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中海、红海沿岸的非洲上古文明

一、早期北非的柏柏尔人

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①紧靠地中海,面积 476 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可分三个部分:北部是沿地中海的狭长平原,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季炎热, 宜于农业。

内陆多高原和山地:西部有著名的阿特拉斯山系,高山之间夹有山地、深谷和盆地;东部有从南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内陆的高原和山地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因而东部和西部间的交通比较方便。属良好的热带草原气候,常年温差不大,雨量集中,空气湿润,可种植谷物和经营畜牧业。

最南部是广阔无际的荒原,属撒哈拉大沙漠的一部分,气候干旱几乎无雨。有地下水层分布的地方形成为绿洲,其面积从一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和栽培椰枣林。①

北非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人类的生存、繁衍。它也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文明区之一。公元前 3000 年(一说公元前 2000 年②),柏柏尔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柏柏尔”一词是外来者对他们的称呼。可能是古希腊人称他们为“巴巴卢”(barbaroi),后来古罗马人叫他们“巴巴里”(barbarl)演变而来,原意都是“异地人”③。柏柏尔人则自称为“伊马齐恒”,意即“自由幸福的人”。

关于柏柏尔人的起源问题,目前学者们意见不一。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们是在突尼斯西南卡普萨地区发现的,是公元前 7000 年前卡普萨人的后裔,柏柏尔人继承了卡普萨人的文化④。另一种认为他们是多种人种混合的结果,即公元前 9000 年在北非西部存在的伊比亚—毛鲁西亚人、以后的卡普萨人和北非新石器时代的其他人种的混血种⑤。

柏柏尔人很早就同古埃及发生接触。远在尼罗河流域统一国家出现以前,柏柏尔人就已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了。埃及的文献里把他们称作利比亚人或努米底亚人。在公元前 2500 年的埃及浮雕上,清楚地显示出居住在利比亚沙漠绿洲里的利比亚人的体形和衣着。他们身材高大,轮廓鲜明, 厚唇,大胡子,颈后蓄发浓密,卷发披在肩上,前额披着一小绺卷发,双肩佩戴着宽阔别致的锦带,交叉在胸前,颈上挂着作为装饰品的项圈,腰间有腰带和遮羞布①。

原始柏柏尔人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为活动单位,分为许多支。他们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普遍从事狩猎和游牧,少数进行农耕。阿拉伯著名史学家伊

① 包括现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

① Walter Fitzgerald, Africa: ASocial, Economicand Political Geography of its Major Regions(非洲:社会、经济、政治地理),London1955,Chap.

②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美国百科全书),V.3,NewYork1988,p.

③ 上述资料均见 JamilM.Abun-Nasr,AHistoryoftheMaghrib(《马格里布史》),Cambridge1975,p.7;让·德普瓦、勒内·雷纳尔:《西北非洲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7 页。

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1988,p.552.

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30 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33—334 页。

本·哈尔敦将柏柏尔人分为三大支:一、马斯穆达人。他们住在摩洛哥的里夫和阿特拉斯山区,多数是定居的农民。二、桑哈贾人。居住十分分散,住在卡比里山区的多数是农民,住在摩洛哥东南部的为半游牧民,住在撒哈拉地区的是游牧民。三、扎纳塔人。他们分布在北非从东到西的草原地区,从事牧业或半牧半农业②。事实上,柏柏尔人的划分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如在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和摩洛哥沿海地区居住着毛里人;居住在撒哈拉沙漠边缘有法鲁西人、尼格里特人和加拉曼特人;阿尔及利亚境内和突尼斯南部有努米底亚人,其中又可分为马西尔人和马塞西尔人等。

狩猎和游牧是原始柏柏尔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绵羊、山羊和牛是他们的财富来源。牧民放牧时,饲养的狗便成为他们的主要帮手。他们同狩猎者一样,随身携带着弓箭。食品主要是肉类和奶。在撒哈拉地区著名的科隆贝沙尔西面的朱尔夫图勒拜地方发现了一幅原始时代柏柏尔人挤奶情景的石刻。多数人在草原上游牧,一些人随着气候的变化,赶着畜群从一个地方迁住到另一个地方,只有少数人住在固定的住所里。

柏柏尔人早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从事农业活动,种植小麦、大麦、蚕豆、鹰嘴豆等作物。生产工具大多是石制的,也开始运用简单的木犁头耕地,不再用粗糙的锄头翻地。当时人也注意发展水利灌溉。在特贝萨以西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原始柏柏尔人筑有四方形围田的早期水利设施的遗迹。从埃及的壁画和大阿特拉斯山区的雕刻中清楚地看出,柏柏尔人习惯用公牛拉犁耕地;收获时,用笨重的牛踩出谷粒。

原始柏柏尔人在从事牧业和农业时,也发展原始的林业。他们已经掌握树木嫁接的技术。种植椰枣树、无花果树、橄榄树等。至今北非地区盛产的橄榄,最早的种植史可以追溯到这个时候。椰枣、无花果、橄榄等水果是当时柏柏尔人最喜欢吃的食物。

在原始柏柏尔人居住的农业地区,考古发掘证明,那里人们的生活简朴。一般衣着有花纹的布片,不戴装饰品,同从事游牧的柏柏尔人截然不同。后者身披皮制衣着,携带有手镯、金属垂饰和陶珠等饰物。有的身佩武器,既为装饰品,又为谋生的生产手段。尼格里特人和法鲁西人随身携带弓和箭, 努米底亚人和毛里人携带的武器是形状细长的标枪和猎刀。古代希腊人把在沙漠地区见到的一支柏柏尔人叫作朗贡普里人,意思是“持标枪的人”①。

在农耕地区的考古发掘还发现每个坟墓里几乎都放置着几具尸体。在尸体上涂抹着赭石色颜料。陶器是普遍的随葬品。陶器的类型都极为相似,有盛液体和汤用的盆、碗和高脚杯,还有各种盛放食物的浅底大盘和水果碟等。在这些器皿上,大都穿有小孔,表明古代柏柏尔人都有把器物挂在墙上的习惯。上述情况说明,当时的柏柏尔人已经出现了定居的群体。

原始柏柏尔人悼念死者的祭礼往往是在墓前有意留出的大片空地上进行的。有的树立方尖碑状的纪念石或石柱以象征死者生者的威严。考古发现, 在某些坟墓周围建起了整片墓地。这标志着一些特别受尊敬的人们生前有许多人围绕着他们,死后在他们的坟地周围也聚着大批坟墓。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不朽著作《历史》中记述了一些柏柏尔人的发誓和占卜的方式,“他们是把他们的手放在他们中间号称最公正和最优秀的人物的

②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从远古至一九一八年》,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32 页。

① Plinythe lder, atural istory(《博物志》),Cambridge, ol.5,194.

