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伊斯兰文明在非洲(上)

一、阿拉伯北非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公元 639 年 12 月,第二代哈里发欧麦尔派遣大将阿穆尔领兵由巴勒斯坦进入埃及,从而掀开了非洲历史上新的一页。

当时的埃及,处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拜占庭统治者的残酷榨取政策, 早就招致了埃及人民的怨恨,加上统治集团内部两大教派的互相倾轧,都大大削弱了拜占庭人的力量。而从阿拉伯人方面看,他们对埃及并不陌生。早在公元前 1 世纪时,斯特拉波就称尼罗河右岸地区为阿拉比亚①。公元以后, 阿拉伯人前来埃及的日益增多。阿穆尔本人在参加先知的队伍之前,也曾在埃及经商,对埃及的情况相当熟悉②。因此,当阿拉伯军队进入埃及之后,仅仅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巴比伦要塞一度遇到比较激烈的抵抗。广大埃及百姓因历史的原因已经习惯了来来去去的外来征服者,对正盘踞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拜占庭人又是那样的不满,所以不但对保卫拜占庭人统治毫无热情,而且对于它的垮台抱有若干幸灾乐祸的心情,甚至对新来的征服者阿拉伯人抱有几分希望。埃及当地科普特人控制的舰队还倒向阿拉伯人一边,希望因此能从新统治者那里获得较好的待遇。

公元 642 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标志着征服埃及事业

的完成。此后,拜占庭人虽然在 645 年曾短暂地重占亚历山大,但次年就被赶走。埃及很快成为阿拉伯人在非洲的巩固的基地。阿拉伯人将自己在埃及的统治中心设在巴比伦。他们在城外营建的戍城,名叫福斯塔特。福斯塔特很快出现了许多永久性的建筑,其性质也变成了居民点,并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古代城市。

阿穆尔征服埃及后,埃及被划给欧麦尔的继承人、第三代哈里发的亲戚阿布德·萨阿德统治。阿布德·萨阿德曾向南远征努比亚人的都城栋古拉, 于 652 年迫使努比亚人签订和约,以奴隶交换埃及的谷物。

不过,阿拉伯人的征服目标主要还是集中在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阿穆尔在平定埃及后,立刻率骑兵西进,由亚历山大出发沿着沿海古道长驱直入, 兵临巴尔卡城下。巴尔卡的人民自愿求和,双方约定,每年巴尔卡向阿拉伯人缴纳人头税 13000 第纳尔①。与此大致同时,阿穆尔派遣奥克巴·本·纳菲厄率军向西南沙漠进军,直抵祖伊拉。而奥克巴的远征路线,大约应是从另一条古道,即取道法尤姆和上埃及,沿骆驼商队往来跋涉的绿洲古道前往大漠深处的祖伊拉。在占领巴尔卡之后,阿穆尔曾继续挥师西进,经过一个月的包围,乘隙攻占了防守坚固的大城的黎波里,使其西征事业达到顶点。此后,或者是由于哈里发对大将拥重兵远去的猜忌,或者是由于巩固在埃及统治的需要等原因,阿穆尔中止了西征,回师埃及。不久便被罢黜。

新总督阿布德·本·萨阿德对西征的态度与政策,同阿穆尔并无二致。

① H.L.Jones,ed.&trans,“The Geography of Strabo”《斯特拉波的地理学》。Vlll,pTl,London&cambridge, 1935.

②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ea” Vol.2.P499.

① 萨阿德·扎格鲁勒:《阿拉伯马格里布史》,第一卷上册,第 107 页。

在哈里发奥斯曼的支持下,从阿拉伯半岛不断开来援军,以充实阿布德·本·萨阿德的实力。公元 647 年,阿布德·本·萨阿德亲率两万大军西征。大军由福斯塔特出发,经亚历山大,沿沿海古道至巴尔卡。然后自巴尔卡继续西征, 绕过重新反叛的的黎波里城,向内陆深入。此时,拜占庭驻伊非利基亚(含今利比亚西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东部,沿海地区甚至远达丹吉尔)的总督格里高利早已脱离拜占庭而自立,以斯贝特拉为自己的统治中心。双方在斯贝特拉附近的阿库拉进行决战。阿拉伯军设计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拜占庭大军,并杀死了格里高利,攻占斯贝特拉,获得大批战利品。然后,班师返回埃及。

公元 7 世纪中叶,从奥斯曼被害到第四代哈里发阿里遇害,阿拉伯经历

了一个内讧时期。西征活动自然也受到影响。公元 660 年,摩阿维亚在内讧中取胜,自立为哈里发,并创建了倭马亚王朝,以大马士革为首都,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665 年,摩阿维亚·伊本·胡德杰奉哈里发之命西进,在斯法克斯和苏萨之间的萨希勒地区,击溃了刚刚登陆的拜占庭远征军,迅速攻占了贾劳拉城堡,将该城洗劫一空,然后返回埃及。

但是,摩阿维亚·伊本·胡德杰的西征,只是另一次大规模西征的前奏。公元 666 年,以奥克巴·本·纳菲厄为总指挥官的阿拉伯人第三次西征活动开始。奥克巴少年时代,就追随阿穆尔,参加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次西征活动, 并崭露头角。此后 20 余年,他一直驻守巴尔卡地区,成为一个熟悉北非情况、并积有战功与经验的将领。同前两次西征活动不同,历史所赋予奥克巴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远程进袭,然后攻占某座城池,满载洗劫所获而归,而是真正摧毁拜占庭人和当地贵族的抵抗,建立阿拉伯人稳固而持久的统治。666 年,奥克巴首次率轻骑深入荒漠,到达瓦丹,然后再行军 8 昼夜,到达费赞地区的首府杰尔马,迫使当地统治者臣服纳贡。最后更征服了库瓦尔绿洲地区,突然袭占并洗劫了设防城堡哈瓦尔。这次长达 5 个月的远征,巩固了阿拉伯人在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势力,并在该地区柏柏尔人当中传播了伊斯兰教。

公元 670 年,奥克巴·本·纳菲厄就任伊非利基亚总督之职。就职当年, 他再次西巡,并开始兴建伊非利基亚地区的阿拉伯人新都凯鲁万城。按照奥克巴本人的意愿,希望把凯鲁万建造成为“一座可以支持伊斯兰教直到世界末日的堡垒”。在奥克巴领导下,数万阿拉伯人清除荆棘、林木,驱走野兽虫豸,历时四年,方才建成这座大城。此后,奥克巴一度遭到罢黜。680 年, 新即位的哈里发亚齐德再次恢复奥克巴的职位。奥克巴重新从凯鲁万出发, 开始大规模西征。他首先取道沙漠之路,横穿中马格里布地区,不断击溃拜占庭军队的抵抗。恐慌中的东罗马人向当地柏柏尔人求援,与后者联手,共抗阿拉伯人,也同样遭到失败。奥克巴遂进兵西马格里布,到达丹吉尔地区。并以那里为起点,横扫西马格里布地区,直抵吉尔角的大西洋海滨。在那里, “奥克巴策马跃入大洋之中,直到海水淹到了他的衣领,他喊道:‘真主啊, 要不是海洋,我将继续前进,为你进行圣战①。’”

奥克巴在班师东返的路上,开始遇到了柏柏尔人的反抗。最后,当奥克巴不慎脱离自己的大军时,遭到柏柏尔人大队人马的狙击,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中牺牲,终于未能返回他兴建的城市凯鲁万。

① 转引自萨阿德·扎格鲁勒:《阿拉柏马格里布史》第一卷上册,第 224 页。

杀死奥克巴的柏柏尔人首领库塞拉,乘胜集结了奥雷斯山区和中马格里布的部族,向凯鲁万挺进。奥克巴对待柏柏尔人的严苛政策,激起大批大批的柏柏尔人聚汇在库塞拉周围。阿拉伯人迅速溃退,回到了巴尔卡地区。直到 688 年,祖赫尔·本·盖斯被任命为伊非利基亚总督,才再次率军西征, 在凯鲁万附近的马姆斯同库塞拉统率的大军决战。尽管库塞拉的军队数量比阿拉伯人多出数倍,阿拉伯人仍获胜利,并杀死了库塞拉。然而,同奥克巴命运相同,祖赫尔在回师途中也因同大队脱离,在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因众寡不敌而战死。

公元 692 年,哈桑·本·努阿曼被任命为马格里布总督,并统率 4 万大军再次远征。远征军於次年从埃及出发,到达凯鲁万后,开始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来对付柏柏尔人和拜占庭人。哈桑首先集中兵力对付拜占庭人。他挥师进攻迦太基,这是阿拉伯人第一次攻打这座设防坚固的城市。终于将迦太基攻克,从而根除了拜占庭人有组织的反抗。在这以后,阿拉伯人集中力量征讨柏柏尔人。当时,奥雷斯山区的柏柏尔人部族联盟的首领,是一位传奇性的女子,叫做卡希娜。卡希娜对阿拉伯人实行焦土政策,并在战斗中击败哈桑,一度将阿拉伯人赶回的黎波里城的东部。698 年,哈桑恢复了元气, 卷土重来再西征。经过两场激战后,阿拉伯人击败了卡希娜的军队,并在追击中将卡希娜杀死。701 年,哈桑在最后击败卡希娜之后,於回师凯鲁万途中再次进袭迦太基,并将这座著名的古城彻底毁坏,使其“一去永不返”。至此,阿拉伯人才真正在马格里布站住了脚。此后数年,阿拉伯人才稳固了自己在整个北非的统治。直至 711 年,塔里克统率大部分由柏柏尔人组成的

