主要原因是争夺物产丰富而又处于埃及与西亚之间的重要商道之上的南叙利亚地区,因而史称“叙利亚战争”。从公元前 276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先后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争夺战。第一次至第四次都以托勒密王朝的胜利告终。但在第四次争夺战中,托勒密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耗尽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进行争霸战争。公元前 201 年,塞琉西王国和安条克王国联军,乘托勒密王朝内部动乱之机进军埃及。战争以埃及的失败而告终。托勒密王朝失去了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沿岸、色雷斯、南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等地区。

托勒密四世(公元前 221—203 年)执政时,统治阶级穷奢极侈,争权夺利,宫廷斗争不断。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是如何加重对埃及人民的剥削,来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托勒密王朝初期,王田农民所交的租额占收入的 1/3,这已是埃及历史上最重的税

额。但由于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量比较高,王田农民还勉强负担得起。到公元前 3 世纪末,赋税已经成倍地增加,以至占收入的 75%左右。王田农民不堪负担,被迫大量逃亡。财务大臣阿波罗尼阿斯在给他的农庄管家的一封信中就提到,王田农民逃到圣地庇护,要求王田管理人员遵守原订的收租 1/3 的规定。王田农民的逃亡事件不断发生,往往是有组织的和大规模的,因而使土地大片大片的荒芜,许多手工业作坊倒闭,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减。如法雍绿洲一个乡的材料表明,由于王田农民的大量逃亡,土地大片荒芜,国家的土地税收入在 50 年间减少了 50%。早在托勒密王朝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趁王田农民大量逃亡和起义之机,大量兼并土地,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大地产主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使国家的土地租税收入进一步减少。

托勒密王朝中后期,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战俘奴隶的来源枯竭,劳动力严重不足。原有的奴隶处境不断恶化,他们也和王田农民一样大量逃亡。公元前 259 年的一个纸草卷中,记载了阿波罗尼阿斯农庄的管家同时发出几封

信件,要求协助捕捉逃亡奴隶一事。公元前 3 世纪末,捕捉逃亡奴隶已成为政府的日常事务。在捕捉逃亡奴隶的纸草卷文书中,详细地写明了逃奴的姓名、年龄、籍贯、身体特征等等。公元前 3 世纪,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托勒密王朝开始雇佣埃及人当兵,埃及人士兵的数量逐渐增多。由于埃及人士兵经常受到不平等待遇,退伍后又往往得不到妥善安排,生活无着,也经常参加王田农民和奴隶反抗托勒密王朝统治者的斗争。

埃及人民身受外族和本族奴隶主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十分尖锐,因而王田农民、奴隶的逃亡运动很容易发展成武装起义。早在公元前 216 年,下埃及就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10 年之后,起义的中心转移到了上埃及。公元前 3 世纪末,利考城和孟斐斯城也爆发了人民起义,起义群众冲进寺庙,反抗埃及祭司贵族的残酷剥削。其中亚历山大里亚人民起义对托勒密王朝的打击最沉重。公元前 165 年,埃及人佩托沙拉匹索领导了这次起义,参加者是广大埃及农民和士兵。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们十分惊慌,急忙调集大军进行镇压,起义失利,被迫转移到郊区, 继续战斗。上埃及人民闻讯起而响应,以藩诺城为中心爆发了反抗托勒密王朝统治的大起义。公元前 140—120 年间,上埃及和亚历山大里亚又连续爆发

了几次起义。公元前 80 年,以底比斯城为中心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 不久便席卷了整个上埃及地区。托勒密王朝统治者赶紧调集大军镇压,起义者进行顽强抵抗,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军队,坚持斗争达 3 年之久,最后与底比斯古城同归于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并没有吓倒英雄的埃及人民,第二年赫姆地区又爆发了人民起义。公元前 64 年和 58 年,黑拉克列欧城又先后爆发了两次人民起义。托勒密王朝在连绵不断的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

此时,托勒密王朝宫廷内部的矛盾也尖锐起来。自公元前 2 世纪中叶起, 争夺王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些贵族求助于罗马人,罗马势力乘机侵入埃及。