坟墓上面,他们是凭着这些人的名字发誓的”①。至今,学者们对于原始柏柏尔人的社会组织情况因缺乏史料而难以判断。这里的一些对死者崇拜的零碎资料,使人们隐约地看到原始柏柏尔人所处的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制度的情景。

原始柏柏尔人所生活着的北非,早在公元前 2000 年以前,已经同外界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北方同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马耳他岛,远至意大利南部建立了联系。考古出土物提供了不少的证明。南欧铜石并用时代的彩陶器已经传抵今日摩洛哥的北部地区。在北非西部出土了大约公元前 2000 年从伊比利亚半岛运进的紫铜和青铜制造的箭头。北非中部卡比利亚陶器的制作是仿造从西西里岛传入的绘有褐色或黑色几何图案的陶器。在南欧一些地方也陆续出土了公元前 2000 年左右从非洲内陆经过北非传入的象牙和驼鸟蛋等物品。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北非地区早在迦太基出现以前很久,就成为地中海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②。

应该强调指出,原始柏柏尔人同非洲大陆其他部分的联系和往来是很密切的。这主要指同东边的埃及和南部的非洲内陆地区。早在埃及统一国家出现前,生活在今利比亚东部境内原始柏柏尔人的某些部落已迁往埃及西北部,从事游牧或定居农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同埃及人逐渐融合。法老埃及时期,来自埃及西部境外的柏柏尔人不断东来。埃及古代文献、寺院铭文等都有丰富的记载,浮雕和岩壁画也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埃及古王国时期,把新来的柏柏尔人称之为特赫努人。有些记载也把他

们叫作特梅胡人,学者们经过考证普遍认为,特梅胡人和特赫努人虽都来自埃及西部境外,但不属于同一族群。特梅胡人尚武。希罗多德的《历史》中, 把他们叫作阿杜尔玛奇达伊人,这种人头发很长,很容易辨认出来,妇女在两腿上戴着青铜圈,受人尊敬。他们有着较密切的组织①。特梅胡人不断东侵埃及。埃及古代文献有法老军队同他们作战的记载。埃及第十九王朝时,拉美西斯二世在挫败特梅胡人入侵后,在西部的阿拉曼沿地中海海岸建立了一道防线,以阻止他们继续来犯。同时,他又将骁勇善战的特梅胡人编入埃及军队,作为雇佣军。

公元前 13 世纪时,特梅胡人的一支利博人和梅什维什人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有优异的军事素质,常常袭击埃及的西部边境。古希腊人曾同利博人发生接触。前者根据族名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利比亚,利比亚这个地理名称就此沿袭了下来。在埃及拉美西斯三世在位期间,埃及军队于公元前1194 年至公元前 1188 年间连续发动了征服利博人和梅什维什人的战争。埃

军得胜后,将许多战俘强行编入法老的军队。公元前 11 世纪,利比亚军官在

埃及军队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元前 10 世纪中叶,他们推翻了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使埃及国家处于分崩离析、权力分散的状态。利比亚将领塞桑克取得政权,建立了第二十二王朝,史称“利比亚王朝”。接着又相继建立第二十三王朝和第二十四王朝,统治了埃及 200 年时间。

当时,撒哈拉地区因干旱引起的沙漠化并未完全隔断北部非洲同非洲内陆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撒哈拉地带的不少地方沙层浅薄,地下水层

① 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第 499 页。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30 页。

① 希罗多德:《历史》,第 498 页。

离地面很近,溢出地表的水量很大,形成湖泊和沼泽地。各处依然水草茂盛, 林木葱茏。长期生活在沙漠绿洲和沙漠南缘的居民大多是黑色皮肤的人种, 是古代尼格罗人的一部分。他们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还有的发展着灌溉农业。柏柏尔人经常深入南方,同他们交往。经过长期的接触,有的融合成新的混合居民,如加拉曼特人就是著名的一支①。有些柏柏尔人还径直南下,直抵尼日尔河的河曲地带。一些人在那里定居下来。

随着人们往来的频繁,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物品交换增多。穿越撒哈拉地区的商道开始出现。初期的交通依靠步行,或用牛、驴子等作为负重工具。公元前 16 世纪前,马匹引进非洲,用于撒哈拉地区,推动着交通的发展。在今阿尔及利亚南部的塔西里地区和撒哈拉其他地方遍布着马拉战车图案的岩壁画。假如将分散在各地的这种岩壁画连结起来,可以发现存在着东、西两条穿过沙漠的通道。东边的一条主要经过塔西里、阿哈加尔、阿德腊尔到达尼日尔河畔的加奥。西边的一条从今摩洛哥南部的泽木尔和今毛里塔尼亚的阿德腊尔、提切特、瓦拉塔一直到达尼日尔河西北岸②。往北运走的物品主要有象牙、驼毛和小米等,南下的物品主要有食盐、装饰物等。虽然这时期的交往十分有限,但为以后迦太基人深入非洲内陆奠定了基础。上述这些事实也说明,尽管有横贯大陆的撒哈拉大沙漠,但没有能够阻断非洲北、南两个地区的交流和往来。自古以来,非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二、迦太基

迦太基是居住在西亚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湾霸占了早期柏柏尔人的土地后建立的国家。早先,迦太基作为殖民地的建立是腓尼基人在西地中海从事商业活动的结果。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著名的从事海外商业贸易的民族。公元前 12 世纪前,西班牙是地中海区域主要的产银地之一,吸引

腓尼基商人前往寻找金、银、铜、锡的产地。公元前 1110 年,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加的斯殖民地。腓尼基商人用少量的货物换取当地的银子,运往希腊、小亚细亚等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从西亚地中海沿岸到达西班牙路途遥远,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通常的航行都是紧靠着海岸行驶,夜间靠岸停泊。那时腓尼基商人也沿着北非海岸西行,每隔 30 公里左右设置一个停留站。有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停留站后来发展为永久性的殖民地。这是因为当时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和西地中海的居民经济发展和政治组织都落后于腓尼基人,防御力量也自然不足以保护自己,腓尼基人比较容易地利用这些来发展自己的地盘①。

迦太基相传建于公元前 814 年,是在北非晚于乌提卡(公元前 1101 建立) 的一个重要殖民地。迦太基这个名字来自腓尼基文 Kart Hadasht,意即“新城”,以别于腓尼基本土的“旧城”。从其取名可以了解腓尼基人是把它作为在西地中海区域的主要殖民地对待的。公元前 7 世纪左右,北非出现了一系列腓尼基人的殖民地,如大雷普提斯(又叫勒布达)、哈德鲁梅特(苏塞)、提帕萨、锡加、利克斯(切米什),最远是大西洋沿岸的鲁萨迪尔(阿加迪

① C.M.Daniels,The Garamantes of Southern Libya(《南部利比亚的加拉曼特人》),Wisconsin1970,p.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1978。p.280、p.282。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44 页。