12000 人的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兵伊比利亚半岛,方标志着阿拉伯人在北非地区的征服事业的最终胜利。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事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对埃及的征服,如果说还比较顺利的话,在埃及以西的马格里布地区就遭遇到远为坚决的抵抗。只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反复冲击下,历经 70 余年,才完全征服了整个北非。

拜占庭在北非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种古代城市与商业文明。随着这一统治被阿拉伯人摧毁,这种古代文明也被摧毁了。在人类古代文明的赓续之中,这种经常出现的情况表明,人类社会向近代跋涉的历程是多么艰难。阿拉伯人在北非建立一种新的城市与商业文明,又将需要以世纪为单位来计量。原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在不断保卫自己原始形态的自由的斗争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以后,终于被强制在新的桎梏中走上了历史进步的路程。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充当主角的阿拉伯人,高举圣战的大旗,将宗教的献身精神与世俗的贪婪动机融为一体,在北非地区掀起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轩然大波,给北非带来巨大破坏与混乱,同时也给这一地区带来空前的活力。由此创立起的北非中世纪伊斯兰文明,是北非地区历史进步中的一个阶梯。

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过程,就是北非地区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的过程。所谓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是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述的含意虽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大致讲来,是彼此相通的。它们所表述的,是在中世纪的社会条件下,由阿拉伯人所推动的,以阿拉伯语言文字为工具的,以伊斯兰教为宗教信仰、精神寄托、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的一种古代文明的渗透、推广及最终确立的过程。

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主角,自然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征服以前, 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人人数甚微。在占领埃及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拉伯统治者将军队家属接到埃及定居,同时鼓励阿拉伯人以部落为单位,从阿拉伯半岛各地向埃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移民。这些移民一般居住在城区或近郊,得到土地、年俸和其他特权,成为阿拉伯在埃及统治的支柱。当阿拉伯人波浪式地西征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时,一批一批的阿拉伯青壮年参加圣战大军来到北非。与此同时,许多阿拉伯部落也从阿拉伯半岛迁来埃及并继续西迁马格里布。这些移民自然也受到阿拉伯统治者的种种优待。据估计,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仅仅定居在埃及的阿拉伯人就大约有百万之众。应该指出的是,在征服了北非广大地区之后,阿拉伯移民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以更强的势头继续下去。此外,阿拉伯统治者还推行同化政策,鼓励阿拉伯人与当地人通婚。一时阿拉伯人娶当地妇女为妻妾者成风,所生子女成为阿拉伯人。这样,阿拉伯人在北非地区居民中的比例不断增长,自然成为推动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的动力。

随着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伊斯兰教也在北非地区得到传播与推广。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使宗教和政治合为一体, 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北非地区的社会条件,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恩格斯指出,“伊斯兰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督因游牧民族”①。正是在这方面,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部落组织是很相近的。同时,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 又增强了它的同化力量。伊斯兰教教义比基督教简化,宗教仪式也十分简便, 这些都适合北非游牧民族与沙漠行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阿拉伯人统治的建立,作为统治者的宗教,伊斯兰教自然也就成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在阿拉伯征服者、统治者面前,异教徒难免遭到歧视甚至迫害, 而皈依伊斯兰教者则得到免税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好处。凡此种种,都加速了伊斯兰教的推广。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坚决反抗阿拉伯人征服的许多柏柏尔人,却并不反对伊斯兰教。例如,领导柏柏尔人大起义的库塞拉,在皈依伊斯兰教以后,并未背叛这一宗教。当他进入凯鲁万以后,“他友善地对待凯鲁万的穆斯林们”①。

阿拉伯语言和文字在北非的广泛传播,也是该地区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的重要条件。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埃及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语言,官方和知识界用希腊语,基督教会用科普特语,普通百姓用科普特语的各种方言。在马格里布,语言则更加驳杂,流行各种柏柏尔方言,还有同外来语言融汇而生的新语言,如布匿语,等等。阿拉伯人来到埃及与马格里布以后,在行政和宗教方面使用阿拉伯语,统治当局陆续宣布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阿拉伯文为官方文字,加之阿拉伯人散居各地,都推进了当地人民了解、掌握阿拉伯语。

这样,到了公元 10 世纪和 11 世纪,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大致先后完成了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在埃及,阿拉伯人在全国人口中已占绝对优势。他们不论血统的纯粹如何,都信仰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认同阿拉伯族系与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26 页,注 1。

① 引自萨阿德·札格鲁勒:《阿拉伯马格里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第 233 页。

文化传统。那些继续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已退居中埃及地区,只占埃及人口 1/10 左右。基督教亚历山大教长只具某种象征意义了。在马格里布,情况也大体相似。一些保持着原始信仰与习俗的柏柏尔人部落,被迫退居中部山区或撒哈拉沙漠的腹地。

北非,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核心地区。

二、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和马格里布

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称雄一方,却缺乏稳固的社会经济基础。像自古以来先后出现的一些大帝国一样,它只是靠神权和军事力量膨胀而成的暂时的政治聚合。事实上,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以后,阿拉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派系斗争就越演越烈。这种政治上的分裂,由于注入了神学的内容,遂演化为教派之争。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教派:逊尼派主张拥护穆罕默德死后被推选出来的哈里发;而什叶派则主张只有穆罕默德的女婿、第四代哈里发阿里的后裔才有资格继承哈里发。此外,还有许多教派,其中最突出的是哈瓦利吉派,主张教徒都是平等的, 教徒应当俭朴、禁欲、清修,哈里发应由选举产生,此派最易为广大被压迫人民所接受。

公元 8 世纪中叶,统一的阿拉伯帝国终于分裂。750 年,逊尼派的倭马亚王朝被推翻。取代它的是阿巴斯王朝(750—1258 年)。阿巴斯王朝迁都巴格达,初尊什叶,后奉逊尼,中国史书上称之为“黑衣大食”。它在北非的统治,已经限于埃及和伊非利基亚地区,对马格里布广大西部地区,则是鞭长莫及了。倭马亚王朝王室成员乱中出走,亡命西班牙,在那里自立哈里发,定都科尔多瓦,不受巴格达哈里发的节制。

在巴格达和科尔多瓦两大哈里发对立的形势下,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统治,更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

埃及是阿巴斯王朝在北非统治的核心地区。最初,阿拉伯人在埃及实行轻赋税政策,对皈依伊斯兰教的,还采取免税的优待措施。但随着伊斯兰教徒的增加,阿拉伯统治者为了维持岁入,便加强对异教徒的盘剥,甚至恢复了对穆斯林征收土地税。由于盘剥日重,引起人民不满,科普特人不断起事①。在镇压起义,强化统治的过程中,阿巴斯王朝派驻埃及的总督日益坐大。868 年,埃及总督阿赫迈德·伊本·图伦拥兵自立,一度建立了图伦王朝。虽然哈里发设法在短期内恢复了对埃及的控制,但不久埃及又处在伊赫希德王朝统治下。不过,在表面上伊赫希德王朝还承认阿巴斯哈里发在埃及的最高统治权,每年向巴格达交纳一定数量的贡赋。

马格里布的情况更为复杂。面对着柏柏尔人和拜占庭人的顽强抵抗,阿拉伯人用了整整 70 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征服了马格里布。然而,柏柏尔人的反抗斗争并未因此而中止。为了反抗新统治者强加的赋税,他们继续不断起义。8 世纪 30 年代末迈萨拉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历时三年才被镇压下去。

从 8 世纪起,马格里布先后出现了三个国家。776 年,伊本·罗斯图姆, 一位原来在伊非利基亚地区起义的哈瓦利吉教派领袖,在阿巴斯王朝军队追

① 埃及中古时期大史学家马克里齐甚至记载了这样的资料,即埃及岁入竟从罗马时期的 2000 万第纳尔,降至阿巴斯王朝治下的 300—400 万第纳尔,转引自“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2.p590。

击下逃到阿尔及利亚地区,以塔赫尔特为首都,建立了罗斯图姆王朝(776

—908 年)。罗斯图姆王朝所控制的领域大致为今天阿尔及利亚中部和西部。首都塔赫尔特乃当时哈瓦利吉教派的中心,地扼北通地中海、南下西苏丹的黄金商道之要冲,这使罗斯图姆王朝统治下的国家在马格里布中部崭露头角,在东西两大哈里发之间峥嵘独立。继罗斯图姆王朝之后,788 年,阿里的后裔伊德里斯逃亡到摩洛哥,利用摩洛哥北部哈瓦利吉派发动的柏柏尔牧民起义的力量,创建了伊德里斯王朝(788—985 年)。伊德里斯王朝在 809 年建非斯为都城,统治疆域为摩洛哥北部地区。由于吸引了许多西班牙和伊非利基亚来的被迫害者,特别是知识分子,因而该国以文化发达而著称。公元 800 年,阿巴斯王朝的总督易卜拉欣·伊本·阿格拉布利用伊非利基亚地区政治动乱的机会,掌握了该地区大权,创立了阿格拉布王朝(800—909 年)。阿格拉布王朝定都凯鲁万,统治疆域大致在今突尼斯和利比亚西部, 以及阿尔及利亚东部。同伊德里斯和罗斯图姆两个王朝不同,阿格拉布王朝始终承认阿巴斯哈里发的最高宗主权。这一点,丝毫不影响它的实权,反而使它获得不少政治上的收益。阿格拉布王朝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9 世纪时曾一度占领西西里,国势达于巅峰。它的历代国王都重视延揽人才,加强行政管理,修建宫殿与清真寺,凯鲁万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上述马格里布三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是阿拉伯人(有的原来就是统治集团的成员,有的则是由原来的起义领袖转化而来)利用柏柏尔人的起义或地方的混乱局面而建立起来的。