二、罗马埃及

埃及的富庶早已为罗马奴隶主贵族所垂涎。公元前 2 世纪中叶,托勒密

王朝更加衰落。国王求助于罗马。到公元前 1 世纪初,埃及已被罗马所控制。

托勒密王朝每年都要向罗马纳贡,贡额高达 12500 塔兰特。公元前 51 年托勒密十二世逝世,其女克列奥帕特拉继承王位,与丈夫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不久,两人争权,克列奥帕特拉失势被逐。公元前 48 年,罗马统帅恺撒到达埃及,被克列奥帕特拉的美貌所折服,随将她重新扶上王位。第二年托勒密十三世在战斗中溺死,克列奥帕特拉独据王位,成为埃及唯一的女王。此时, 她也随恺撒到罗马城居住。公元前 44 年,恺撒被刺身亡,女王才重又回到埃

及。公元前 41 年,克列奥帕特拉与罗马将领安东尼相见于希腊的奇利奇亚,

安东尼追求美貌的女王,跟随她到埃及长住。公元前 37 年,安东尼公然违反罗马传统习俗,与克列奥帕特拉女王正式结婚,并宣称将罗马东方的领土的一部分赠给女王的儿子。罗马的屋大维和元老院对此强烈不满,元老院向女王宣战,并宣布安东尼为“祖国公敌”,授权屋大维率军进行讨伐。屋大维率领的罗马舰队与女王和安东尼共同指挥的舰队会战于亚克兴海角。女王和安东尼战败,逃回埃及。公元前 30 年,屋大维率罗马大军追至埃及,安东尼绝望,自刎而死,女王被屋大维囚禁,在狱中自杀身亡,托勒密王朝寿终正寝,埃及变成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埃及划归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公元 7 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罗马元首屋大维把号称“东地中海谷仓”的埃及据为自己的私人领地, 作为元首私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屋大维非常熟悉埃及的历史,也十分了解托勒密王朝初期使经济繁荣的措施。为了巩固在埃及的统治和重新振兴埃及经济,屋大维基本上沿袭了托勒密王朝的全部制度和经济措施,并且有所加强和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同托勒密王朝一样,在埃及实行军事统治。骁勇的罗马军团驻扎在从亚历山大里亚至尼罗河第一瀑布的所有重要城镇,筑有优良的营垒,并经常处于戒备状态,随时准备镇压埃及人民的任何反抗。罗马军团完全由罗马人组成,只有辅助部队由其它民族士兵组成。屋大维从罗马骑士中挑选精干的人物担任埃及总督,掌管埃及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总督向罗马元首负责。总督的参佐和各州的布政官也完全由罗马人充任。地方州、县、村的行政官职则由埃及的希腊人充任。埃及本土人包括奴隶主贵族都完全处于无权的被统治地位。屋大维与托勒密一世的最大不同点是,屋大维认为埃及强大的祭司集团不仅不是振兴埃及经济的依靠力量,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消除埃及祭司集团的传统宗教、政治和经济势力,才能使埃及经济重新振兴起来。屋大维不再像托勒密一世那样尊奉埃及太阳神,也不把自己说成是太阳神之子和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当然就不需要埃及祭司为他举办任何崇拜仪式。屋大维果敢地采取了托勒密一世想实行而未敢实行的教会“国有化”的措施,巧妙地剥夺了埃及祭司除进行宗教活动以外的一切权利。总之,屋大维所实行的是以外来的罗马人为主,外来的希腊人为辅共同统治埃及本土人的军事统治政策。

在经济方面,为了发展埃及经济,保证赋税的征收,实行了同托勒密一世几乎同样的经济政策。他注重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奖励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把亚历山大里亚办成国际贸易的中心,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印度的象牙、香料,阿拉伯的宝石等,依然运送到亚历山大里亚,然后再转销到罗马和其它地区。罗马奴隶主贵族十分欢喜中国的丝绸,以至把中国称为“赛勒斯”,即丝绸之国。屋大维基本上保留了托勒密

王朝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经济组织和财政机构。

埃及被规定是元首屋大维的私产,埃及的全部土地名义上归屋大维所有。原托勒密王室所占有的大量肥沃土地被收归为“公有地”,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赐田和军人份地也被没收,归元首私有。埃及神庙的大量土地也被没收殆尽。屋大维及其继承人宣称,不干涉埃及祭司的任何宗教活动,祭司的生活和公共祭祀活动的全部费用均由国家供应,而神庙土地及其收入登记入册,作为皇室财产的一部分。这些土地仍然租给托勒密王朝时期的王田农民耕种。后者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和货币税。税收仍由国家官吏或包税人征收。在罗马统治时期,埃及经济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罗马奴隶主贵族对埃