尔)。

后来由于腓尼基人在西亚地中海沿岸的势力急剧衰落,迦太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显示其特殊的地位。自公元前 6 世纪起,迦太基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它既是腓尼基人的军事基地,又是大贸易中心,后来逐渐变为西地中海各腓尼基殖民地的都城,负责保卫这些殖民地的利益,同时又保卫它们的安全。自此以后,在古代世界这一地区就再也不提腓尼基人,而以迦太基人著称。

迦太基以其政治、经济优势,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活动。在公元前 6 世纪时,它的领地除了包括今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利比亚西部沿海地区外,还有西班牙的东南海岸、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尼亚和科西加,以及西西里岛西部地区,成为西地中海最强盛的国家,不少史书把它称之为迦太基帝国①。

公元前 7 世纪,希腊人也在地中海积极扩张势力范围。他们占领了埃及以西北非东部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今利比亚的昔兰尼加。从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迦太基人与希腊人为争夺地中海上

的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后,双方在地中海上以东经 15 度为界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东边为希腊人活动的地盘,西部为迦太基的势力范围。自此, 北非东部基本上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西部则受腓尼基文化的影响为主。

海上转口贸易是迦太基的主要经济活动。他们贩运布匹、染料、陶器、玻璃器皿、象牙、宝石、珠子、黄金、银子、锡,甚至奴隶等等。这些商品在迦太基集散,销往各地。迦太基为了扩大海上贸易,组织了庞大的商船队。除了在西部地中海进行贸易活动外,船队又进入大西洋,据说北上抵达不列颠海岸,南下沿摩洛哥海岸到达今西非的塞拉利昂,甚至到达今喀麦隆沿海地区。

迦太基在其控制的疆域内实行贸易垄断制度。在西部地中海的贸易中, 严格禁止外国商船进入迦太基以西的地区进行贸易,否则予以击沉。外国商人只好将运来的货物转移到迦太基人的商船上,再运到目的地。迦太基商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在大西洋贸易中,迦太基船队经常到达西班牙北部海岸, 除了在那里获得银子外,还取得从不列颠运来的锡。著名的加的斯成为重要的货物转运站。在摩洛哥以南沿海的贸易也很频繁。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 5 世纪中叶,迦太基商人在那里同土著黑人进行“哑贸易”的情景:“迦太基人到达了这个地方并卸下了他们带来的货物,而在他们沿着海岸把这些货物陈列停妥之后,使登上了船只,点起了有烟的火。当地的人民看到了烟便到海边来,他们放下了换取货物的黄金,然后从停货的地方退开。于是迦太基人便下船,检查黄金。如果他们觉得黄金的数量对他们的货物来说价格公平的话,他们便收下黄金,走他们的道路。如果觉得不公平的话,他们便再到船上去等着,而那里的人们便回来把更多的黄金加上去直到船上的人满意时为止。据说在这件事上双方是互不欺骗的。迦太基人直到黄金和他们的货物价值相等时才去取黄金,而那里的人也只有在船上有人取走了黄金的时候才去动货物”①。据记载,迦太基人韩诺沿摩洛哥海岸航行南下直抵几内亚湾,

①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47 页;The CambridgeHis-toryofAfrica,Vol.2, pp.116—140.

① 希罗多德:《历史》第 507 页。

并在沿线建立了一系列商站②。

有关迦太基人从陆上穿越撒哈拉沙漠到达西非内陆的历史记载也是很多的。这些通道都是在过去原始柏柏尔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迦太基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贸易实行垄断制度,严禁希腊人进入该地区。他们自己却以大雷普提斯、塔布拉卡两个殖民地为基地,向南利用地理障碍很少的有利条件,深入撒哈拉以南地区。这两个基地地处中部撒哈拉通道(加达姆斯至尼日尔河)的顶点,从锡尔特湾到加拉曼特人居住的泽尔马只需要30 天的路程①。希罗多德曾提到加拉曼特人和纳萨莫内人,他说年轻的纳萨莫内人随着迦太基人利用战车穿越撒哈拉,进入西非。据说在那里遇到了肤色漆黑的侏儒。到达了一个城镇,“有条大河流过这个城镇,流向是从西到日出的方向,河里面可以看到鳄鱼”②。学者们认为这条大河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尼日尔河③。

通过撒哈拉的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双方的交易除了象牙、兽皮、驼毛、食盐、宝石等传统货物外,从南方贩运黑人,在北非卖为奴隶的现象也很普遍。黑人奴隶的到达可以满足迦太基大庄园主对劳动力的需要。希罗多德记载加拉曼特人曾驾驶四匹马拉的战车,追逐“埃塞俄比亚人”(指黑人) 的资料。显然,这是同掠夺奴隶有关的。

迦太基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享有盛誉。迦太基的权贵们向内地蚕食柏柏尔人耕种的土地。在平原地区建立起大庄园,种植大片橄榄林、葡萄园、无花果树园等等。谷物的种植面积最大,使用铁三角铧制成的简陋犁和各种打禾用的钉齿板作为生产工具④。庄园的劳动力主要依靠被征服的柏柏尔人奴隶和从撒哈拉以南贩卖来的黑人奴隶。庄园主管理严格,农田耕作十分精细,谷物产量颇大。迦太基境内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迦太基人玛哥总结了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写作了 20 卷农书。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农业生产的方法,还详细地叙述了经营和管理田庄的方法。这些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畜牧业同样得到重视,牛、山羊、绵羊和骡等大量繁殖。养马业的发展尤为突出。每年有大量牲口输往境外。沿海的捕鱼业也相当发达,能在海上长时间作业, 船上设有储存各种鱼类的仓库。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迦太基的造船业、木器制造业、铁器制造业、铜器和稀有金属的加工业,还有武器制造业都很发达。染织业、服装制造业、制革业和日用品制造等也很发展。这些工业部门在古代世界也素负盛名。

迦太基是个奴隶制贵族共和国。最初的统治者来自腓尼基推罗城邦的贵族和移民。据希腊作家们的记载,迦太基的奠基者是当时推罗国王的姐妹伊丽萨(又叫娣多)。她和她的追随者们到达北非,向当地的柏柏尔人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立了后来的迦太基城①。迦太基面临地中海,有两个巨大的停泊商船的港口,也有内港和仓库,可停靠数百艘战舰。迦太基的城墙又高又厚,

②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p.297—298.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50 页。

② 希罗多德:《历史》第 290 页。

③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284.

④ 夏尔—安德烈·朱利安:《北非史》,第一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第 147 页。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118.

