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他在30岁时,有机会到洛阳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礼乐。
老子姓李,名聃,年纪比孔子大得多,在洛阳当西周王朝“守藏室之史”,掌管国家文物典籍。他见孔子来向他虚心求教,很喜欢,还真拿出老前辈的热心来,很认真地教导孔子。
孔子此行受益匪浅,他回到鲁国后对自己的弟子说,自己见了老子,就像见到真龙一样,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孔子会见老子那一年年底,郑国掌握国家大权的执政子产去世了。郑国人都流泪,好像亲人去世了似的。孔子一听到子产噩耗,也哭起来。他说:“子产是我所想念的人啊!”
孔子很钦佩子产,也跟他见过面,像尊敬老大哥那样尊敬子产。子产在思想上受孔子的影响很深。
郑国有一次遭到了火灾,别人请子产去求神,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近;我们要讲切近百姓利益的人道,不讲渺渺茫茫的天道。”
郑国有一年发生水灾,别人又请他去祭扫龙王爷,子产说:“我们求不着龙,龙也求不着我们。谁跟谁也不相干。”
子产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子产在讲天道、人道时的主要观点,其实就来自于孔子。孔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对待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他们都表现出了朴素的人本主义,都不迷信鬼神,提出人事才是可以掌控的。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继承和吸收前人天人思想的同时,从人道上突破了原始天命观的限制,以“天命”和“人道”作为联系天人之间的纽带,将“仁”作为实现贯通天人关系的途径,通过“修己”“安人”的修养功夫体悟天人和谐之境。
孔子主张向先贤那样遵循天道,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这种理论和实践,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则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意思是说,帝尧作为一代君王是多么伟大!他像崇山一样高高耸立着,上天是最高大的,帝尧就是在效法着上天!他像大地一样一望无际,民众无法用现有的词语来称道他!因此,他所成就的功业是如此崇高伟大,他所制订的礼仪制度是如此灿烂辉煌。
尧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孔子的“则天”就是效法尧那样遵循天道,这其实是孔子的功夫论,包括是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
孔子终其一生提倡和践行“则天”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正是通过“则天”的不懈追求,加强个人修养,尽心治理国家,并达到了绝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的思想境界。
孔子的“则天”其实就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虽是我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所共同宣扬的基本观点,但在我国传统文化范围内,则大多数情况下指儒家的“天人合一”。因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复杂,影响我国文化也最深远。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历代儒家学者在探索“天”、“人”的关系中演变过来的。他们首先阐发了关于“天”的一系列思想,其次是与人相对应的“人”的思想,最后便形成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中的“天”,被儒家学者赋予了各种意义,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意志之天、伦理之天、神圣之天、救赎之天、创造之天等。大凡宇宙万物之起源、人类社会之形成、政治制度之合法性、伦理道德之标准、人类未来之命运等,无不可以从儒家有关“天”的论述中得到最权威的解释。
因此可以说,“天”在儒家传统的思想体系里构成了一个最高的概念,折射着儒家有关“人”的地位、命运和价值取向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们相互关联的“天人合一”自然也就表达着儒家理论的丰富内涵。
“天”,作为儒家思想中最高的一个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为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
儒家的“天”表现于自然界时,即为自然之天,天人相分的天。荀子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天的意志成分,而赋予天以更多的自然物质因素;并认为人与自然有所区别,人类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儒家的“天”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时,它可以左右人的命运,并含有超强的意志与力量,即成为主宰者。这一观点主要表现在儒家思想的初期,以孔子为代表。孔子曾经说“君子畏三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的天虽然带有一定的道德意味,但仍然是以一个令人可畏的主宰者的形象出现的。
儒家的“天”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客观的“理”,这一思想在先秦孟子那里就开始萌芽了。孟子最先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以为尽心便能知性,知性就知天了,正如他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的天也就是往后宋明儒家所言的“理”。程颢发展成“心即是天”,程颐则说“性即理也”;朱熹所谓“天即理也”。到后来明代王阳明所倡“心即理”,这些无疑都是对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从不同角度的诠释。
以上这3种表现分属于儒家哲学不同的时期,然而又不能将其截然分开,毕竟它们只是一个概念的不同内涵而已。儒家诸子对天的理解虽人各有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掌握宇宙间最高智慧,无不追求达到完美的“天人合一”之境。
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高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均是天道、天性或理这一最高原则的天所一贯而成的。宋代大儒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观点就是对此精彩的描述。所有事物各有一理,而单说理却只有一个。
基于此,儒家认为,人于自然地位是平等的,无所谓贵贱,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与自然亦有差别;人与自然可以感通,通过感通自然,人可以认识把握最高的规律。
儒家的普世情怀,是其伦理思想的起点和动力。正是因为儒家竭力追求“天人合一”,所以才将表达宇宙万物之“天”与表达生命与亲情的“人”自然统一起来了。如《周易》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天是乾,它给人的启示是生命的起源和无限活力;天也自然涵蕴着地,地是生命的承载体,它通过其所承载的生命启示出天地道德涵义。总体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
我国儒家对于给予他们生命起源和养育之恩的体验和反思,比较容易从经济性、简易性和可靠性方面强化其伦理价值的普遍性,其特点被孟子精确地描述为一个“诚”字。孟子认为,“诚”是天之道,只有按天之道去想、去做,才是为人之道。
儒家传统的价值观的体验是关乎个体的人的,但其立意或动机最终追求的却是关乎天下苍生万物的,此二者之结合既有生命之情怀亦有宇宙普遍之道理,其精髓俱见于宇宙生成论、伦理学和人生论。张载曾这样描述过“天人合一”的伦理意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思是说,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我是个小小的生灵,在他们中间亲密相处。因此,充满宇宙之间的,是我的身体;指引宇宙运行的,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是我的同伴。
张载在这里明确表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化生的,而且天还规定了人的本性,人类社会理想的伦理制度、人对自然万物所应当遵行的伦理原则以及人对自己生命态度。张载认为,如果不如此,人的生命伦理就不能体现出天命精神,个人就不能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人伦价值就没有普遍意义。
总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秉承“天命”而生生不息,这其中自然又蕴涵着“人”,所以“人”活着也是在履行“天”命,“人”的伦理价值也是展示“天”的普世价值。人只要生活在天地宇宙间,只要有人的生命情怀,他就一定还有天地良心,他就一定有存在的价值。
[旁注]
子产 (?~公元前522年),本名姬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论语》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孟子 (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4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
《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夫子3位古代的圣人合作的结果。它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伦理制度 基于儒家思想所建立的制度。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儒家处理人伦的规则。从学术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
[阅读链接]
儒家注重天道,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天道酬勤”的思想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一生以儒家思想进行自我修为,终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儒。
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朗读了多少遍,还没有背下来。这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觉,一直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依靠自己的勤奋成为历史上的伟人。这是儒家“天道酬勤”精神激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