正是基於大致同样的社会环境,在马格里布地区崛起了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哈里发国家:法蒂玛王朝。

公元 10 世纪初,什叶派宗教领袖阿布·阿卜杜拉利用居住在小卡比利亚地区的库马塔部落对阿拉伯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扩充什叶派势力,组织军队, 不断进攻并击败阿格拉布王朝的军队,并迎立阿里后裔、来自叙利亚的领袖奥贝德拉为“马赫迪”。在这一武力扩张的活动中,先后灭掉了罗斯图姆王朝与阿格拉布王朝。在它们的基业上,公元 909 年建立了以马赫迪奥贝德拉为首领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 年)。奥贝德拉即位之后,留用了阿格拉布王朝的大批官吏,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力量。他“组成了政府机构,按时课税,为所有的城市委派了地方长官以及担任其他职务的官吏”。同时,在权力之争中处死了阿布·阿卜杜拉,并严厉镇压了库马塔人和塔赫尔特、的黎波里等地的反抗。奥贝德拉为了向东地中海和埃及方向发展,选择了苏萨和斯法克斯之间的一个港口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新都,将其命名为马赫迪亚,意为马赫迪的城市①。

在初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以后,法蒂玛王朝立即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自己的势力。在这两个方向当中,东方,即埃及,始终是法蒂玛王朝统治者经略的主要方向。这是因为埃及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比马格里布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既然以阿里后裔与合法哈里发继承人自居,当然应向阿拉伯帝国的心脏地区进取。913 年冬季,奥贝德拉派遣远征军进攻埃及。起初,法蒂玛军队进展顺利,攻占了亚历山大和法尤姆地区,进而威胁埃及

① 事实上,“马赫迪的城市”又成为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中心。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这些运动即使在获得胜利的情况下,也把原有的经济条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样,一切又都照旧,冲突就成为周期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526 页,注 1。

首府福斯塔特。但不久由于阿巴斯王朝大将穆尼斯的反攻,法蒂玛军被迫于915 年撤回。四年后,奥贝德拉之子阿布·卡西姆再次领兵东征,重又占领

亚历山大,威胁福斯塔特。但法蒂玛的支援舰队在 920 年于罗塞塔附近被阿

巴斯水师全歼,而失去支援的法蒂玛陆军再次遭到穆尼斯连续打击,于 921 年被迫再次撤回马赫迪亚。两次征伐埃及的失利,使奥贝德拉感到加强后方的重要。为了征服东方,先需巩固西方。经过 20 年的努力,法蒂玛王朝终于大体上统一了马格里布。

法蒂玛王朝最初是用反对不符合古兰经的税收作为号召得到人民支持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的。但它建立后,反而对人民实施暴政。特别是在奥贝德拉之子易卜拉欣即位之后,横征暴敛,漫无节制,激起人民强烈的不满。在阿布·亚齐德(绰号“骑驴者”)的领导下,在王国境内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②。起义军以建立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消灭外来的法蒂玛人和什叶派为号召,屡败前来镇压的法蒂玛军队,并於 944—945 年围攻马赫迪亚达一年之久。由于久攻马赫迪亚不下,起义军逐渐走向颓势。946 年又在凯鲁万城下决战中失败。947 年,阿布·亚齐德因伤不治身死,起义最后失败。

在基本统一马格里布后,法蒂玛王朝再次向埃及用兵。935 至 936 年, 法蒂玛人第三次征伐埃及,仍以失利告终。此时,阿巴斯王朝内部逐渐瓦解, 各地军政首脑纷纷坐大。北方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东面设拉子、叙利亚等地区均脱离帝国控制,实际上分裂出去。

公元 969 年 7 月 1 日,卓哈尔将军奉法蒂玛君主之命,攻占了福斯塔特, 征服了埃及。接着,他在福斯塔特附近建起了一座新的城市,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开罗。973 年,哈里发穆依兹从突尼斯迁往开罗。从此,埃及成了法蒂玛王朝的中心地区。

埃及历史上新的一章开始了。

同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一样,法蒂玛王朝所统治的疆域也是随着它的国势消长而变化的。大致讲来,在它占领埃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穆依兹之子阿齐兹(975—996 年在位)当政时期,帝国疆土相当广阔。从摩洛哥到也门,各地都纷纷承认法蒂玛君主的权威。只是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方向上,法蒂玛人遇到了困难。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他们也只能占有大马士革和沿海一些城镇。在法蒂玛王朝全盛时期,北美索不达米亚的摩苏尔,也向它称臣。甚至远到南亚次大陆的信德地区,都有法蒂玛王朝的代表与传教师在活动。不过,上述兴旺景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自从迁都开罗之后,法蒂玛王朝同它的发迹地马格里布地区的联系日渐松弛。该地区相对的权力空白,很快又被新起的政治势力所填补。1051 年,北非的齐里王朝宣布脱离法蒂玛王朝的统治而独立。为了报复,法蒂玛人鼓动白奴·希拉尔和白奴·苏莱姆两个阿拉伯人族群由上埃及地区西迁。这两大族群西迁马格里布,对北非地区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同时也没有给法蒂玛人带来任何积极的收益。法蒂玛人在西方失去了马格里布,在东方也失去了几乎整个叙利亚,因而变成了一个比较单纯的埃及王朝。

法蒂玛王朝成为单纯的埃及王朝,对於埃及地区的历史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在埃及的历史上,埃及人自法老时代以后就多次面对着外来的统治,其大量的民脂民膏、国民创造的财富往往外流到外来统治的中心区。从

② “ Encycl opaedia of Islam” (《伊斯兰百科全书》),LeidenandLondon,1954,Umder'AbuYazid.

法蒂玛时代开始,中经阿尤比王朝到马木鲁克王朝,埃及的统治者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外来的,但他们统治的中心在埃及。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地区。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法蒂玛人相当重视埃及的社会经济发展。

尼罗河是埃及农业的命脉。法蒂玛王朝的前期统治者们十分重视水利事业。他们通过自己一套相当有效率的行政机构,建立了对尼罗河水的管理与分配体系。同时,还经常注意对水坝、水渠的维修与改进。除了种植谷物和其他食用作物如小麦、大麦、甘蔗及各种蔬菜外,还发展了手工业用的作物如亚麻、棉花、染料植物,等等。

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尼罗河三角洲特别是濒临地中海地区,以达米埃塔、梯尼斯、达比克等城镇为中心,纺织业繁荣起来。生产了各种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棉、麻、丝织品。福斯塔特与亚历山大港则成为生产玻璃与水晶的中心。此外,埃及的陶瓷业、冶金业和造纸业也发展起来。

法蒂玛人尤其重视通过内外贸易来聚敛财富。亚历山大港和达米埃塔成为造船业中心。从黎巴嫩与欧洲输入木材,在这里建造适合内河与海上航行的各种船只。在法蒂玛时代,埃及的商业甚为发达。开罗一城就有 2 万家店

铺。这些店铺所有权归属王家。店东每月要向哈里发缴纳 2—10 第纳尔的租金。各种租税的收入使法蒂玛君主过着豪华的生活,其宫廷之奢华可与拜占庭宫廷比美。这种豪华的宫廷生活,反过来又刺激着手工业、商业、艺术乃至科学的发展。11 世纪中叶访问过埃及的波斯旅行家纳赛尔·库斯劳记载了他对法蒂玛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经济的繁荣的深刻印象,指出:“我无法估价它的财富;我从未在任何别的地方看到过像这里这样的繁荣”①。

对外贸易也是促成埃及上述繁荣景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历史悠久的东西方古代贸易,一直以埃及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随着古代地中海—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发展,埃及也越来越占有这种中转的地理优势。11 世纪中叶,埃及的上述地理优势又有新的进展。由于塞尔柱土耳其人在伊拉克、伊朗地区发动的频繁战事,使印度洋贸易网北缘的重心从波斯湾地区西移至红海亚丁湾地区,转向亚丁和埃及在红海的港口艾达布与夸尔祖姆。埃及成为这一古代贸易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中介。法蒂玛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对转口贸易的严密控制与税收管理使埃及大受其利。当时,从中国、印度等遥远的东方国度运来的丝织品与陶瓷产品通过埃及转口地中海各地;从地中海世界运来的木材、铁、羊毛织品与其他农产品,经由埃及转运到东方各国。亚历山大港和埃及红海各港口又呈现出帆樯如林、百物汇萃的繁荣兴旺的景象。

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文化的兴盛。但是,我们看到,终法蒂玛一朝, 它的文化发展带有一定的畸形性质。同当时其他强大的穆斯林国家相比,同其后埃及的穆斯林王朝相比,法蒂玛时代未能产生杰出的阿拉伯作家和阿拉伯文传世之作。不过,从广义的文化上讲,法蒂玛时代的自然科学与医学成就却颇为可观。例如,著名的天文学家阿里·优努斯,著名的数学与物理学家伊本·海塔姆等,都出自法蒂玛时代。同时,法蒂玛时代的艺术与建筑成就则更值得大书一笔。爱资哈尔、哈金姆和阿克马尔等著名的清真寺雄伟华美,或在建筑艺术上吸收了北非马格里布的风格,或在外部装饰上接受了亚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16.