长度约有 35 公里。公元前 5 世纪时,全城(包括奴隶)约有 40 万人,其规模相当于当时希腊名城雅典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迦太基的统治阶级成份发生了变化,大商人、船主和经营农业的奴隶主成为它的主要部分。掌握有政治和军事、宗教和司法权力的国王不是世袭的,而由统治阶级选举产生。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国王的地位大大衰落,这同“苏发特”地位的上升有关。苏发特是当时迦太基的官衔, 是指统治一方的行政长官。他们经市民选举产生。国家每年选出两名苏发特执政,兼有法官和行政长官的职权,掌有国家实际权力③。有的学者把他们比之于希腊诸城邦以及后来的罗马执政官。在迦太基,富商如同贵族也有很大权力,可以参加国务会议,同国王和苏发特一起议政。军队的指挥权同其他政府职务分开,平时不设常备军。迦太基市民可免服兵役,没有常任的司令官,只是在打仗时才任命军事将领,招募士兵。

迦太基统治阶级为扩大其统治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积极雇佣柏柏尔人当兵,另一方面又实行鼓励腓尼基来的移民同柏柏尔人通婚的制度。迦太基统治者还对柏柏尔人实行横征暴敛的政策,其中向柏柏尔人征收高额的贡赋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迦太基统治阶级内部因经济、政治主张不同而分为两大派:一是重视经营奴隶制大庄园的重农派;二是重视国内外贸易的重商派。前者要求向北非内地扩张领土,后者主张在海上实施扩张。两派间斗争激烈,严重影响了统治集团的决策,削弱了奴隶制国家的基础。

虽然迦太基对被征服的柏柏尔人采取高压政策以稳定其统治,但是柏柏尔人誓死不屈,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不断掀起奴隶和牧民的起义。其中以公元前 4 世纪中叶和公元前 3 世纪 40 年代的两次起义的规模最大。在早期的发展中,柏柏尔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是努米底亚人建立的努米底亚国, 一是毛里人创建的毛里塔尼亚国。现代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三国的最早建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这个时候。

罗马和迦太基这两个强国为了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在公元前 264—146 年间进行了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史称“布匿战争”。这些战争最终导致了迦太基的覆灭。

迦太基和罗马很早就有来往。迦太基称霸于西部地中海时,罗马还不过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普通的城邦而已。迦太基为了牵制强大的希腊人,曾鼓励和支持意大利半岛上包括罗马在内的一些城邦的发展,同它们结成反希腊人的联盟。公元前 6 世纪初,迦太基同罗马签订了一个十分有利于罗马开展

对外贸易活动的条约。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罗马的势力日益坐大,迦太基同罗马签订了一个新条约,也有利于罗马的发展。后来的几十年中,罗马发展为意大利半岛上的统治力量。这时,迦太基对罗马依然采取鼓励和纵容的态度。罗马奴隶主统治集团乘机不断向外扩张势力范围。当共同的敌人对它们已经不再构成威胁时,往日的同盟者却发展成为仇敌。迦太基和罗马两大奴隶制强国为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双方为争夺西西里岛的统治权而爆发的。公元前 3 世

纪 60 年代中叶,西西里岛主要控制在迦太基手中。罗马统治集团对此十分不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51 页。

③ JamilM.Abun—Nasr,Op.Cit.,p.22.

满,元老院议决出兵西西里岛。公元前 264 年,罗马军队进入西西里岛,战

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延续了 23 年之久。骁勇的罗马军队在陆上战争中有着

明显的优势,攻占了一个个城市和广大腹地,将 2 万名敌方的战俘贩卖为奴隶。可是,在海上的战斗中,迦太基的战舰却占据压倒的优势。意大利沿海地区成为迦太基战舰不断轰击的目标。罗马为摆脱困境,迅速建造了数百艘战舰。在舰首安装搭有尖钩的接舷吊桥,以便在交战时钩住对方的船只,这样可以弥补了罗马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还使他们具有的短兵相接的陆战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迦太基海军在公元前 260 年著名的米莱海战中遭到了惨败,损失 1 万名划船手①。后来,又在埃克诺默斯角海战中再次遭受毁灭性打击。罗马军队攻入迦太基本土,开始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以后由于兵力的减少,加之迦太基人的奋力反击,罗马军队的进攻受挫,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争夺西西里岛的战争更加激烈,迦太基已经无法从海上对西西里岛守军提供支援。罗马军队攻占了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全部地盘。公元前 241 年,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双方订立和约,规定: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所有岛屿归罗马占领;迦太基向罗马提供巨额赔款,要在十年之内交清。

战争给迦太基的经济带来严重困难,国库空虚,甚至连雇佣军的军饷都无法支付。雇佣军主要来自当地柏柏尔人。他们纷纷自发起事,斗争具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雇佣军将领马索聚众发动大规模起义,义军 2 万人,组织较严密,有良好的纪律,有计划地组织经济生活,发行自己的货币。奴隶和土著居民也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他的队伍很快发展到 7 万人①。起义军一度攻占乌提卡、希波阿克拉和突尼斯等城市。迦太基统治集团屡屡增兵进行弹压。从西西里岛撤回的哈米尔卡将军用最凶残的手段将起义镇压了下去。这次起义延续了 3 年时间,更加削弱了迦太基的力量。

罗马利用迦太基内部不稳之机,占领了撒丁岛。迦太基在镇压了雇佣军起义后,也积极准备同罗马再度交战。当时派遣哈米尔卡去西班牙,利用已经占领了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经略内地,在那里大规模地开发矿藏,增加经济收入,弥补失去西西里岛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在西班牙召募当地居民当兵, 组织一支庞大的军队以抵抗罗马。哈米尔卡在西班牙颇有建树,很快建设了一支 5 万人的队伍。他和他的女婿哈士杜路巴控制了大半个伊比利亚半岛, 声势大振。有些史书称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一个新的帝国。

哈米尔卡死后,由哈士杜路巴继任他在西班牙的统治权。公元前 221 年哈士杜路巴被杀,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执掌大权。罗马害怕迦太基的复兴, 遂通牒迦太基必须放弃对西班牙的占领。迦太基拒绝了罗马的要求。汉尼拔认识到同罗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积极投入了战争准备。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把战争引向意大利本土,制敌于死地。

公元前 218 年,汉尼拔率领约 5 万名步兵和 9000 名骑兵,还有战象数十头进军意大利。他们翻越比利牛斯山,强渡罗纳河,穿越阿尔卑斯山,直抵意大利的波河平原。这支军队除了迦太基人、西班牙人外,一路上大量的高卢人也参加了进来。罗马军队仓促应战。汉尼拔先后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 217 年)和坎内战役(公元前 216 年)重挫罗马军队。尤其坎内战役对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55 页。

① 夏尔—安德烈·朱利安:前引书,第 125 页。

罗马的打击最为沉重。这次战役,双方投入了 12 万名步兵和约 2 万名骑兵, 结果,罗马军队大部分战死,被俘上万人。罗马城一片混乱,完全暴露在迦太基军队的攻击目标之中。汉尼拔却没有马上进攻罗马城,而着力于向中部和南部意大利发展势力,利用罗马内部各城市和部落间的矛盾,组织反罗马同盟。此举有一定成效。像加普亚等一些大城市脱离了罗马,同迦太基结盟, 罗马被进一步孤立。但是,汉尼拔军队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军队在没有后方根据地的情况下是很难持久作战,另一方面雇佣军纪律松散、腐败、掠夺成性。