及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比托勒密王朝时更加残酷,而屋大维所实行的发展生产的政策在其后继者中并没有继续下去。罗马皇帝把没收来的埃及土地分封给皇室贵族和罗马士兵,把“公有地”拍卖给地方显贵。剩余的土地强迫埃及农民耕种。上述这些土地都逐渐变成了私人的土地,私人大田庄不断扩大和增多,土地私有制发展十分迅速。文献记载,屋大维的妻子莉维雅和她的孙子日耳曼尼库斯、屋大维妻子的前夫之子德鲁苏斯、皇帝克劳迪的子女安托尼雅、梅萨莉娜、阿格里皮娜等人都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埃及最大的田庄主。亚历山大里亚的显贵里卡里雍、阿特诺多鲁斯、亚里苏斯、欧安德里、特里丰、阿皮雍等人也购买了大量土地,成了私人田庄主。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土地上进行劳作的埃及农民的社会属性也发生了变化。托勒密时代的王田农民原是直接受国家管理的半自由民,即王室契约佃农,在罗马统治时期,逐渐变成了大官贵族私人领地上的“领地农民”,一部分变成了小块私人领地的佃农。他们不再受国家直接管理,而是属于各自的田地主人。他们从田地主人那里领来土地、种子、牲畜、农具,进行耕作。收获时,向田地主人交纳实物租和货币租。他们已无人身自由,不能自由迁徙,或放弃耕作。公元 3 世纪以后他们已变成中世纪农奴的前辈——隶农。

在罗马统治时期,埃及的赋税特别苛重。埃及人除交土地税和人头税外, 还要交纳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据统计,实物税达 50 种之多,而货币税更多

达 450 种以上,每年的税款高达 7500 万德拉克马,谷物 2000 万麦斗。在公

元前 1 世纪中期,罗马暴君尼禄在位期间,对埃及的剥削大大加重。有人统

计,埃及 1 个月的税款比犹太人 1 年的税款还多,全年的税款超过了 1 亿德

拉克马。罗马人每年从埃及运走的小麦可供罗马人吃 4 个月之久。罗马在埃及收税的方式也十分野蛮。早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埃及已开始实行包税制,包税人往往从中渔利,任意扩大税额,并采取强迫的收税办法。如果纳税人不交或交不足税额,就要受到严刑拷打,再交不足,就把纳税人的家属变为债奴。在罗马统治时期,这种野蛮的收税方式发展到了极点,如果交不出税,连纳税人本人也要变成债奴。公元 2 世纪中叶,“派差”制度的推行使债奴的数量与日俱增。罗马皇室把收税作为义务加在埃及地方官吏的身上,规定如果收不足税收,所欠税额则由地方官吏本人负责补足。这样一来, 被“派差”的地方官吏在收税时对纳税人更加残酷无情,威逼拷打无所不用, 直至把纳税人变为债奴为止。公元 3 世纪后,许多官吏用野蛮的收税办法也无法收足税额,只好自己将所欠税额补足,不少官吏因此而破产,沦落为普通老百姓。实行“派差”制的同时,还实行纳税人的集体联保制,即把邻里、乡党、同业行会的成员都包括进去,如果谁交不清赋税,大家都要受到株连。除了繁重的赋税之外,埃及人民还要为罗马统治者负担各种各样的劳役,如

向罗马统治者提供车、船和牛,运送人员和货物,还要义务修建水利工程、公共建筑物、道路和军营等等。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也不能幸免,要在国家管理人员的指挥和监督下,为罗马统治者效劳。

由于罗马奴隶主贵族对埃及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屋大维任命的第一任埃及总督高卢斯,一上任就不得不集中力量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以保证税赋的征收,埃及人民的反抗形式基本上有两种:逃亡运动和武装起义。亚历山大里亚是埃及人民逃亡运动和武装起义的中心,被罗马统治者称为“暴乱者之都”。