美尼亚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埃及本地的特色。在世俗建筑方面,开罗三个著名的城门,在建筑艺术上均吸收了拜占庭风格。这一时期,埃及的青铜器、玻璃与水晶制品、木器乃至纺织品等,均以其工艺、图案之精美见长。在这些器皿上的图案,各种人物如音乐家、舞蹈者、狩猎者,以及奔驰的动物栩栩如生。

法蒂玛王朝尽管是一个埃及王朝,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一直怀抱着称雄穆斯林世界的野心。为此,法蒂玛人建立了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由南方苏丹地区的奴隶兵组成步兵,用马木鲁克奴隶兵组建骑兵,外加柏柏尔人组成的部落兵,颇具规模。据说,仅苏丹步兵即达 50000 人①。法蒂玛人不断对外用兵。他们在叙利亚、巴勒斯坦方向上投入不少兵力,甚至不惜与拜占庭一战。法蒂玛军队首脑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内讧日益频繁。法蒂玛君主渐渐沦为傀儡。在这种情况下,内政不修,水利事业荒废,11 世纪下半叶,饥荒疫病频仍,经济凋敝,法蒂玛国家走向衰落。

  1. 世纪末,由于宗教与经济等方面的冲突,欧洲十字军开始入侵东方。法蒂玛王朝统治下的埃及首当其冲。1099 年,法蒂玛王朝在耶路撒冷兵败。十字军对该城的穆斯林和犹太人实行残暴的屠杀。不久,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一些小邦,不断与埃及冲突,并严重威胁了红海商路。法蒂玛不仅丧失了巴勒斯坦许多地方,而且在海上战斗中同样失利。1116 年,十字军攻占蒙特利尔要塞,切断了埃及通往叙利亚的商路,同时切断了朝圣之路。此后两三个世纪,从西方前往麦加的朝圣者,只得改走上埃及,经艾达布港赴阿拉伯半岛了。

  2. 世纪 50 年代,法蒂玛王朝由于统治集团内讧加剧而走向大衰败,先是丢掉了最后一块巴勒斯坦地区阿斯卡伦,接着本土连续两次遭到来犯。此时,东方赞吉王朝国王努尔·丁派遣手下大将、库尔德人舍库率兵驰援埃及。但法蒂玛人则屈服于耶路撒冷,接受交纳 40 万金块,外加年贡,耶路撒冷之高级代表与驻防军有权驻在开罗等条件。

1163 年秋天,耶路撒冷国王决心灭掉法蒂玛埃及,派兵围困开罗。舍库在其侄萨拉丁的陪伴下兵进埃及,迫使耶路撒冷军队撤回。埃及朝野热烈欢迎舍库。法蒂玛君主封他为宰相。不久,舍库病逝。萨拉丁继而执掌大权。

1171 年,萨拉丁自立为王,法蒂玛王朝遂告终结。

三、阿尤比王朝和马木鲁克王朝统治下的埃及

继法蒂玛王朝之后,由萨拉丁创建的阿尤比王朝统治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前后达 80 年。正是在阿尤比王朝时期,埃及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文化繁荣,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

萨拉丁是一位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的贤明统治者。他一生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将基督教势力驱逐出中东地区。为了达此目的,他以自己统治下的埃及(以及叙利亚)为基地,开展了军事的、外交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多方面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埃及的实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社会的发展。所以,尽管时间不长,阿尤比王朝时期仍可称之为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为了达到驱逐基督教势力的宏大目标,首先需要将埃及变成一个巩固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17.

的、实力雄厚的根据地。在这方面,萨拉丁根据埃及的具体情况,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

首先是建立军事采邑制。以前,埃及的税收、特别是土地税收沿用古制, 将征税工作租让给包税人。包税人定期征税,交纳国库。军队则由政府支付一切。这样,每当国势衰败,税收往往难以保证,军队的给养无着,国家形势必然走上恶性循环之路。萨拉丁从塞尔柱土耳其人那里引进了新的、同样能适应埃及传统的新制度。他将所有的封地重新分配给手下的艾米尔和军官们,以及萨拉丁家族的成员,从而制造了一个新的统治基础。每一个受封的阿尤比封邑主同时领受两份封邑。一份名卡萨,是封邑主个人的封邑,另一份名伊克塔,是为了维持封邑主率领的军队的。国家一方面强制农民附着于土地上,另一方面也规定农民交纳固定之地租,禁止封邑主们滥用权力。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管理封邑的分配,收入,以及军队维持的有关事宜。埃及的封邑主享有封邑的收入,同时有着维持军队、随时听命出征的义务。在他们的封邑上,封邑主们并无行政权与司法权。这样,全国大大小小的封邑,保证了一支强大军队的供应,同时并不妨碍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封邑也会产生许多弊端。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它对于巩固阿尤比王朝的统治和增强其经济实力,进而保持其军事力量,还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执行了外贸垄断政策。萨拉丁十分清楚埃及在古代东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采取坚决措施,将对外贸易变成埃及的经济支柱。他宣布,外商不得在埃及内地与红海地区从事贸易。在地中海方面,限定非穆斯林商人只准在亚历山大港经商。以前外商在开罗和其他各地开设的商栈,通通永远关闭。这一措施,强化了埃及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埃及的大商家卡里米集团可以操纵垄断价格,谋取厚利。尽管如此,西方商人为重利所诱,仍然络绎不绝地前来亚历山大港贸易。而且,萨拉丁对他们采取欢迎态度,并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贸易的正常运行。不过,为了确保埃及的垄断地位,萨拉丁在红海地区坚持强硬政策。例如,1182 年,当一支基督教势力的舰队蹂躏了红海两岸,萨拉丁立即派遣海军出击,摧毁了敌人每一艘战船,并下令处死全部俘虏。为了确保红海商路,萨拉丁还派遣其弟经略也门,使埃及控制也门地区达半个多世纪。

土地与外贸,成了阿尤比王朝的两大财源。据统计:1090 年,在法蒂玛时代,埃及各省之总岁入为 300 万第纳尔;到了萨拉丁统治时的 1189 年,则提高到 500 万第纳尔①。

在巩固与增强埃及实力的同时,萨拉丁采用军事与外交两手,对外扩张。他先对巴勒斯坦基督教诸小邦采取和平态度,集中力量征服叙利亚与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穆斯林诸邦,占有了大马士革、哈马、霍木斯等一系列重镇。致使巴格达哈里发承认其在埃及、叙利亚的统治权。萨拉丁还重建埃及海军, 海陆并进,兵占耶路撒冷,将基督教势力压缩在地中海东岸的一小条狭长地带。这是萨拉丁事业的顶峰时期。

1193 年,萨拉丁病逝于大马士革,将他强大的王国留给其诸子与弟弟。在萨拉丁的侄子卡米尔统治埃及时期,阿尤比王朝兴旺发达。对外,击败了前来侵犯的十字军,迫使其求和。对内,卡米尔十分关心维护与改善水利设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37.

施和道路系统。并且同欧洲各邦国签订商约,发展贸易关系。当时,埃及内外贸易兴盛,亚历山大和开罗的繁荣给外国来访者十分深刻的印象。埃及行政效率高,社会治安良好,也是中世纪条件下难能可贵的。

阿尤比王朝时期,由于逊尼派被奉为正统,因而埃及自然被穆斯林世界视为文化中心。当时,东部穆斯林世界正受到西征的蒙古人的蹂躏。大批穆斯林学者逃来埃及,加之埃及经济发达,有条件发展文化事业。所以,阿尤比王朝时期,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文化中心。其中,诗歌与史学著作尤为突出。

阿尤比王朝后期,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大量增加马木鲁克骑兵力量。1250 年,埃及素丹萨利赫死去,其土耳其妾萨迦尔·杜尔秘不发丧,指挥马木鲁克骑兵击败十字军,俘路易九世,从而最终结束了数百年十字军东征之梦。接着,马木鲁克诸首领宣布立萨迦尔·杜尔为埃及素丹与穆斯林女王。萨迦尔·杜尔可说是阿尤比王朝的末代君主。她再嫁马木鲁克首领艾伯格,使后者成为新的马木鲁克王朝第一位正式君王。

马木鲁克王朝的兴盛,奠基于它对蒙古西征军的军事胜利。1258 年,一路势如破竹向西挺进的蒙古人攻陷了巴格达,达到了其世界性征服事业的顶峰。巴格达的陷落与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的被处死,震动了整个穆斯林世界。