罗马起先竭力避免同汉尼拔军队决战。它努力积蓄力量,伺机反击,同时加强内部的团结,以求稳定,逐步瓦解迦太基的反罗马同盟。汉尼拔的军队却陷于意大利南部,等待来自本土的支援,而无所作为。公元前 207 年, 从西班牙派来的援军又在意大利北部被罗马军队围歼。

公元前 210 年,罗马已经派遣年轻将领西庇阿率军进攻西班牙,以断绝

汉尼拔军队的陆上退路。公元前 205 年,罗马军队攻占西班牙后,西庇阿率

领 3 万军队远征北非。翌年,罗马军队在乌提卡登陆成功。这时候,努米底亚国站在罗马一边,从后方攻击迦太基。迦太基统治集团急召汉尼拔回国。公元前 202 年,汉尼拔在扎玛战役中遭到惨败。迦太基只好向罗马再次求和。

公元前 201 年双方签订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只保

留 10 艘船舰,余数一律交给罗马;50 年内向罗马缴纳赔款 1 万塔兰特;只有征得罗马的同意才能与别国交战。为保证执行这个约定,迦太基向罗马提供 100 名人质。这就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从此,迦太基失去了强国的地位, 本身也成了罗马的附庸国。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在经济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战后 50 年,迦太基的政治军事力量有了一定的恢复。罗马统治者担心迦太基会再次强盛起来,决意将它彻底消灭。罗马以迦太基同努米底亚国冲突酿成战争为借口,声称迦太基违反公元前 201 年签订的和约,未经罗马同意擅自对外开战,于是向迦太基统治集团发出通牒:要么放弃迦太基城迁往内地去,要么接受战争承担战争的后果。当遭到迦太基拒绝后,罗马挑起了新的战争,即著名的第三次布匿战争。

这时,乌提卡等一些重要城市都担心遭到罗马军队的蹂躏而纷纷倒向罗马一边。战争爆发于公元前 149 年,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迅速向纵深推进, 攻城掠地。迦太基城被罗马军队团团包围。迦太基人奋起保卫国家,坚守城市达两年之久,终因粮尽弹绝,于公元前 146 年被攻破。战争使迦太基遭到

重大损失,城破后幸存者不过 5 万人,也都被卖为奴隶。按罗马元老院的命令,将迦太基彻底毁灭,夷为平地。罗马军队纵火毁城,大火烧了六天六夜, 昔日繁荣的迦太基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迦太基虽然被毁灭了,但迦太基存在 800 年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迦太基不仅把古代西亚地中海沿岸的古老文明向地中海西部传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当时处在各种各样的部落民居住的欧洲西北部地区也引入了爱琴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影响范围之内。在非洲历史上,迦太基把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区第一次带进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中去,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迦太基留给非洲的遗产也是十分珍贵的,表现在经济上是多方面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59—360 页。

的,诸如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制度、谷物生产的发展、对外贸易路线和通过撒哈拉的商道的开辟,以及贸易所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等等,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三、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

居住在今日阿尔及利亚境内和突尼斯南部一些地区的努米底亚人是古代柏柏尔人的重要一支。如前所述,他们又可分为马西尔人和马塞西尔人两个支系。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是努米底亚人的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那时, 长期存在的原始公社社会开始瓦解,阶级正在形成,出现了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小王国。一个是位于阿尔及利亚西部,同毛里人为邻的马塞西尔人王国。一个是在阿尔及利亚东部和突尼斯南部地方, 紧靠迦太基统治中心的马西尔人王国。

在迦太基强盛时期,这两个柏柏尔人王国被迫臣属于迦太基,时时纳贡。迦太基在他们的境内掠夺大量的肥沃土地,建立大庄园,发展农业,并迫使当地人沦为奴隶,充当劳动力。在政治上,迦太基对他们实行远交近攻和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马塞西尔人王国和马西尔人王国之间的矛盾,支持前者对后者进行边界骚扰和领土蚕食。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迦太基为稳定自己的后方,支持马塞西尔人王国的国王西法克斯吞并了马西尔人王国。马西尔人为了恢复自己的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到马西尼萨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马西尼萨生于公元前 240 年前后,是马西尔人王室的后裔。他随家长期居住在迦太基城,从小有继承父辈复国图强的志向。马西尼萨长大后有着卓越的才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他先是率领一支军队,参加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战斗。以后,当迦太基军队遭到罗马军队的进攻节节败退时,马西尼萨又站到了罗马一边,袭击迦太基。公元前 3 世纪初,他在罗马的支援下彻底打垮了马塞西尔人的武装,灭亡了马塞西尔人王国,统一了努米底亚全境, 建立了努米底亚王国。

在马西尼萨国王的统治下,努米底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强国。在这时期,农业和城市的发展是最明显的特点①。他继承迦太基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鼓励柏柏尔人游牧民实行定居,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同时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建筑水渠、蓄水池等灌溉工程。注意发展商品生产,种植的大麦、小麦和果树等收获物除供应本地外,还输往国外。此外,羊毛、兽皮、马匹,还有过境的象牙和宝石等均运往国外市场出售。据计算,努米底亚所生产的 10 多种产品远销西班牙、不列颠,甚至北欧一些地方。随着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发展,铸币也出现了。努米底亚的自造铸币有青铜币和黄铜币两种。现代考古学家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境内都发现过努米底亚的铸币。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繁荣引起了城市的发展。沿地中海海岸出现了一批中小城市,内地在交通要道上也有大小不等的城市。今日著名的布日伊、舍尔舍勒等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当时,最重要的是塞尔塔和锡加两大城市。它们原先都是马塞西尔人王国的王城。塞尔塔具有特殊的战略优点,紧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144.

靠水流湍急的安普萨加河,城市建立在高达 100 米的多山高原上,扼守通往沿海内地的道路②。马西尼萨也建都于塞尔塔,在城里营造宫殿,其布局仿照迦太基城,吸收了西亚地中海沿岸文化的特点。通过这些城市,努米底亚王国加强了同欧洲、西亚和非洲内陆的经济、文化联系。马西尼萨重视学习外界的进步文化,希腊的教育和科学知识得以推广和传播,以推动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又在接受希腊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本国的文字。

马西尼萨在国内实行中央集权制统治,强化国家的统一。王室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对外贸易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国王操纵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马西尼萨筹措了巨额资金,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据记载,该国经常保持着正规军 5 万人左右。

马西尼萨对外宣布非洲必须属于非洲人①,他决心要从迦太基那里夺回原先属于努米底亚的土地。公元前 150 年,马西尼萨在罗马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动了对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的实力已经大大衰落了,在战争中不断溃退。罗马藉口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准备一举毁灭迦太基。公元前 149 年,马