逃亡运动从公元 1 世纪中叶就开始了。为了逃避苛重的赋税和劳役,埃及农民、奴隶和手工业者纷纷逃亡。托勒密王朝统治时,埃及人往往逃到神庙圣地庇身。但是到罗马统治时期,埃及人民连庇身的圣地也没有了,只好逃往尼罗河上游地区或三角洲沼泽地带。据文献记载,费拉得尔菲亚地区, 逃亡人数占居民总数的 10%。一个纸草卷记载,有一个村庄,“大部分人都不见了,村里原有 85 人,而现在减少到 10 人,后来又有 8 人逃走了”。逃亡运动给罗马统治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大片大片地荒芜,税收锐减,罗马统治者往往采取逮捕逃亡者家属的办法,来胁迫逃亡者回来,但也无济于事。罗马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起了埃及人的仇恨,逃亡运动常常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最著名的起义是布科里起义(即牧人运动)。起义从公元 2 世纪末开始,时起时伏,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到公元 5 世纪末。其中

公元 3 世纪时,起义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给罗马统治者的打击最为沉重。起义者主要是逃亡农民和奴隶,他们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利用复杂的港湾河叉和茂密的灌木丛等,神出鬼没地打击罗马军队。起义者曾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团,甚至主动进攻亚历山大里亚的罗马驻军和行政机关。公元274 年,亚历山大里亚爆发了工商业主费里姆领导的反罗马暴政的大起义。罗马派大军镇压,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费里姆被俘,受苦刑后被处死。

埃及农民的逃亡和起义,使大片土地荒芜,国家税收大减。罗马统治者为了保证税赋的征收。采取了许多新的强制办法,如强迫埃及农民开垦荒地, 扩大耕地面积,强迫农民代耕逃亡者的土地等等。但是收效甚微,结果又促进了“庇护”制的发展。农民不仅要代耕逃亡者的土地,而且要代付逃亡者的赋税,还代他们服劳役,农民的负担成倍地增加。负担不起的农民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大田庄主,求得田庄主的“庇护”。因此,“庇护”制迅速流行起来。公元 3 世纪后,“庇护”制盛行埃及,田庄的规模越来越大, 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型独立王国。它拥有自己的军队、警察、监狱等。此时的罗马帝国政府,对此已毫无办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这些大田庄主逐渐向封建地主转化。公元 7 世纪,阿拉伯人势力崛起,拜占庭帝国被阿拉伯人灭亡,埃及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罗马统治者曾在埃及竭力推行罗马化运动,但是效果不大。埃及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依然是希腊语和希腊文,只有罗马人之间才使用拉丁语和拉丁文。罗马统治者不尊奉埃及的神灵,严重地刺伤了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在罗马人与埃及人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罗马人和埃及人无法进行融合,“罗马化”在埃及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三、罗马统治时期的北非

埃及以外的北非包括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罗马通过两个多世纪的武力征服,在北非先后建立了 5 个行省:阿非利加省、努米底亚省、昔兰尼加省、丁吉·毛里塔尼亚省和恺撒·毛里塔尼亚省。罗马统治下的北非史称“罗马非洲”。

阿非利加省包括今利比亚、突尼斯西部和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其面积为 2.5 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又有良港。自古以来, 那里是北非农业经济和海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又是北非距离罗马最近的地区,因而成了罗马向非洲扩张的第一个目标。罗马为此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终于在公元前 146 年摧毁文明古国迦太基,在迦太基的领地基础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罗马把阿非利加省列为重点掠夺的地区,由元老院任命的拥有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的总督进行治理,总督还直接指挥着一支近2000 人的罗马军队,这支军队也负责向罗马城运送谷物。

努米底亚省位于“罗马非洲”的中间地带,包括今阿尔及利亚的中部和西部的一部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成了罗马在北非的必争之地。公元前 110 年,罗马发动了对努米底亚王国的侵略战争,于公元前 49 年灭努米底亚王国,建立了努米底亚省。罗马除派遣一名总督进行治理外, 还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奥古斯都的第三军团,驻守在努米底亚境内,负责防御外敌入侵并兼管地方治安。努米底亚省的治理大权实际上操纵在指挥第三军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长官手中。

昔兰尼加省位于今利比亚的东北部,在希腊大移民时期,希腊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移民据点昔兰尼。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昔兰尼的城市经济相当繁荣。公元前 96 年,国王托勒密·阿皮雍遵守欧尔杰特斯二世的训旨,

在他临终时将昔兰尼加赠给了罗马人。公元前 74 年,昔兰尼加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由罗马元老院任命的兼有军事和行政权力的省长进行治理。