立国未久的马木鲁克王朝抓住了这个历史时机。1260 年,强悍勇猛的马木鲁克骑兵在杰出的领袖图库兹和拜巴尔斯指挥下,在巴勒斯坦的艾恩·贾鲁特一举击败蒙古西征军,生俘并处死了其指挥官基布加·诺颜①。不久,拜巴尔斯自立为素丹,乘新胜之势,征服了叙利亚地区阿尤比王朝残部,并不断打击法兰克人,还在小亚细亚地区再败蒙古人,军威大振。同时,拜巴尔斯将阿巴斯王室的一位成员邀到埃及,并尊为哈里发(实际上是马木鲁克手中的傀儡)。这样,就更给马木鲁克王朝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拜巴尔斯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配合着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他通过外交手段,同蒙古人所建立的金帐汗国修好,从而保证了马木鲁克新生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同时,也同君士坦丁堡建立友好关系,从而保证了与黑海地区的船运畅通无阻。此外,还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意大利半岛、西西里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贡等邦国建立了商业上的联系。正是在拜巴尔斯统治时期,马木鲁克王朝大致奠定了自己统治的疆域。这个王国以埃及为主体, 西起的黎波里,东至幼发拉底河流域,北抵小亚细亚,南达努比亚地区。

马木鲁克王朝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它的军事封建制。素丹将土地授封给手下的军官,每位受封者依照其军阶的高低接受封地。这些封地一般以一座城镇和乡村为中心,附以周围的耕地。受封者每年从该封地获得固定收入,其义务则是为素丹提供一定数量的士兵①。封地的大小随受封者地位的变迁而变化。受封者终生享有封地,但不得买卖,也不得世袭。素丹本人则领有最大的封地。素丹和一些大封建主居住在开罗。他们常常将征收封地岁入的事委托给一些代理人。这种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封地丈量和再分配,以及岁入的计量,事务烦杂,因此,开罗和各省、市均设有专门机构实行管理。埃及的农民依旧世代附着在土地上,向封建主缴纳赋税。马木鲁克时期,农民负担相

①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马木鲁克骑兵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蒙古军只是一支先遣队。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49.

当苛重,家畜、家禽、蜂蜜、蜡、果树等均需纳税。除纳税外,农民还常被征发到各种公共工程上做劳工,如水堤、水坝等建筑与维护。仅延长亚历山大运河一项工程,每年就需征发 4 万—10 万个农民劳工。不过,这些劳动推动了水利事业,扩大了耕地面积 10 万费丹,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也新建了许多村庄。

马木鲁克王朝时期,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是大的手工业企业如棉织、丝织、造纸、榨糖与玻璃场均属素丹或有权势的马木鲁克所有。产品多为出口或归统治者消费,受到国家严格的控制。小手工业者则组成封建行会。

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外贸是埃及经济的第二大支柱。由于签订了一系列商业条约,埃及外贸关系网络十分广泛。马木鲁克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卡里米大商人集团实行国家保护政策。这就使这个集团势力大为发展。卡里米大商家活动范围主要在红海、印度洋地区,拥有数百艘船舶的远洋船队,贸易活动远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①。此外,在内陆贸易方面也活跃在努比亚、埃塞俄比亚,甚至遥远的西苏丹

地区。与此同时,欧洲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马赛和巴塞罗那等地的商人都前来埃及贸易,并在亚历山大港开设商栈。据说,当时开罗的规模, 竟“比巴黎大六倍”②。

政治的强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马木鲁克集团来自奴隶兵,文化程度本来很低。上升到统治集团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保护文化的政策,使埃及不仅成为当时穆斯林世界的一个政治、经济中心, 也是一个文化中心。马木鲁克王朝时代的埃及建筑艺术,吸收了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石头取代了砖作为主要建材。开罗的拜巴尔斯等清真寺雄伟壮丽,堪称埃及中古建筑艺术的丰碑。马木鲁克王朝时期史学著作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涵盖面之广,都是令人惊讶的。当时,埃及的史家们甚至对印度、埃塞俄比亚、西非和小亚细亚等地区的历史与现状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中世纪穆斯林世界最杰出的史学家马克里齐(1364—1442 年),在埃及考古学、文化史和史学研究方法等各方面,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另一位中世纪阿拉伯的大学者伊本·哈尔东,也在埃及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 20 年。

1382 年,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马木鲁克集团取代了来自南俄罗斯草原地带的马木鲁克集团,拥立他们自己的素丹,君临埃及。不过,也可以说正是从这时起,马木鲁克王朝越过了自己的兴旺阶段,逐渐由盛转衰。

或许是命运作怪,黑死病,这个中世纪可怕的瘟疫,加速了这一由盛转衰过程的到来。14 世纪中叶,黑死病袭击埃及。仅开罗一地每日死亡人数达1—2 万人。这场大难,埃及死亡了 90 万人①。大量土地抛荒。接着,便是饥荒来临。

马木鲁克王朝的衰落,首先表现在它的军事封建土地制度上。这一土地制度本是它主要的兵源与财源的保证。然而,这一土地制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遭到悄悄地蚕食和破坏。首先,王室不断侵吞军封地,将其攫为己有。据统计,14 世纪末年,王家土地面积 51.8 万费丹,一个世纪之后,则扩大为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50.

② Cornevin,R.Histoiredel'Afrigue(《非洲史》),Vo1.1,Paris,1967.p317.

①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Vo1.3.P53.

81.5 万费丹。这些扩大的土地都是来自各种没收的马木鲁克的军封地。与此同时,马木鲁克军事封建主们也千方百计设法将自己的军封土地化为世袭的私有土地。总之,到了 15 世纪末,军封土地已从一个世纪以前的 230 万费丹, 下降到 100 万费丹②。

由于军事封建土地制度的破坏,埃及马木鲁克王朝的财源大大缩减。水利工程也逐渐遭到毁弃。农业生产下降,水旱、瘟疫、饥荒频仍。素丹政府转向商业、外贸方面求财,乡村人口转向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求生。

国库岁入的下降,迫使马木鲁克王朝的统治者加紧控制商贸。国家开始对糖与香料的交易实行垄断。这一举措,损害了卡里米大商人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挟带其丰富的外贸经验与巨额商业资本,迁往印度次大陆活动,这对埃及的商贸事业,又是一个打击。

农业、商业与外贸的衰落,给埃及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行政部门日益腐败;社会治安日益败坏;马木鲁克头目们彼此暗斗明争;贝督因游牧部落不断骚乱。王朝末期的景象,日益明显。

15、16 世纪之交,两大外来因素开始影响、加剧了马木鲁克王朝的败亡。

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开始成为世界上雄霸一时的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控制了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地区,断绝了马木鲁克奴隶兵南下的运输通道。这样,埃及马木鲁克兵员剧减,马木鲁克骑兵的战斗力也锐减。从 15 世纪下半叶开始,马木鲁克王朝同奥斯曼土耳其人之间关系日益紧张。1485 年,双方首次兵戎相见。

另一个外来因素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自从瓦斯科·达·伽马绕航好望角以后,葡萄牙人的海上势力开始经营印度洋地区。这就自然威胁到马木鲁克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1508 年,马木鲁克王朝素丹派遣埃及红海舰队远航,在马拉巴尔海域击败葡萄牙分遣舰队。但次年葡萄牙人便实行反击, 一举歼灭了埃及舰队。①

面对葡萄牙人的势力,奥斯曼帝国选择了支持马木鲁克王朝的政策,双方建立了暂时合作的关系。埃及重建了自己的舰队,由奥斯曼人提供物资、军官和炮手,再与葡萄牙人一较短长。不过,即便如此,埃及方面也只能将自己的海上势力保持在红海、亚丁湾一带。

1512 年,谢里姆一世即奥斯曼素丹位。奥斯曼土耳其与马木鲁克埃及关系急剧恶化。1516 年,装备了先进火器的奥斯曼大军在阿列坡北方的马尔支·迪比克平原与马木鲁克军队展开大战。马木鲁克军大败。

1517 年,奥斯曼大军进入开罗。马木鲁克王朝灭亡。从此,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四、马格里布的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

在阿拉伯人征服后的北非地区,呈现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起埃

② “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1.3.P59—60.

① 但葡萄牙因素不应估计过高。因为在奥斯曼兴盛时代埃及同地中海的香料贸易曾又活跃起来。参见J.Van.Lear,“ lndonisian trade and society”(《印度尼西亚人的贸易与社会》),The Hague,1955;M.A.P.Meilink Roel of sz, Asiantrade and European infleunce in the lndonieian archipelago between 1500 and about 1630(《1500 至约 1630 年间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亚洲贸易和欧洲影响》),The Hague,1962;

及来,马格里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等各个方面均处于落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战乱、起义、纷争,构成了阿拉伯人征服后马格里布地区 300 年的历史。

然而,从 11 世纪开始,命运的天平开始向马格里布稍加倾斜。马格里布开始从纷乱走向统一。而作为这种趋势第一阶段的穆拉比特和穆瓦希德两大王朝,是由落后的、业已伊斯兰化的柏柏尔人创建的。

穆拉比特王朝的创建者,是原来居住在摩洛哥南部直到撒哈拉沙漠地区柏柏尔人桑哈贾族系的雷姆图纳·高达拉诸部。他们以放牧骆驼为生,同时向撒哈拉商路上的过往商队提供服务、征收过境税。9 世纪时,这些柏柏尔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对于这种新传来的宗教怀有一种原始状态的热情。 11 世纪中叶,这支柏柏尔人部落联盟的首领叶海亚·伊本·易卜拉欣在