西尼萨去世,终年 90 岁。

在马西尼萨之子密西普萨执政时期(公元前 148—公元前 118 年),继承父业,在迦太基灭亡后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努米底亚首都塞尔塔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又一个大城市。来自意大利、希腊和西亚的商人云集这里,贸易兴盛。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各类学校也开设起来。当时塞尔塔人口达到20 万。

罗马征服迦太基后自然不愿看到在北非地区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阻碍它称霸于地中海。罗马利用马西尼萨诸子之间的不和与分裂②,不断干涉努米底亚的内政。密西普萨委曲求全,一再忍让,每年向罗马缴纳巨额贡赋, 廉价提供粮食和其他物资,帮助召募柏柏尔人雇佣军。

密西普萨死后,努米底亚由他的两个兄弟和马西尼萨的一个孙子朱古达共同统治。罗马利用这种形势,力图分割努米底亚国家。朱古达(公元前 160

年—公元前 104 年)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精明能干的人。他不顾罗马的干预,决心成为国家唯一的统治者。在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中,朱古达在公元前 112 年攻占塞尔塔,杀死了一批反对他的罗马和意大利商人。罗马于公元

前 110 年向朱古达宣战。朱古达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他在他的岳父、毛

里塔尼亚国王波库斯的支援下,屡败精锐的罗马军队。战争持续了 6 年之久, 努米底亚军队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罗马在柏柏尔人之间实行挑拨离间的计谋得以实现,朱古达本人由于波库斯的出卖而被俘,后被押往罗马处死。自此时起,努米底亚王国日益衰微,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夺王位的内战。公元前49 年,罗马兼并了努米底亚,建立了直接统治。

在努米底亚王国存在的同时,地处今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和摩洛哥沿海地区的毛里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毛里塔尼亚王国。学者们认为,由于他们生活在北非的边缘地方,加之阿特拉斯山脉的阻隔,难以更多受到迦太基和罗马先进文化的影响,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因而其经济和文化的发

② 夏尔—安德烈·朱利安:前引书,第 171—172 页、178 页。

① 参见夏尔—安德烈·朱利安:前引书,第 179 页。

② 努米底亚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国王有更多的妻妾。据记载,马西尼萨死后留下许多儿子,一说 10 人, 一说 20 人,又说 40 人之多。

展速度很缓慢。但在著名的穆鲁耶河谷和大西洋沿岸地带,那里自然条件很优越、土壤肥沃,从很早时候起,农业和定居生活已经得到发展,而且始终保持自己的特性①。

毛里塔尼亚国家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记载。更多的学者强调它的出现晚于努米底亚国家。看来穆鲁耶河谷地带人口稠密,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盛产小麦、大麦和薯类等粮食作物,社会阶级分化明显,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记录毛里人政治经济生活的资料。以后,这方面的资料越来越多。

迦太基强盛时期,毛里塔尼亚臣属于迦太基。来自毛里塔尼亚的雇佣军也参加了汉尼拔在西班牙的战争。毛里塔尼亚同努米底亚的关系一度十分密切,曾和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站在一起,发动了反对迦太基的战争。双方实行联姻政策,毛里塔尼亚国王波库斯的女儿嫁给朱古达为妻。但后因波库斯的叛卖,朱古达却遭到了失败。波库斯由此得到了罗马的赏识,获得了原先属于努米底亚西部的一些领土,国势日益强盛。

波库斯死后,王国因统治集团内哄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由波库斯二世统治,西部由博古德二世治理。罗马暗地支持两派,致使相互征战不断,国力大衰。后来,波库斯二世和博古德二世相继死去后,罗马于公元前25 年将努米底亚王国末代国王的儿子尤巴立为毛里塔尼亚国王,强制统一全国。尤巴自幼在罗马长大,后又娶了罗马安东尼同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之女为妻,是罗马人的傀儡。他在位 40 年,大力发展城市建设,重建首都约尔

(后改名为凯撒里亚),大建宫殿、神庙和剧场等巨型建筑;推广希腊语、拉丁语和布匿语;提倡希腊文化①。尤巴死后,其子托勒密乌斯继位。他统治国家 17 年,不理朝政,满足于虚荣奢侈的生活。后来,罗马认为由自己来直

接管辖的条件已经成熟,便在公元 40 年将托勒密乌斯诱骗到罗马将其处死。托勒密乌斯的死亡,在毛里塔尼亚激起了当地农牧民和奴隶反对罗马统治的武装起义。罗马用了几年时间,派遣了大量军队将起义镇压了下去。公元 44 年,罗马把毛里塔尼亚分为两个省进行统治。至此,除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区已经完全置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四、阿克苏姆的兴衰

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一侧是非洲原始时代农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河叉纵横交错,适宜农业的发展。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埃塞俄比亚高地出现定居农业,种植蜀黍类植

物,还有小麦、大麦、黑麦和芝麻等。公元前 1500 年左右,农作物的种植从埃塞俄比亚高地向周围扩展。沿着红海之滨的狭长平原地带,耕种农业也得到了发展①。

厄立特里亚沿海地区历来是阿拉伯半岛的民族向东部非洲迁徙的必经通道。公元前 1000 年以前,原来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民族,为寻找新的居住地一批一批地越过红海到达厄立特里亚,不少人进入埃塞俄比亚境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58 页。

① 夏尔—安德烈·朱利安:前引书,第 233-234 页。

① 参阅陆庭恩、艾周昌:《非洲史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年,第 19 页。

内,散布到各地。新来的阿拉伯半岛移民如萨巴等族有着较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他们同新居住地的土著象库希特人等各族融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明的发展。

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一侧,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之间途经红海贸易的中途站。那时,由红海的商道北端通过埃及著名的“法老运河”,顺尼罗河而下,进入地中海通往欧洲;南下印度洋,到达南亚和太平洋沿岸。这是贯通东西方水路交通的唯一干线,推动了红海沿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红海沿岸很早就产生了一批商业城市和港口。在公元前 3 世纪,厄立特里亚沿海建立的阿杜利斯港②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后来阿克苏姆国家兴起后,它成为该国海上贸易的主要大港。

阿克苏姆王国是以其都城阿克苏姆成名的。阿克苏姆城位于今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地区。最早在公元一世纪一位操希腊语的埃及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里提到阿克苏姆这个名称,还说从红海边的阿杜利斯需走 8 天的路程才到达内地的阿克苏姆城③。

阿克苏姆王国约在公元前后建立。公元 3 世纪,国王阿菲拉斯依仗其红海过境贸易取得的巨额财富,又濒临红海、水陆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用武力跨越红海,征服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区,几乎把红海变成阿克苏姆王国的内湖,控制了通过红海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公元 4—6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的势力发展到全盛时期。公元 320 年即位

的埃扎纳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在他统治的 40 年间,积极发展经济,统一文字并实施改革,废除了过去只有纯粹子音字母的萨贝亚拼法,推行一套新的、能标出母音的拼音方案,从而确定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埃扎纳信奉基督教,下令在各地修建教堂和修道院。基督教在阿克苏姆王国得到广泛传播,从北方迅速传播到南方信仰其他宗教的部落里。