毛里塔尼亚王国位于北非的最西部,包括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西部地区,首都丁吉斯最初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据点,后来发展成腓尼基人进行海外贸易的著名基地。属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沿岸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公元 40 年,罗马人杀掉毛里塔尼亚的国王,残酷镇压了农民和牧民的武

装起义,于公元 44 年建立了两个以首府命名的丁吉·毛里塔尼亚省和恺撒·毛里塔尼亚省,由元老院委派的省长进行统治。

罗马奴隶主贵族和骑士侵略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土地和财物,在毁灭迦太基后不久,便颁布了公共土地法,规定只有罗马公共权力机构才有土地所有权,从而把迦太基的肥田沃土收归为罗马公有地。依照此土地法,后来被罗马吞并的努米底亚、昔兰尼加、毛里塔尼亚的土地也被罗马所占有。罗马人将掠夺来的大片的肥沃土地划分成 50 公顷的方块,分给罗马退伍军人。据记载马略的退伍战士就有很多人移居在阿非利加省,被安置在两个城市中。罗马统帅恺撒也把努米底亚首都契尔塔城的大量土地赏赐给他的部下西丘斯及其战士。意大利的工商业奴隶主们看到在北非经营土地有利可图, 掀起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他们蜂涌到阿非利加和努米底亚两省,以缴纳定额赋税为条件赎得大片非洲土地,并学习迦太基人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大庄园。一部分意大利移民因罗马国王赏赐得到土地,更多的人买到或租到一大块土地,还有的意大利人投资于生荒地的开发。后来,罗马贵族、元老院的元老以及征税团的官吏也纷纷在北非建立起自己的大庄园。北非到处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的大庄园。在阿非利加省,大庄园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其

中有 6 个大庄园霸占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土地。

罗马和意大利大庄园主役使柏柏尔人奴隶或雇佣当地农民进行耕种,也有的把土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交纳实物地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葡萄和橄榄。公元 1—2 世纪,罗马统治者在北非还进行了水利工程的修复工作,使农业生产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北非的谷物产量超过了西西里岛,成了罗马的新谷仓。农产品的绝大部分都运往罗马本土,供罗马奴隶主贵族享用。在尼禄统治时期,每年运往罗马城的小麦数量就高达 1800 万蒲式耳,可供罗

马人吃 8 个月之久。

罗马统治者在北非通过搞城市化来推行“罗马化”。公元前 44 年,罗马统帅恺撒制订了重建迦太基城的计划,屋大维在北非搞了许多屯市,其中迦太基、契尔塔和锡卡最大,在这三个城市的辖区内,不少原来的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甚至是繁华的大城市,如提比利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此外, 从恺撒至图拉真统治的近 2 个世纪中,罗马在北非还建立了许多军屯市,开始只是罗马驻军的城堡,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如安梅达腊和马道鲁斯等。据统计,当时罗马非洲至少有 500 座城市,其中阿非利加省有 200 座城市。①城市人口达到 130—250 万,约占罗马非洲总人口的 30—75%。城市居民主要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包括罗马驻军首脑、行政长官、大庄园主和工商业奴隶主等。罗马皇帝塞维鲁就出生在阿非利加省大勒普契斯城,元老院的元老和禁卫军的统帅也有不少是出生于北非的城市。此外,城市居民还有希腊人、腓尼基人和柏柏尔人中的富人。城市里也住有为奴隶主们服务的工匠、执役等下层的当地人。罗马政府给予北非城市一定的特权— 自治权。这些城市大都是仿照罗马城建造的,城内修建了罗马式的宫殿、剧场、浴室、水道等等。城外建有要塞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尤其是大勒普契斯城,罗马皇帝塞维鲁把它建筑成了一座“理想的城市”。宏伟美丽的港口和宏大广场之间由一条漂亮的宽大的中心大街连接着,还建有一座装有雕像的大拱门。