麦加朝圣的归途中,在凯鲁万遇到马立克学派的著名领袖,遂对该派教义十分倾倒,携传教师阿卜杜拉·伊本·雅辛随自己返回撒哈拉传教。阿卜杜拉·伊本·雅辛粗通文墨,却具雄才大略,有着非凡的组织能力。他在柏柏尔人中宣扬纯朴和纪律,受到自由、散漫的桑哈贾人的冷淡,便在叶海亚·伊本·易卜拉欣的支持下,在塞内加尔河口的一个岛上建立了带有军事组织性质的清真寺(“里巴特”)。清真寺的成员称“穆拉比特”(意为“寺院战士”), 寺内实行严格的马立克教派的教规和严酷的棍棒纪律。用这样的办法,阿卜杜拉·伊本·雅辛训练出一支虔诚、强悍、服从的军事力量,并以这支力量为核心,迅速组建了 3 万人的大军,举起了圣战的大旗。雅辛指派自己的信徒叶海亚·伊本·奥马尔担任军队统帅。穆拉比特大军先是北上攻掠了著名的撒哈拉商路大城西杰拉马萨,然后于 1054 年南下黑人国家加纳,占领了重镇奥达戈斯特。叶海亚死后,雅辛又指派其弟阿布·贝克尔·伊本·奥马尔继任军事统领。雅辛和阿布·贝克尔挥师北上,于 1056 年攻占苏斯的首府塔鲁丹特。接着又进兵阿特拉斯。不久,穆拉比特人面临困境:新占领地区尚未稳定,东方又受到哈马德人的威胁,撒哈拉沙漠地带桑哈贾人又起内争, 特别是 1059 年雅辛死去。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地区的扩张与统治缺乏信心, 一心想回师巩固后方的阿布·贝克尔将马格里布的军队交给自己的堂兄弟优素福·伊本·塔士芬指挥,他率领其余的军队南下,专心经略南方战场。贝克尔於 1076 年攻占加纳王国,并死在那里。这样,塔士芬成为穆拉比特人的最高领袖。

优素福·伊本·塔士芬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严格、公正、生活俭朴、勇敢果断,在部属和臣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塔士芬确立了自己的领导权后, 首先在阿特拉斯山北麓、顿西弗特河上游扎下了穆拉比特的大营。这个营地,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古都马什喀特。塔士芬亲自参加了修建清真寺的劳动, “他束上腰带,动手拌粘土,出于对真主的恭顺,与工人们一样干活”。从这个营地出发,塔士芬率军远征西马格里布和中马格里布广大地区。他首先击败柏柏尔泽纳塔诸部,于 1069 年攻占非斯,然后进军里夫,统一了摩洛哥

全境。此后,率兵东进,一路占领了特累姆森、瓦赫兰等地,并於 1082 年围攻阿尔及尔。伊本·塔士芬委派了自己的亲信将领治理被征服的领土。

这时,西班牙地区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尔多瓦的后倭玛亚王朝已经衰落瓦解,出现了许多彼此纷争不休的穆斯林小公国。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势力遂利用穆斯林势力衰颓的时机组织了反攻。他们在卡斯蒂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和阿尔方斯六世领导下,展开了收复失地运动(即“列康吉斯达”)。

在列康吉斯达运动的压迫下,伊比利亚半岛上割据分立的穆斯林小邦无力抵抗。它们当中最强的塞维利亚邦的藩王穆塔米德不甘成为基督教势力的降臣,“宁肯到非洲赶骆驼,也不愿在卡斯蒂利亚养猪”。在上述穆斯林诸小邦的呼吁下,优素福·伊本·塔士芬决定出兵西班牙。1083 年,塔士芬占领休达。在将阿尔黑西拉斯划归他管辖的条件下,答应对伊比利亚基督教势力进行圣战。伊本·塔士芬率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以阿尔黑西拉斯为基地, 统率塞维利亚等穆斯林小邦的联军,在阿扎加勒平原与阿尔方斯的军队展开决战。塔士芬大获全胜,基督教军被迫撤出塞维利亚。此后,塔士芬驱逐各穆斯林小邦藩王,没收他们的领地,恢复了穆斯林西班牙的统一。12 世纪初, 优素福·伊本·塔士芬去世,给他年轻的儿子阿里留下一个相当庞大的帝国。穆拉比特统治的疆域跨欧、非两洲,北有西班牙南半部及附近地中海若干岛屿,中部以摩洛哥为核心地区,拥有大半个马格里布。

在塔士芬统治的晚期,穆拉比特王朝达到其鼎盛阶段。作为整个阿拉伯世界西部的领袖,穆拉比特王朝的统治者们以该地区穆斯林的最高代表自居,因此实行了延揽人才的政策。穆拉比特人虽然起自沙漠落后地区,但来到比较先进的马格里布滨海地区、特别是西班牙地区后,日益受到定居的农业和都市文明的熏陶,成为新建国家的统治集团。在他们周围,集合了许多杰出的学者、艺术家。据史家记载,穆拉比特统治者周围“有着为数如此众多的最杰出的深通文墨的人和文学家,为别的时代所罕见”。在穆拉比特时代,许多建筑师与手工业者从西班牙来到北非服务。穆拉比特人在马拉喀什、非斯、阿尔及尔和特累姆斯等城市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建设风格深受科尔多瓦和格林纳达建筑的影响。例如,特累姆森大清真寺占地长 60 米,宽50 米。它的前面有一个长 20 米的正方形庭院,东西两面围以穆拉比特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长廓。祈祷大厅四周,有着支撑马蹄形拱、尖拱和多瓣拱的石柱。中央高耸着支在弯梁上的圆顶,上面设置尖塔。除清真寺外,还建造了宫殿和城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穆拉比特人开始注重农业。他们在非斯修建了水渠以灌溉那里的田园。为了适应商业与贸易发展的需要,穆拉比特人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地设立了规模很大的铸币场,用纯金铸造的第纳尔,在当时国际贸易中流通,享有很高的声誉。

塔士芬之后,穆拉比特王朝从鼎盛时代急剧走向衰微。穆拉比特人以反对腐败、主张纯朴廉洁为号召在人民支持下崛起。但在掌握政权之后,其统治集团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加速走向腐败。塔士芬的继承者们久居深宫, 耽于声色,政权操纵在一伙高级僧侣手中。这些僧侣迫害异教、异端,排斥异己的倒行逆施,终于使王朝走向没落,於 1146 年灭亡。

取代穆拉比特王朝的,是穆瓦希德王朝。穆瓦希德王朝起源於摩洛哥南部山区柏柏尔人马斯穆德诸部。王朝的创建者伊本·图马尔特,他出身笃信伊斯兰教的乡村贵族家庭,自幼有志于从事神学研究。青年时代,伊本·图马尔特到东方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研究神学,归程中在突尼斯地区收罗门徒,并进行传教活动。在他的追随者当中,包括了他日后的继承人、出身于泽纳塔支系柏柏尔人库米亚部落的阿布德·穆明。伊本·图马尔特所宣扬的神学的根本原则是主张—神教,即真主是唯一的,也是万能的神。因此,他的信徒叫作阿勒—穆瓦希德,意为—神教信士。伊本·图马尔特主张进行宗教改革,要求教徒必须遵循严格的道德准则,他自称马赫迪,谴责权贵们奢华、腐败的生活,主张俭朴、纯洁的生活方式,因而迎合了广大北非普通百

姓不满各地统治者贪婪奢华的心情。伊本·图马尔特还提倡用柏柏尔语进行传教,倡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教义,因而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公元 1120 年前后,伊本·图马尔特率领门徒经特累姆森、非斯等地返回摩洛哥,到达穆拉比特王朝的首都马拉喀什。由于公开批评穆拉比特的君主及其亲属,在马拉喀什无法立足,伊本·图马尔特被迫返回自己的家乡。

伊本·图马尔特在家乡建立了穆瓦希德运动的根据地。同时,在组织上为穆瓦希德运动准备力量。他以先知穆罕默德为楷模,既是这一运动的宗教领袖,又是民众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在伊本·图马尔特周围,组成了一个马赫迪王室,有 20 人组成,其中包括伊本·图马尔特的三个兄弟。王室的作用相当於马赫迪的参谋和谘议总部。在马赫迪之下,设有十人委员会。由伊本·图马尔特最早的十名追随者组成,是马赫迪亲信顾问机构。另外,还设立了一个五十人委员会,成员由山区各主要部落的代表组成,带有更多的谘议性质。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追随马赫迪的各个部落严格划分等级。在穆瓦希德运动的军事检阅中,马赫迪本人所在的哈尔瓦部落走在最前列,接下来是穆瓦希德运动在山区的首府廷迈勒的居民,然后是山区其他各部落, 最后是黑奴兵。组织内部等级分明,纪律十分严格。依靠着这一强有力的组织,伊本·图马尔特开始掀起反对和推翻穆拉比特王朝的斗争。

这一斗争刚刚开始,马赫迪本人就因病去世,由阿布德·穆明继承他的事业。阿布德·穆明接受了哈里发和“信士长官”的称号,继续领导反对穆拉比特王朝的斗争。他首先占领了摩洛哥南部地区,并逐步向北推进,最后攻克马拉喀什,灭掉了穆拉比特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建立后,正值西班牙基督教势力再次向南猛烈进攻,阿布德·穆明遂应西班牙各地穆斯林的请求,建立了对安达卢西亚地区的保护权。与此同时,穆瓦希德大军向东进兵特累姆森和瓦赫兰,灭亡了哈马德国家, 占领了该国首府,著名的城市贝贾亚。这时,伊非里基亚的阿拉伯人为了对付来自西方的威胁,组成联军,向穆瓦希德人进兵。阿布德·穆明在塞蒂夫一战大捷。12 世纪 50 年代,阿布德·穆明派遣海陆大军,东进伊非利基亚地区,顺利占领马赫迪亚。这样,新建的穆瓦希德王朝控制的版图比穆拉比特王朝还要辽阔,东边一直到达埃及边境。