埃扎纳在位期间,对外不断扩展疆土,发动了多次战争。除了继续统治阿拉伯半岛南端,向埃塞俄比亚腹地扩张大片领土外,还率兵西向,远渡尼罗河,灭亡了今苏丹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库施国,劫掠到大批财富

①。他建立了一个幅员非常辽阔的国家,其疆域北起当时的埃及南境,南到索

马里香料产区,西至尼罗河中上游,东达红海东岸包括原先希米亚里特、莱丹尼特和萨巴等国领土在内的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实属壮举。强大的阿克苏姆国家控制了曼德海峡,扼守红海通道,在古代世界东西方贸易中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阿克苏姆可算为世界一等强国。同时期的波斯帝国的国王, 甚至罗马帝国的皇帝以及后来的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在同阿克苏姆王国的国王打交道时,都用完全平等的礼仪相待。骄横一世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 336 年也公开要求他的臣属必须以罗马公民的同样待遇对待阿克苏姆国的公民①。当时有的罗马作家曾把阿克苏姆王国与同时代的中国、罗马和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国。

随着王国领土的不断扩大,阿克苏姆的王权和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强化。

② 在今厄立特里亚的米齐瓦(前称马萨瓦)以南 50 公里处,目前尚有被石块、沙土覆盖着的大片遗址。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282 页。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260.

① 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埃塞俄比亚新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44 页。

从公元 3 世纪起,阿克苏姆的国王开始使用“万王之王”的称号。在“万王之王”统治下,王国分为由国王直接管辖的本部领地和许许多多的藩属地。这些藩属地分布在王国的边远地区,范围大小不等。大的藩王之下又有许多小藩王,最小的藩王勉强统治百名臣民。统治结构如同金字塔似的,塔的顶端是坐镇在阿克苏姆城的国王。

“万王之王”的阿克苏姆国王向各藩属地征收贡赋。贡赋的征收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藩属地统治者每年派专门人员向阿克苏姆送交定额贡赋。一种是当“万王之王”为加强中央控制,带领王室人员、延臣和扈从巡游各地时,沿途由各地及附近的藩属地统治者提供一切食用的东西。②。阿克苏姆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对外扩张。利用当地盛产大象的条件,建设了一支骁勇善战的象骑军,每有征战,敌人难以对付。还建立有一支以红海港口为基地的海军力量,依靠这支武力确立了阿克苏姆在红海的霸权。阿克苏姆王国也依靠这支海军力量向外开拓疆土。公元 525 年,加列布

国王跨海远征阿拉伯半岛南部时,曾派遣 200 艘战舰出征,掠夺到大片土地。阿克苏姆的历代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财富,到处营建规模宏大的

宫殿、城堡等建筑物。例如,在阿克苏姆城,现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 3 所巨

大的正方形宫殿地基遗址,其中恩达西蒙宫规模最大,四边长度 35 米。恩达

迈克尔宫每边长 27 米。塔卡马里亚姆宫四边均长 24 米。每所宫殿周围都附有宽广的庭院和配套建筑物。在阿克苏姆西部的栋古尔城,考古学家发现了巨大城堡的遗址。该遗址占地 3000 平方米,四周围墙形成不规则的四边形,

有的边长 57 米,有的边长 56.5 米。遗址中央残留至今的边墙还有 5 米高。

整个建筑群拥有 40 多间房子。建筑物一般都用石块砌成,辅之以木料和碎石,还用粘合剂加以固定,使之联成一体。

阿克苏姆的巨石碑是闻名于世的。当时统治者建立石碑意在显示自己的威严,自然也有敬神祭祖的作用。阿克苏姆的石碑有两种,一种是加工粗糙的巨大石块,散布在一片土地上。一种是石碑四面都很平滑,顶部呈圆形, 碑身有装饰性的雕刻。在阿克苏姆城,最大的石碑群的 7 座石碑,至今只有一座是耸立着的。不少石碑上刻有文字,记载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 33 米。碑身雕有 9 层建筑物,门、窗、梁及它们之间的接头都很明显。

阿克苏姆王国的强大,王权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是以其发达的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和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职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阿克苏姆的铸币上,饰有麦穗,表明当时对农业的重视。农作物主要是传统种植的小麦、大麦、黑麦、芝麻,还有葡萄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阿克苏姆人民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人们将山间的坡地开辟成梯田,接引山里的溪水灌溉。在狭小的平原上围堤筑坝,贮存雨季的大量雨水,并开凿灌溉渠引水灌溉。制铁工艺有了很大发展,铁器生产工具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此外,还普遍使用牛耕。这些在当时已经属于相当先进的生产技术了。阿克苏姆农产品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不但能满足国内的消费。而且还可以通过商船和商队运往其他国家,扩大贸易往来①。

阿克苏姆的畜牧业的发展也很突出,畜养大群的牛、绵羊和山羊,其他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298 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03 页。

家畜有驴和骡子等。阿克苏姆人也会捕猎并驯养大象,象群是专门供给宫廷和军队使用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畜牧业,在阿克苏姆王室里专门设立“掌牧官”管辖畜牧业。据说这一官职在埃塞俄比亚古王国里一直保持到公元 14 世纪,那时阿克苏姆王国早已不存在了,但那重视畜牧业的传统却保持了下来。阿克苏姆国王和各级统治者把占有畜群作为自己财富的象征。他们都拥有大批畜群。考古学家发现阿克苏姆时期的铭文记载,埃扎纳国王为了奖励贝贾四个部落的重新定居,赐给他们 2.5 万头牛。这个数字也反映了埃扎纳国王拥有畜群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历代阿克苏姆统治者向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掠夺大量的畜群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如埃扎纳对阿凡和努比亚两个地区先后发动两次战争所获的战利品中,总共有牛 3.25 万头、羊 5.1 万只以及好几百头驮畜①。

