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明——和谐宜居

建筑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我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传统思想观念。

我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表现在城市、村庄、民居、园林、王陵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这些古代建筑,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观

那是在我国传说时代,人们没有用于居住的房子,便居住在洞穴之中,与狼虫虎豹为邻,不时遭受野兽的袭击,人的生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族首领黄帝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洞穴居住形式,砍来树木,运来土石,在近水的高地建造住所。住所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也是防御野兽侵袭、保护火种和进行炊事的场所。

当时建造的住所有圆形也有方形,结构上实行分室分间,有单间、套间或单间。营建住所时已经会立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周易·系辞下》称: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意思是说,上古时的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了房屋,上面有房梁下面有墙壁,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引文中的“圣人”指的就是黄帝。黄帝开创的这种上面有房梁下面有墙壁的“上栋下宇”模式,结构稳固,不仅使人们的居住建筑有了一个质的发展,也成为我国传统的住宅形制,从而奠定了5000年以来具有华夏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

后世的学者都肯定地认为黄帝是房屋的制作人,《白虎通义》说“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因而将房屋的发明归之于黄帝。黄帝被当作中华民族建筑的鼻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始祖”,他对人类居住条件进行改善,选择近水高地造屋而居,不仅是对人的极大尊重,也萌发了具有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和谐意义的“天人合一”意识。

我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事实上,这种思想长久以来影响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布局。

我国的古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我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我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建筑观,充分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从历史上看,在影响我国古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观念是根本性的因素。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对室外空间的处理。

我国古代建筑讲究与周围的环境、格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檐廊,门窗,亭台楼榭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实中有虚,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空间意识。

这种在空间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古代建筑风格,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其突出的人文特色之一。以致很多西方人称我国古代建筑为独特的“环境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古人的宇宙观念密切相关。“宇宙”的本义是指建筑。宇,指的是屋檐。《易经》中说“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宙,指的是梁栋。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宇宙”。

从自然宇宙角度看,天空有二十八星宿,分属东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相守,中间是紫微帝宫,即宇宙最高神北极星的居所。这幅图案乃至宇宙观对古人的建筑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地是一所其大无比的大房子,此即《淮南子》中所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千秋万代,人们就在这所大房子的庇护下生活,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受其保护。

我国建筑起码自秦汉时起,就具有了效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因此一旦经济条件,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水平允许,人们就将对自然宇宙的领悟倾注于宫室的营建之中,建造尽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筑以象征自然宇宙之大。比如大唐帝都长安城,其建筑面积达到了84.1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第一帝都,也是包括我国古代都城在内的古代世界帝都之冠。

由此可见,我国建筑文化鲜明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恢宏深邃的时空观念。

在“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我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之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人们,至善、至美的境界,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在我国古代建筑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古代建筑之美也源于自然的启示。华夏大地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景色启发了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相互融合,便相应地产生了文化底蕴厚重的建筑美学。

我国古代建筑师代表了古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喜欢富丽华贵、雍容大度的美,所谓泱泱大国之风。比如紫禁城、阿房宫、长城、颐和园、布达拉宫、民居、园林等杰作,就创造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闪烁着我国古代建筑的光辉。

这些古代建筑,不但在造型、空间布局、总体规划方面独具特色,而且作为我国古建筑美学的主导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在建筑设计中从多方位、多层次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建筑中也体现了对称美,这也是美学法则之一。“对称”能给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这反映了人们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要求。

对称美源于自然亦道法自然。我国古建筑“道法自然”的对称之美,使得宫殿、庙宇、宝塔、桥梁、楼台亭阁等,都考虑到了“对称”这一美学法则。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我国建筑师在群体美方面也有充分的考虑。他们能够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出群体和谐统一之美。比如故宫,就是群体美建筑的杰出代表。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高潮。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则可以看做是全曲圆满地结束。

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可见故宫建筑的群体美无与伦比。

我国古代建筑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造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比如,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环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造成一种神圣的气势。

再如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净,给人以超尘拔俗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我国古代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古代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建筑,就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比如古代庙宇的选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

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借助自然景色创造的杰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以上数例皆为依山之势者,也有不少建筑傍水之姿者,或二者兼而有之,如长江的黄鹤楼,钱塘江的六和塔,洞庭湖的岳阳楼,昆明湖畔的颐和园等,如果不是依山傍水,这些华丽的建筑也就不能相映成趣、借景生色了。

我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还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宗教建筑、民居等的选址、布局乃至命名上。这些古代建筑,也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总之,我国古代建筑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得十分娴熟,善于把握空间布局,竭力营造建筑之美,从而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旁注]

华夏族 即汉族。从汉代起又称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四夷。华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亭台楼榭 我国4种传统建筑。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台,高而平的建筑物。楼,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物。榭,以借助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物。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四神 也叫做“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这4组动物,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四神在古代还用于军事上,战国时期的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简单说就是一个布阵的方位图。

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以及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我国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风水先生 指专为人看住宅基地和坟地等地理形势的人。在我国民间,将风水术多称为“风水”,而把操此职业者称为“风水先生”。由于风水先生要利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并且人们认为他们是与阴阳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称这种人为“阴阳先生”。

[阅读链接]

风水先生是指专为人看宅基地的人,他们曾在我国古代建筑的选址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相传风水先生祖师为九天玄女。据传说,九天玄女俗名钟静,曾经帮助黄帝战胜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传授于他玄学术数,其中就包括风水术。

这一天,九天玄女云游燕山,在冰壁上发现天书《九天秘笈》,稍加研习即得其要义。后来又在冰洞中发现上可探天下可测之地,下可照世间万物的“天幻镜”,还发现《易经》原本和能测地脉之优劣的“地玄盘”。此三件宝物及冰壁天书助九天玄女修成大道,那得道之地,又是风水两洞,故玄女娘娘又称风水圣姑,学此道者便将九天玄女尊为风水始祖。后来,大道传入人间,所有徒子徒孙执罗盘、看地脉习学风水之道者,均被人称为风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