在不断扩张穆瓦希德王国的领土的过程中,阿布德·穆明也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伊本·图马尔特当年所建立的机构,如十人委员会和五十人委员会等,具有柏柏尔人贵族共和制的性质。到阿布德·穆明统治时代,这些机构已经名存实亡,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意义。阿布德·穆明首先指定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然后又将国家的几个主要行省交给自己另外几个儿子治理,从而建立了阿布德·穆明家族的统治。为了加强治理新建的统一大帝国, 阿布德·穆明下令丈量从昔兰尼加到大西洋海滨这一辽阔地域的可耕土地, 并规定征收地亩税。

阿布德·穆明死后,其子、孙阿布·雅各布·优素福和阿布·优素福·雅各布先后继位。正是在阿布·优素福·雅各布(即史书上的雅各布·曼苏尔) 统治时期,穆瓦希德王朝达到其鼎盛时期(1184—1199 年)。阿布·优素福·雅各布在西班牙大败基督教军,使穆瓦希德舰队称雄西地中海,并接连镇压了马格里布的反叛,巩固了自己庞大的帝国,从而获得了曼苏尔(意为胜利者) 的称号。据记载,曼苏尔治理下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秩序良好,妇女“从巴尔卡走到嫩河可以不遭人调戏,甚至没有人会跟她搭讪”。

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们又比较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因而在 12 世纪下半叶,帝国一派繁荣景象。当时,手工业相当发展,阿利坎特的造船业、阿里梅里亚的丝织业、铜器与铁器制造业和休达、非斯等地的造纸业,均远近闻名。商业更是兴旺发达。马格里布不仅同西班牙地区进行贸易,还同比萨、热那亚、威尼斯和马赛等地交换货物。突尼斯、贝贾亚、君士坦丁、瓦赫兰、特累姆森和休达等地,都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工商城市。例如,在伊德里西笔下,穆瓦希德王朝统治时期的贝贾亚的景象是:“船舶在这里停泊,商队也来到此地。贝贾亚就是个货栈。这个城市的居民很富裕,同时,在各种艺术和手艺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居民表现出更高的技巧,因此,这儿商业繁荣。这个城市的商人和西非的商人以及撒哈拉和东方的商人保持联系;这儿储存着许多品种不同的商品。城市四郊都是可耕的平原,可以收获到大量的小麦、大麦和水果。这儿还制造巨大的船舶、海船和帆船,因为邻近的山上树木林立,提供了优质的树脂和柏油⋯⋯居民们从事铁矿的开采,获得了高质量的铁矿。总之, 这个城市的各种手工业都很发达。”应该说,贝贾亚的情况,正是穆瓦希德王朝统治时期马格里布城市工商业及外贸发展的一个典型。

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们还热衷於建造各种建筑物。可以说,在马格里布建筑发展史上,穆瓦希德时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阿布德·穆明从一开始就重视清真寺的建筑。他在塔扎、马拉喀什、廷迈勒等地都修建了清真寺。雅各布·曼苏尔则主持了拉巴特的哈桑清真寺的工程。这座著名的清真寺规模宏大,长 183.1 米,宽 139.4 米,有 16 道门。耸立在清真寺正面中央、用玫瑰石块砌成的高塔,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犹存,十分壮观。除了清真寺外,穆瓦希德人还修建了许多皇宫、城堡、医院,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繁荣起来。在穆瓦希德君主周围,聚集了一批文化修养很高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12 世纪两个杰出的阿拉伯哲人伊本·图菲尔和伊本·路西德都是哈里发的座上客。伊本·图菲尔的哲学小说《哈伊的故事》对欧洲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都有着影响。

然而,促使穆拉比特王朝衰落的因素也同样促使了穆瓦希德王朝的衰落。在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之后,穆瓦希德人很快背离了他们当年用以号召人民的那些教义与主张,趋于奢华和腐败,成为压在马格里布各族人民头上的剥削者、压迫者。他们的苛捐杂税,日益激起人民的反抗;他们强大的军队, 日益带有雇佣兵的性质,因而逐渐失去昔日所向披靡的锐气。因此,曼苏尔之后,帝国便逐渐衰微。13 世纪中叶,穆瓦希德王朝由于各地起义与王室内讧而逐渐解体,终于在 1269 年被继起的马林王朝所推翻。

五、马格里布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1. 世纪下半叶,随着穆瓦希德王朝的式微,马格里布地区再次走向分裂。不过,这次分裂,不是简单的、无秩序的混乱,而是一种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这一三国鼎立的格局,构成了今天马格里布三国,即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基础和雏形。

最早脱离穆瓦希德王朝而独立的,是位于马格里布东部(今突尼斯地区) 的哈夫斯王国。13 世纪 20 年代,被穆瓦希德王朝派往伊非利基亚担任总督的著名的哈夫斯家族成员阿布·扎卡里亚·叶海亚脱离了穆瓦希德王朝的控

制,自己采用了埃米尔称号。1236 年,哈夫斯王朝宣告完全独立。哈夫斯王朝定都突尼斯城,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东部和利比亚西部。立国之后,哈夫斯王国立即同邻近的国家与城邦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它同威尼斯、比萨、热那亚签订了通商条约,接纳了西西里王国派来的领事, 并同阿拉贡王国建立了邦交。除了基督教世界外,哈夫斯王朝也注意同穆斯林邻邦协调关系,获得了马格里布另外两个新建王国;马林王朝和阿布德·瓦德王朝的承认。继承阿布·扎卡里亚·叶海亚王位的阿布·阿卜杜拉(1249

—1277 年在位)进而采用了哈里发称号和穆斯坦西尔·比拉的尊称。在阿布·阿卜杜拉统治时期,哈夫斯王朝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外交活动,不仅接待了几乎所有来自西地中海地区国家的使团,而且接待了来自遥远的北欧地区挪威和中苏丹地区加涅姆—博尔努国家的使团。同时,还获得了麦加和埃及马木鲁克对它的承认。1270 年,哈夫斯王国同在突尼斯地区登陆的十字军发生冲突,因力量不济,同基督教势力缔结了妥协性和约。此后,由于内部各种纷争,哈夫斯王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衰落、甚至一度濒于解体。摩洛哥的马林王朝不断侵袭哈夫斯,甚至在 1347 年攻占了哈夫斯王国首都突尼斯城。直到 15 世纪时,在阿布·法里斯(1394—1434 年)和阿布·阿姆尔·奥斯曼(1435—1488 年)统治时期,哈夫斯王朝才再一次强大起来。阿布·法里斯曾两次征服特累姆森的阿布·瓦德王朝,并以进军来迫使摩洛哥屈服。他还派遣海军舰队协助摩洛哥抗击葡萄牙舰队,并参与干涉格林纳达的王室内争。阿布·阿姆尔·奥斯曼则恢复了同基督教世界的外交与贸易关系,并同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友好交往。直到 15 世纪末,哈夫斯王朝才最后走向衰亡。

前后持续了三个半世纪的哈夫斯王国,是中世纪晚期马格里布三国中的强者。在政治方面,哈夫斯王朝自认是穆瓦希德王朝的继承者,在星期五祈祷中总是祷念穆瓦希德王朝的创建者、马赫迪伊本·图马尔特的名字。哈夫斯王朝在政权结构上基本保持了穆瓦希德王朝的行政机构。到了 15 世纪,国王手下已经拥有军事大臣、财政大臣、国务秘书等高级官员。为了张扬王权, 哈夫斯王朝君主经常在盛大的场面中出巡。

哈夫斯王朝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突尼斯和地中海世界的贸易。如前所述, 哈夫斯王朝同许多基督教邦国都签订了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航海的公共安全措施,制定了贸易法则,以及外国基督教徒在伊斯兰教土地上居住的规章。每个邦国都在突尼斯派驻了领事。因此,热那亚、比萨、威尼斯、佛罗伦萨和阿拉贡等地的商人都来到突尼斯进行贸易。他们在突尼斯设立商栈和分销点,进行商业与金融活动,有的甚至为哈里发垫付货款,在哈夫斯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时,从突尼斯出口的大宗货物有谷物、橄榄油、咸鱼、纺织品、毛皮和皮革、还有黑人奴隶。进口则以金属、武器、香料、纺织品、玻璃器皿、小五金制品、珠宝和粮食等为主。进口货物一般征收 10%关税。为了贸易的需要,哈夫斯王国铸造了自己的金币(第纳尔和杜卜隆)和银币

(迪拉姆)。哈夫斯的金银铸币在当时国际流通中也享有很好的声誉。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了哈夫斯王国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同许多繁荣、强盛的穆斯林国王君主一样,哈夫斯王朝的国王们多是热心的建筑家。哈夫斯建筑艺术深受西班牙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建筑师、石匠、木匠、泥水匠、艺术家和花匠大多来自安达卢西亚。哈夫斯君王们在突尼斯、凯鲁万等地修建大清真寺,还建造了令人赞叹的宫殿和花园。在哈夫斯宫廷