在手工业方面,阿克苏姆王国有着发达的制铁业和制陶业。铁器已经获得了普遍的使用,除了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外,还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和改善军队的装备。在阿克苏姆遗址里发掘出大量赤陶器皿,主要是实用的罐、碗、壶、锅、盆和杯子等,一般上面都有几何图案,刻的、画的、用模子压印的都有。阿克苏姆的造船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 6 世纪 20 年代,为了再次出兵征讨也门地区的阿拉伯人部落,国王命令在一个港口集中建造大小船只 170 艘,可见当时的造船能力是非凡的。至于当时的建筑和建筑技术,正如前面提到的阿克苏姆的宫殿遗址、庙宇、城堡以及巨石碑, 以其雄伟、庄严、精雕细刻令人赞叹不已。此外,像阿杜利斯、马塔拉和安扎等地建筑遗址都在东北非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阿克苏姆王国的对外贸易是非常活跃的。对外贸易的盛衰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亡。阿克苏姆王国本国生产出口的产品品种是有限的,农产品主要是小麦等谷类作物和葡萄,畜产品有牛、羊等,此外还输出象牙。但是,过境贸易却是最主要的贸易活动。阿克苏姆王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联系。黄金、宝石等主要来自非洲内地,从边远地区贩运来的奴隶也被大量贩卖出口。进口物资有来自波斯的衣料和服装,意大利和叙利亚的酒类和橄榄油,埃及的谷物、染料和布匹、丝绸,阿拉伯半岛的白银和牲畜皮张,印度的小麦、大米、芝麻油和甘蔗,希腊的食用油、酒类,等等。许多货物集中在阿克苏姆王国的红海沿岸地区,然后再转运出口。在古罗马和后来的拜占庭时期的著作里可以见到阿克苏姆王国红海沿岸出口货物的资料。如普林尼的书中提到从厄立特里亚的红海港口输出象牙、犀角、河马皮、猴子和奴隶。《红海回航记》曾列举从阿杜利斯输出的货物有海龟、黑曜石、象牙和犀角。其他著作还谈到阿克苏姆王国的港口还出口香料、黄金砂、象牙、绿宝石和活牲畜等。

过境贸易的繁荣,吸引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船和商人来到红海港口。每年进港的船只数量相当惊人。加巴扎港是一个不太有名的小港。仅在公元525 年夏天进入该港的船只竟有 60 艘之多,它们来自巴勒斯坦海岸、埃及, 远至印度等地。由此可见,红海沿岸的大大小小港口不下数十个,港口贸易繁忙,每年的货物总吞吐量是非常巨大的。阿克苏姆王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是第一流的贸易大国。

贸易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繁荣。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也随之出现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302 页。

了。阿克苏姆的金属货币最早出现于公元 3 世纪。它是热带非洲第一个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铸币分为金、银和青铜币三种。考古学家在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北部、埃及、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和汉志地区、苏丹的麦罗埃等地, 都陆续发掘出古代阿克苏姆的铸币,它们的造型、铸造技术以及铸币上的铭文都是很美观、精细和清晰的①。从重量、成色和形状来看,阿克苏姆的铸币和同时期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拜占庭的货币基本相同。

铸造货币,特别是铸造金币,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措施,也有很大的政治意义。从公元 3 世纪到公元 8 世纪的 500 年间,阿克苏姆王国铸造了大量的货币,实际上是向外宣布了阿克苏姆是独立、富裕的国家。历代国王都铸造了自己的金、银和青铜币,币上铸有国王的头像,常常饰以麦穗、日月或十字架,有的国王手持宝剑,象征威严。铸币上有希腊文和埃塞俄比亚古文字的铭文,诸如“蒙上帝恩惠”、“让人民获得和平”、“祝愿人民健康幸福” 等等。铸币上面还有国王的名字,标明头衔是“阿克苏姆万王之王”或“阿克苏姆国王”等。显然,铸币的流通还有着巩固国家的统一,扩大王国影响的作用。

随着过境贸易的发展,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云集阿克苏姆王国的城市和港口,贸易活动活跃。对粮食和手工业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进一步推动着阿克苏姆的农业、手工业和国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国家实行贸易垄断制度,对外贸易掌握在国王和王室手里,他们通过和外商打交道的承包人, 对过境的商品收取高额税收,获得大量财富。国王和贵族们以此得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他们利用这支武力,对内强化集权统治,对外不断发动战争, 扩张领土,拓展商路,取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因此,控制红海的过境贸易, 是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以及王权存在的物质基础。

阿克苏姆王国是个奴隶制国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依靠从对外战争中掠得的俘虏。至今保存下来的一些铭文里有国王在战争中得到俘虏人数,以及把他们统统降为奴隶的详细记载。如有篇关于埃扎纳国王惩罚阿凡部落的铭文,记录着这样的资料:由于阿凡部落的人袭击了阿克苏姆城的商人,杀死了人,国王派兵讨伐,屠杀了阿凡人 4 个部落的居民,俘虏了他们的统治者和部落民,后来全部以奴隶处置。也有些奴隶是直接从阿克苏姆市场上买来的。黑人奴隶贩子从非洲内地运出奴隶,其中一部分在阿克苏姆境内出卖。奴隶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大量用在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上,

也有的作为礼品馈赠,甚至像牲口一样被杀死后当作祭品。还有许多人被派去充当士兵,从事战争。有关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者在奴隶中择优提升官吏或军官的资料也是很多的。在军队里,比较重视以军功行赏,有些奴隶也就被提拔为军官。在奴隶中选拔行政官吏的现象也不鲜见。甚至在宫殿里,挑选奴隶充当重任者也不乏其例。著名作家蒙森曾在他的著作里记述了来自叙利亚的艾迪修斯和弗鲁门蒂乌斯两人的发迹史:他们两人先在王宫里充当奴隶,后被提升担当重任,一位当了斟酒官①,另一位提升为国王的秘书和财务官② 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和富饶自然会遭到王国周围游牧部落的垂涎和嫉妒。从公元 7 世纪起,阿克苏姆王国经常受到他们的侵袭,北方的游牧民族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2,p.260—263;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前引书,第 39 页。

① 在王宫里主要负责国王的饮食。

②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 2 卷,第 299 页。

贝贾人成为最大的威胁。当阿克苏姆最强盛时,贝贾人一度表示臣服。后来该民族分裂,发展成许多股势力。他们时时深入阿克苏姆境内进行骚扰。但由于他们的住区分散,流动性大,阿克苏姆军队难以对付入侵者。加之,阿克苏姆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导致兵戎相见,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国力。

阿克苏姆王国的加速衰亡,主要还是由于红海过境贸易的衰落造成的。如前所述,红海过境贸易的发展是阿克苏姆王国得以存在和取得发展的生命线。但在公元 7 世纪,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斯人积极在红海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竭力排挤阿克苏姆人。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势力日益强大, 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更加沉重地打击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商业势力。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期间,改变了原先途经红海的贸易路线,商路向东移动,东来的船只进入波斯湾,向北走陆上交通到达地中海。这最终导致红海过境贸易的衰落。阿克苏姆王国也随之迅速衰败。

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进入红海地区占据地盘。厄立特里亚沿海各地均被阿拉伯人占有,著名的贸易港口阿杜利斯等也被他们毁灭。此时,阿克苏姆王国已经不能通过海路同外界联系。北方贝贾人游牧民南下骚扰频繁。居住在阿克苏姆王国境外西部山区的法拉沙人向东扩张势力范围,威胁阿克苏姆城。贝贾人和法拉沙人的侵袭迫使阿克苏姆国不得不向南迁徙。南部地区本来是若干游牧部落活动的地方,向南迁徙必然招致一系列的战争。阿克苏姆人的力量更加衰微了。公元 9 世纪后,阿克苏姆的历史,很少被人们所知道。10 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大概不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