北非的罗马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迦太基、契尔塔和锡卡等,不仅是罗马统治的政治中心,而且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里有发达的手工业, 其中以榨油、酿酒、食品加工和陶瓷业等最为发达。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是出口农牧业产品的集散地。大部分产品是罗马大庄园生产的,也有一些是柏柏尔人交纳的税品。此外,罗马皇帝克劳狄、图拉真等,还大力向北非内地扩张,积极打通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文献记载,的黎波里塔尼亚诸港口和沙漠以南重要贸易中心——费赞之间的贸易往来相当活跃,非洲内陆的黄金、象牙、驼鸟毛、兽皮、珍贵木材、玩杂技用的稀有动物以及黑人奴隶等,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港口。这些商品除销往罗马本土和各行省外, 还远销到东方各国。有些东方国家的商人也来到北非城市洽谈生意,将一些商品运往东方。罗马人在北非各城市里还极力推广罗马文化,拉丁文和拉丁语被用作官方语文。尽管如此,罗马化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就整个北非地区来说罗马化处于次要地位。北非的广大农村和山区依然保持着非洲的古老文化传统,占北非人口大多数的土著仍然信奉着自己的神灵,使用自己的文字, 讲着自己的地方语言,过着受奴役的乡村生活或游牧生活。罗马化的城市尤如大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仅仅是北非传统社会之上的亭台楼阁而已。

① G.C.Picard:La Civitisationdel’Afrique Romaine ,(《罗马统治时期的非洲文明》)Paris,1959,p.45.

罗马对北非广大地区人民的压迫和掳掠,使北非广大人民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他们激烈地反抗罗马统治者。北非内地的部落居民从来没有被彻底征服过。在罗马辅助部队中服役的努米底亚人达克法里那斯逃离部队,在奥雷斯山区各部落中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他提出了归还柏柏尔人土地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响应。公元 17 年,武装起义正式开始。达克法里那斯熟知罗马军队的作战规律和战略战术,故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突然袭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屡挫习惯于阵地战的罗马军队。罗马军队被迫改变战略战术,采用派遣大军四周合围起义军的战术。战争持续达 8 年之久,范围遍及北非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最终被镇压,达克法里那斯战死疆场。

公元 4 世纪 30 年代,以努米底亚为中心爆发了带有宗教斗争性质的阿哥尼斯特(意即“争取正当信仰的战士”)运动。这是一次由多那图斯主教和柏柏尔人阿斯基多、法西尔共同领导的奴隶、隶农、贫苦农民和柏柏尔人的联合大起义。起义者大都是基督教信徒。基督教于公元 2 世纪传入北非,4 世纪得以广泛传播,在北非形成了许多具有当地特点的土著教派,其中以多那图斯教派影响最大。多那图斯派主张过淳朴生活,教徒人人平等,从本地教徒中选举产生牧师和长老等神职人员,反对罗马主教的控制。这些主张实质上是反对罗马统治的政治斗争在宗教上的反映。起义者洗劫罗马人的大庄园,焚烧奴隶名册和债券,杀死大庄园主和高利贷者。起义发展迅速,席卷了整个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地区。罗马派重兵镇压,起义者英勇战斗。阿斯基多和法西尔先后战死。多那图斯主教继续领导起义。最后罗马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很多起义者被杀死,运动暂时受挫。但是,毛里塔尼亚省紧接着又爆发了费里姆领导的起义。起义者摧毁了许多大庄园,占领恺撒·毛里塔尼亚省首府恺撒利亚城。公元 373 年,罗马皇帝派遣骑兵长官提奥多西带兵前来镇压。经过几次血战,未分胜负,只是由于某部落的叛卖,费里姆才战败身亡,起义被镇压了下去。公元 5 世纪初,阿哥尼斯特运动再度高涨起来,

努米底亚仍是起义中心。阿非利加省的许多地区也参加了起义。公元 418—

420 年间,起义一度受挫。公元 429 年,汪达尔人从西班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北非。阿哥尼斯特运动与汪达尔人迅速联合了起来,运动达到了高潮。公元 430 年,起义者杀死罗马在北非统治的代表奥格斯丁主教,罗马在北非的统治寿终正寝。

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了独立国家,统治了整整 100 年。公元 6 世纪 30 年代,拜占廷帝国的军队侵入北非地区,赶走了汪达尔人,建立了新的统治。北非被划归拜占廷帝国的一个大行政区,由皇帝派遣的兼有司法和财政大权的钦差大臣进行治理。大行政区下设四个军区,由四个将军分别管理。由罗马人和柏柏尔人组成的军队驻守在北非的各个城市中。拜占廷帝国在北非的统治相当薄弱,实际上只能控制城市和交通要道,广大农村和山区始终未被征服。柏柏尔人在北非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小王国。北非内地山区依然住着许多游牧部落,广大农牧民仍然过着原始的淳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