保护下伊斯兰教神学研究有所发展。同时,文人们也聚集于此,创作了一些有相当价值的文学、历史作品。

在哈夫斯王国西边、中马格里布地区,出现了阿布德·瓦德王国。阿布德·瓦德国家是由柏柏尔人的一支泽纳塔人所建。它定都特累姆森,疆域大致包括了今阿尔及利亚大部。这个王国的奠基人亚格毛拉桑·伊本·泽扬, 出身泽纳塔人阿布德·瓦德部落。该部落由于长期效忠穆瓦希德王朝,因而被阿布德·穆明安置在瓦赫兰地区。13 世纪 30 年代,亚格毛拉桑·伊本·泽扬乘穆瓦希德王朝衰弱之机,拥众自立,建立了阿布德·瓦德王朝(1235— 1554 年)。

由于地处马格里布三国之中央,两面受敌,因而阿布德·瓦德王国是三国中的弱者,始终处境维艰。据说,仅开国君主亚格毛拉桑在位的近 50 年间,

就曾进行了大小 72 次战争。起初,阿布德·瓦德人同西部的马林王朝不断冲突,后来调整战略,转而东向与哈夫斯人争锋。13 世纪末,阿布德·瓦德王国受到西部马林王朝四次进犯。1299 年,马林国君阿布·雅各布兵临特累姆森城下,并将该城围困了 8 年,使阿布德·瓦德王朝政令不出都门。14 世纪中叶,阿布德·瓦德王国甚至被马林王国占领了 20 余年(1337—1359 年), 后来虽然得以复国,但始终在两个强邻干涉下,不断忍受屈辱。最后在 1554 年亡于奥斯曼帝国之手。阿布德·瓦德王朝虽然赢弱不堪,但却是学者和艺术家的福地。据伊本·赫尔东记载,在阿布德·瓦德统治者们的保护下,“这里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成绩显著;这里学者和杰出人物不断涌现,在其他国家也享有盛名”。特累姆森因而也获得了“智慧之城”的美名。

位于今摩洛哥地区、以非斯为首都的马林王国,是马格里布三国中最西面的一个。马林王朝的创建者马林部落或部落联盟,同阿布德·瓦德人一样, 也属于柏柏尔人的泽纳塔一支。13 世纪初,马林诸部居住在摩洛哥东部地区。1215 年,乘穆瓦希德王朝势衰之机,马林人在阿卜德·哈克领导下起事, 屡次与穆瓦希德王朝军队作战。后来,在阿卜德·哈克的孙子阿布·叶海亚、阿布·贝克尔的统率下,马林人的军队击败了穆瓦希德军队,于 1248 年占领非斯、塔扎、梅克内斯等地,建立了马林王朝。接着,阿布·叶海亚又不断作战,荡平了摩洛哥东部与北部地区。阿布·叶海亚死后,其弟阿布·优素福继位,于 1269 年终于攻占了马拉喀什。马林王朝统一了整个摩洛哥。

马林王朝以穆瓦希德王朝的继承者自居,对基督教世界则代表马格里布和西班牙穆斯林的整体利益。1275 年,阿布·优素福亲率马林王朝大军渡海北上,对西班牙基督教势力发动圣战。马林军大获全胜,马林王朝因此扬威四方。阿布·优素福在位期间,先后四次对西班牙用兵,基本上稳固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势力。阿布·优素福不仅奠定了马林王朝的疆土,而且还是新都城的奠定者。1276 年,在他的指令下,开始了新非斯城的建造,很快就建起了堡垒城墙、大清真寺、宫殿、市场、浴室以及高官显宦的宅第。马林王朝在阿布·哈桑统治时期(1331—1351 年)达到鼎盛阶段。他对内认真管理国家事务,对外则用兵征服了阿布德·瓦德王朝,占领了它的首都特雷姆森, 并使哈夫斯王朝处处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不过,在阿布·哈桑之后,马林王朝由于内部纷争等原因,迅速走向衰落。

马林王朝的统治者从一些显贵家族中选拔大臣、秘书和法官。高级官员通常同时兼任军官和行政长官,大权在握。对于国家日常事务,则交给宫廷秘书处理。一些人专司文书收发,另一些人则主管军事、税务和财务等方面

事务。马林王朝用人的一个优点,是他们注意从别的穆斯林宫廷中吸收人才。例如,大史学家伊本·赫尔东在前来为马林王朝效劳之前,已经在哈夫斯王朝的宫廷中受过训练。

马林王朝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成份复杂。由泽纳塔人和阿拉伯人诸部组成的骑兵,是马林大军的主力。同时,还有来自安达卢西亚的弩手,来自亚洲的雇佣兵弓箭手,以及基督教雇佣兵。此外,还有精锐的素丹卫队。在海上,马林王朝同样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海军舰队。这支舰队曾在 1340 年击败西班牙基督教势力的海上力量,并一度建立了在直布罗陀海峡地区的霸权。

在马林王朝时代,摩洛哥北部沿海地区发展起繁荣的地中海贸易。来自威尼斯、热那亚、比萨、马赛、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的商船经常停泊在丹吉尔、休达、梅利利亚等港口,并在那里设置商栈。威尼斯的船队还两年一次, 定期来非斯城的港口巴迪斯。当时,摩洛哥主要进口猎禽、金属、小五金制品、纺织品、香料和葡萄酒;出口则以鱼、皮革、毛皮、地毯、珊瑚、粮食和糖为大宗。非斯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这座城市有商道通向巴迪斯、休达、丹吉尔和特累姆森等马格里布沿海港口,还有商道直达撒哈拉商路重镇西杰拉马萨。

马林王朝时代的摩洛哥建筑也深具自己的特色,带有深深的安达卢西亚色彩。例如,阿布哈桑在位时修过的乌巴德清真寺,入口高大,还用陶瓷镶嵌装饰;祈祷大厅的墙壁和天花板都饰以浮雕,壁龛由两根装饰着雅致的柱头的条纹玛瑙柱支撑着,它的前面是拱,拱的上面是用钟乳石修建的华美圆顶。院子四周围着棱形柱的柱廊,高塔则装饰着花纹交织的图案。又如拉巴特城边的、埋葬着历代马林王朝君主的舍拉陵墓,周围是用粗混凝土加涂白灰泥的城墙,长 300 米,阔 80 米,呈五角形,有 20 个塔楼。正门两旁有两座半个八角形的棱堡。大门则用大量雕刻花纹的石头、彩色大理石和陶瓷加以装饰。舍拉陵卫城内修建的清真寺,其中阿布·优素福祈祷室的高塔达

14.35 米;塔上有尖顶,塔的周围用彩色陶瓷塑成的大幅彩画装饰。

马林王朝的统治者们还很重视伊斯兰教的教育,建起了许多学校。阿布·哈桑时建造的米斯巴希亚学校有 117 个房间。此外,还有新非斯学校、斯贝因学校、香料商学校、萨累学校、布伊南尼亚学校,等等。在中世纪马格里布三国中,摩洛哥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准最高。这一点,对后来马格里布三国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1420 年,马林王朝的素丹阿布·赛义德·奥斯曼三世被弑,政权传给 1 岁的幼主阿卜德·哈克,实则操纵在瓦塔斯族成员手中。马林王朝从此名存实亡。到 1465 年,马林王朝正式被瓦塔斯王朝所取代。

中世纪马格里布三国都企图恢复穆拉比特和穆瓦希德王朝时代马格里布那种大一统的局面。它们之间为了疆土的争执和霸主地位的争夺,彼此之间战事连绵,势力此消彼长。长期不断的战事,消耗了它们的力量。加之,13 世纪以后埃及马木鲁克王朝消灭了东苏丹基督教黑人王国,使东苏丹地区穆斯林化,从而促进了撒哈拉商路贸易重心的东移。这样,就给依靠撒哈拉商路贸易与地中海贸易中介人角色而致富的马格里布诸国以致命的打击。三国政府财力日绌,无法维持豪华的宫廷、精悍的雇佣兵和官吏的俸禄,因而相继衰落,而地方势力、边远部落则乘机坐大,国势再次走向衰败和混乱。

不过,中世纪马格里布三国时期,却是马格里布文化高涨与民族融合取

得进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西班牙穆斯林大批退避到马格里布来。来自安达卢西亚的大批官吏、文人、哲人、建筑师、艺术家、匠师,给落后的马格里布地区文化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中世纪阿拉伯大史学家伊本·赫尔东(1332—1406 年)和阿拉伯大旅行家、第一个到中国旅行并留下记载的阿拉伯作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 年),均出自三国时期的马格里布。

正是在马格里布三国从鼎盛时代相继走向衰落的时候,毗邻的伊比利亚半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同穆斯林势力的长期斗争中,在基督教收复失地的运动中崛起了两个值得注意的基督教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由于在反穆斯林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主角地位,国势日强,逐渐成为日后西班牙民族国家的基础。而在反穆斯林势力的斗争中争得独立的葡萄牙人,於 1385 年建立了由商业资产阶级支持的阿维斯王朝。1415 年,葡萄牙人渡海占领了休达要塞,这一事件在当时基督教与穆斯林两大势力眼中颇为寻常,却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世界意义:正是它,标志着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