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精要——天人相应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概念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还是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黄帝内经》为传统中医养生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从医学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确立了传统中医养生“形神合一”、“阴平阳秘”、“合理膳食”等基本的养生观念,包括“的观,并且达到了尽善的境界。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
传说,黄帝时期出现了3位名医,他们是雷公、岐伯和俞跗,都是黄帝之臣。其中的岐伯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典主医病,白天尝味各种草木,识别药性,晚上习养生之道,掌握经络医术。
相传岐伯曾乘坐由12只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老之药,十分浪漫。他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在巡游各地的过程中,岐伯见许多百姓罹患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也是一个十分关注天下苍生命运的人,为了疗救民疾,他诚恳地尊岐伯为老师,两人一起研讨医学问题。他们探讨的内容在后来的战国时期被人整理成书,这就是《黄帝内经》,其中的多数内容就是以岐伯与黄帝答问形式写成的。
我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黄帝内经》与世界上众多的其他医书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医学著作,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的论述。唐代医学家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意思是此书结合天地间的种种事物,来讨论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医学问题。这便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恒动”的指导思想。
事实上,《黄帝内经》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在利用人与天地的相应方面,做到了尽善的地步,确实到了极高的境界。
据考证,“天”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199次,并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与意义。这里的“天”不仅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又有主宰万物之神灵的天。
对于自然界的“天”,《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万物滋生的开始。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悬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本原因,生化不息,使万物呈现茂盛之机。
这里的天是指充满着宇宙的物质基础,万物生长的根源。天是可以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根本原因,万物生生不息的机制,这是大自然的天。
主宰万物之神灵的“天”,是一切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能赏善罚恶,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间的一切都在“天”的掌握之中。人其实受天的制约。
因此,《黄帝内经》对于“天”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人要遵循天地运动之规律,把握天道。这样,“天”自然会“列星随转,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这是具有无穷智慧自然之神的恩惠。
“人”字在《黄帝内经》中总共出现了3655次,《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起源,是在宇宙中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天地交汇阴阳之气形成有灵性的生命,就叫做“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由于上天的庇护,大地的承载,万物皆备,但是在万物之间,没有比人更高贵的了,因为人是有灵性的,有智慧的,是“天”这个神灵造的。
人是天地造合的,又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联,所以人要遵循四时之法成,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成长。人体的功能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人不仅依赖天地之气而生,而且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的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对人体有益。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天相应和。人身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等,皆与天地阴阳五行相互贯通。
比如人与天通:“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等等。
再如人与地通:“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等等。
人体与天相应和的表现,如以关节为例,就是四肢应四时。人的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相关,临床上许多有关节痛的人,与天气的变化有关,有时他们的关节反应往往比气象预报还要准确,天气预报没有雨,他们说有,结果真的下雨了。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主要表现为天与人的相互作用,天与人的规律相通,天与人的结构类似。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相应和。比如,“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重要穴位,即井、荥、输、经、合,这些穴位是按自然界中水的流势命名的。其中的井穴在指趾端,为脉气发出之处,刚发出的脉气有如泉水自地而出,逐渐由微而盛,而至灌注,而至转输,而至流通,最终如山溪到江、河、湖、海。
这种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的含义来引喻人身体经脉通道的阐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主旨就是“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地理环境相应和。由于地理的原因,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气候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各自有其体质差异。
东方之人,鱼类吃多了可以使人产生内热,咸味食多了容易损伤血液。人们的皮肤颜色较黑,肌肉的纹理也比较疏松,而且容易发生痛病一类的疾病。
西方之人,不讲究衣着,穿的是用毛布或粗布做的衣裳,坐卧的也是草编成的褥席。但是,对于饮食却很讲究味道鲜美,吃的是肉类与脂肪较高的食物,因而人们的形体较肥胖,这种体质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外邪不容易侵入人体,但却容易使体内产生病邪。
北方之人,喜欢居住在野外的帐篷里,并且经常迁移住所。吃的多是牛、马、羊等动物的乳汁。因此,内脏就容易受寒,发生脘腹胀满一类的疾病。
南方之人,喜欢吃酸味和经过发酵制作的鼓酢曲酱食品,他们的皮肤以及肌肉纹理疏松,而面色较红。由于那里的湿热之气过胜,所以发生的疾病,适宜用针刺的方法。
中央之人,由于人们体力活动较少,因而气血运行不够流畅,所以容易产生四肢运动无力的“痿”病,以及手足或者“冷”,或者热的“厥”病。
《黄帝内经》将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的影响,在生理上形成了某些特殊的体质。
一般来说,北方人喜食面,而南方喜食米,北方人怕热,南方人怕冷。北方人身材相对高大,南方身材相对矮小。所以,当人们一旦南北易居,常常不能适应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由于过冷或过热,会产生水土不服之症状。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中医对因异地而居所发生的水土不服之症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黄帝内经》还认为,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黄帝内经》揭示了人体与时间的关系,其中写道: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黄帝内经》揭示了人体与日月的关系。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人体的气血的盛衰可以根据月亮的盈亏消长、日色的晴朗阴霾而变化,这种规律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
总之,《黄帝内经》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到天地、自然、社会之中谈人的生命健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
[旁注]
太医 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周官有医师,秦汉有太医令丞,魏、晋、南北朝沿置。隋置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亦以泛称皇家医生。宋元以后用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
五运 行学说术语。即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的合称。“五行”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五星”的谐音。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运来概括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五星在其运行过程中,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及角度在不断发生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变化对地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九星《素问·天元纪大论》里说“九星悬朗”,说的是9颗明朗的星星高高悬挂在天上。这9颗星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天衡”、“开阳”、“摇光”,加上开阳和摇光左边的左辅星和右边的右弼星,共为9颗星。
七曜 我国古代对日、月、木、火、金、土、水的一种总称。亦称“七政”、“七纬”、“七耀”,其中前两者又有他指。七曜按周天的变数旋转,于是万物就有了阴阳的不断地变化,有了刚柔的不同性质。此外,“七曜”在武术中还有特殊含义,形意拳中称头、手、肩、肘、胯、膝、足7个部位。
十二经脉 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水土不服 中医上指病证名。指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等。同时,中医也认为人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
[阅读链接]
轩辕黄帝是一个达到了后世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的远古圣贤,从而激发出意识深处的大智慧和无穷创造力。
轩辕黄帝参悟宇宙运行逻辑与人类社会秩序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法道思想体系。他悟道以后,召集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一起进行了创造文字,确定历法,制造乐器等等工作,为中华大地带来一片文明。在科技领域,他带领人民开发原始农业,研讨医学,发明指南仪,制造干戈、战车,烧制陶器,确定算数等等,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