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宅第——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大良镇华盖里,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与广东东莞可园,广东番禺余荫山房和广东佛山梁园一起,被人称为岭南四大名园,它们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一支。

清晖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后,经过龙氏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清晖园的布局既吸取了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因地制宜,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

明清时黄龙两家相继建园

1570年,黄士俊出生于顺德杏坛甘竹右滩一个的书香之家。

相传,1607年,黄士俊参加殿试时,万历皇帝朱翊钧出上联“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而素来勤学机敏的黄士俊则对以“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于是“龙颜大悦”,点为状元。

就这样,广东顺德建县以来的第一位状元诞生了,这在当时可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仅当地官员前去顺德杏坛甘竹右滩朝贺31岁的状元黄仕俊,十里八村的乡邻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前去拜贺,有的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去,希望能沾沾这位状元的喜气。

1621年,黄仕俊在辞官避世期间,尊其父光宗耀祖的意愿,在顺德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原太艮,就是后来的大良南郊的清晖路,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以及灵阿之阁,以供其父亲颐养天年。那时候,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后来清晖园的前身。

1630年,已是礼部尚书的黄士俊为侍奉病中老父,他辞官回家。1636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召黄仕俊再度入朝,出任礼部尚书。后来,他先后担任太子太保,还一度入阁担任宰辅,领太子少傅,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黄士俊入仕30年,没有革故鼎新的伟绩,也无遭人唾骂的劣行,倒由于他学识渊博,工作勤奋,处事公正,因而获得“清正”的美誉。

据传,黄仕俊在明朝灭亡之际,将平时的所有奏章、著作投之一炬尽数烧毁,且在宅园中筑高楼以居之,足不下楼至死不踏清朝土地,以示尽忠明室。过了几年,他便在阁中去世,享年85岁。

时光荏苒,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彼时的黄家已经衰落,而当时顺德的另一位文人、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于1751年考中进士后,他从状元郎的后人手中买下了已经荒废的天章阁和灵阿之阁。黄氏仅留黄士俊祖上黄兰圃公祠前座。

该院归龙家后,龙应时将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传与其儿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龙廷槐和龙廷梓兄弟分家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则为龙廷梓所得。

龙廷梓获得左右两部庭院后自成一格,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

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龙太常花园卖给了当地的一个经营蚕种生意的大丝商曾秋樵,其子曾栋后来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所以又称“广大园”。

龙应时的长子龙廷槐,于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历官左春坊赞善、监察御史等职。龙廷槐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于1800年回乡后将继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

1806年,庭院扩建完成后,龙廷槐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园名的由来。

后来,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年纪轻轻便考中了进士。于是,书香门第的龙家不但成为此后百余年间顺德大良的望族,并且“一门三进士”也成为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为了建好清晖园,龙元任及其龙氏最后一代清晖园主人龙诸慧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远赴苏州园林,吸取江南的造园精华。园中花亭曾被大风吹倒,也是龙渚惠于1888年重建。至清代末年,清晖园在龙家几代的精心营建下,已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清代时,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和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它与广东佛山梁园、广东番禺余荫山房和广东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称岭南四大名园,它们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清晖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致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

清晖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园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

清晖园的造园特色首先在于园林的实用性,为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庭作文。

其次,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和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茏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和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我国古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在花木配置方面,园内花卉果木逾百种,除了岭南园林常用的果树,还栽种了苏杭园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针松、金钱松、七瓜枫和羽毛枫等,并从山东等地刻意搜集了龙顺枣、龙爪槐等树种。

品种丰富,多姿多彩,其中银杏、沙柳、紫藤、龙眼、水松等古木树龄已有百年有余,一年四季,葱茏满目,与古色古香之楼阁亭榭交相掩映,徜徉其间,步移景换,令人流连忘返。

清晖园一鉴方塘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是罕见的,园林中叫做“理水”。理水同样出自画理,讲究有曲有源,所以水岸曲折,作石矾滩头,设港汊水口,使小水面有浩渺之感,确实有空间拓展之效。

而清晖园荷塘却能不囿常理,深池四壁,周以高树廊房,拒华南炎暑,自得一派清凉,对全园气温都能起到适量调节。

除此功能之外,水面开阔无目障,这就使得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等景点好似国画长卷一一展开。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全景式空间,把荷塘与周边建筑全都和谐地构建到了一起。

清晖园主要景点有惜阴书屋、真砚斋、船厅、六角亭、碧溪草堂、澄漪亭、读云轩、凤来峰、沐英涧、竹苑、斗洞、笔生花馆、小蓬瀛、狮山、八角池、归寄庐、红蕖书屋、和留芬阁等。

造型构筑各具情态,灵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镂绘饰,多以岭南佳木花鸟为题材,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朴精美,品味无穷。

清晖园占地有5亩余,它之所以能在数亩之地造万千气象,让人目不暇接,构园者运用了小中见大,如片山寸石状奇峰险崖、虚实相济,如荷塘的平远与园后两院落楼屋鳞毗、园中设园、延长游园路线等构园手段。

清晖园内,澄漪亭挑廊之上,六角亭凌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亭。

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堪称千年活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

清晖园在组织景面序列关系方面也是很成功的。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虽然都是单体建筑,但是运用池廊衔接、古树穿插、曲直途径相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空间联系,加上前面谈到的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运用,又有了起承转合的景象组群。

在我国古建筑中,廊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和桥廊等形式。它不仅作为个体建筑之间联系通道,还起着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和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如清晖园六角亭一组空间的池廊,廊的一面完全倚墙被墻封闭,它称之为单面空廊。

清晖园美不胜收,因其能以少胜多、因陈设色,使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清晖园情真意趣,就在于师法自然,状物于似与不似之间,推人至物我交融的境界。

[旁注]

礼部尚书 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始置于南北朝北周时期,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翰林编修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李隆基后来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时代改从进士中选拔。

苏州园林 指我国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建筑,起始于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各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移步换景,变化无穷。古代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等。

曲廊 依墙又离墙,因而在廊与墙之间组成各式小院,空间交错,穿插流动,曲折有法或在其间栽花置石,或略添小景而成曲廊,不曲则成修廊。

理水 是我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水在我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式所重视的。

挑廊 即悬挑的走廊,古时指指二层以上挑出房屋外墙体,有围栏结构,无支柱有顶盖的水平交通空间。后来,多用于称呼较长而通向多个房间的阳台,作用同阳台、眺台。

步移景异 园林观赏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而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园之景致尽入眼中,因而有“步移景异”之说。

[阅读链接]

据传,清代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后,就在故里筑园奉母。其中,碧溪草堂是他最先建筑的用作供养其母亲和待客的地方,是清晖园中最早的建筑。但“碧溪草堂”之名,却是他在母亲西去之后才确定下来。

在这之前,他与文朋诗友常相聚于此,吟诗作唱。其间,就有诗友提议他命名该聚所为“草堂”,一来堂”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二来可表达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但“孝字为先”的林龙廷鉴于母亲在世,于是就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