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居建十香园作画授徒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居巢、居廉这对堂兄弟,分别于1811年和1828年,诞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后来,由于他们的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广东番禺隔山,就是后来的广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带。

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别号今夕庵主。他自幼喜爱诗文书画,生平最擅绘花卉、蔬果、禽鸟、虫鱼,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画草虫一类的作品则更胜一筹。在居巢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僚时,他曾受到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等人的影响,所作花鸟尤为注重写生。

居廉,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他刚9岁就跟随堂兄居巢赴广西生活。后又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

其间临习过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画草虫花鸟、翎毛、山水人物、也精于指头画。

文化底蕴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启蒙、人生教诲的恩师。因此,居廉特别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后来一直追随他。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乡广州。之后,居氏兄弟应张敬修之邀同赴东莞可园。

当时,可园的主人张敬修非常欣赏居巢、居廉的艺术才华,常邀他们客居可园绘画写生。而可园设计精巧,亭榭楼阁,幽径相通,厅堂轩馆,占水栽花,有数不尽的名花佳果,堪称岭南园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园的影响,开始谋划建园。这次选址,兄弟俩定在广州隔山村北面,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涌,当地居民习惯称作“马涌”,其东段,旧称瑶溪。

那时,瑶溪24景为游览胜地。此处,溪水微波荡漾,两岸绿树婆娑,身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之中,举目四望,皆可入画!当时的文人雅士,也经常到此乘风步月,秉烛调琴,酬诗和韵。因而,兄弟俩选此造园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后不久,居氏兄弟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10年时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

景色秀美的可园为居巢、居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绘画素材,优越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及成就,在他们的传世诗画中,历历再现着昔日可园的一景一物。

在这段期间里,居巢与居廉经常一同对景写生,其作品多写蔬果野花,他们“笔致工秀而饶有韵味”,画风澹逸清华,家学熏陶使居巢毕生蕴蓄深厚国学素养,诗书画皆绝,俱属逸品,曾在南粤大地引领风骚。

与此同时,由于居廉醉心写生,其画艺大有精进,而且渐与居巢齐名,世人始称“二居”,两人共同创立的绘画技巧及鲜明的艺术风格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隔山画派”。

据《岭南画征略》记载:

道光年间,临川李云甫聘孟丽堂、宋藕塘来粤教授花卉,丽堂以意笔挥洒,上追白阳;藕塘设色写生,明丽妍秀。

粤坛遂开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犹学藕堂,后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开一生面矣。

可见居巢、居廉在绘画上的造诣自清代起已蜚声岭南。其画作融合了宋人的没骨法与元人的神韵,严谨细致,清淡秀逸。二居画花卉从不勾勒外框,画枝叶仅用墨晕或颜色随意点染,即可使画中枝叶错落有致,态势自成。

隔山画派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师造化、重写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将昆虫以针捶器皿中对之描绘。著名的经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细心观察,感情而成的艺术特点。

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卒后,居廉随兄居巢离开可园,回到故里,不久就开始建将来作画和授徒之所“十香园”。

1865年十香园竣工,当年居巢不幸去世。此后,居廉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设馆授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据说,十香园院内种植有写生常用的茉莉、夜合、珠兰、素馨、瑞香、白兰、含笑、夜来香、鹰爪和鱼子兰等10种香花,所以人们都称呼它为“十香园”。

十香园占地640平方米,是一座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书舍清幽,在清末又称“隔山草堂”,是清代岭南地区庭院式民居建筑,既体现出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又富于诗情画意的书卷气。

在当时,十香园的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啸月琴馆、紫藤花棚和紫梨花馆等。

今夕庵为居巢的画室、会客室、日常生活起居室。居巢去世后,此间为居廉供佛诵经之所。这里所说的庵,其实就是堂。

啸月琴馆是居廉住所兼画室,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啸月琴”命名。室中设画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内满蓄各种草虫标本,以供写生。馆前各式奇石巧设,间以花草点缀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颇有小园林之势。

紫藤花棚上有题写的匾额“居廉让之间”,实为露天而设,两边种植白梅、含笑、黄皮等树,供“二居”与友人、学子吟诗写生之用。

紫梨花馆是居廉设帐授徒作画的地方,馆前原种有紫藤,凤凰树等花木,故称“紫梨花馆”,门上刻着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当时,居廉常在此弹奏“啸月”古琴,使得园中天簌盎然,幽雅宜人。

在紫梨花馆室内西偏之处,是居廉授徒地方、作画之所、东面为书房,后来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就是在这样巧石奇设、花香四溢的“香国”接受着居派艺术的熏陶。

清代光绪年间,罢科举倡新学,设立新学堂,开设图画课。居廉教授,并非求薪,他生活清贫,但爱惜人才,资质好而贫穷的学生,他宁愿卖画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居廉在十香园20多年的美术教学,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在居廉的苦心经营下,十香园以蒙馆形式授徒,开启广东美术教学之先河,堪称是我国最早美术学府之雏形。

十香园门下,在我国美术史上垂名的杰出弟子多达30多人。因而人们说,有了居巢、居廉和十香园,才会有岭南画派一大批的优秀传人。岭南名贤雅儒多到此寻幽访胜。

清末名士潘飞声有诗道:

久别相逢笑破颜,茅堂依旧好溪湾。

晴窗恰对疏疏树,矮纸工描细细山。

暂抚菊松拼我醉,得餐薇蕨共君闲。

饥驱屡负栖岩约,明镜惊看鬓渐斑。

此诗,道出了众多文人骚客对十香园的悠悠向往和眷恋……

[旁注]

花翎 清代官员和贵族的冠饰。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其他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为单眼花翎。

骨法 也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

科举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始行,经历了1300多年,对隋唐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相传,有一天,居廉在卧室作画,滴滴雨水从房顶上的瓦缝滴漏下来,正好滴在蚊帐上。雨滴在帐顶,渐渐化开,形成不同的水渍,好似云山万壑的泼墨画儿,居廉顿然濡笔伸纸试起来,居然心手相应浑然天成,堪如秘诀!

然后,居廉施粉色用笔点染于湿画纸上,趁画纸未干挑起斜架,让颜料在湿画纸上倾聚一侧,画纸干后,其色彩浓度,泾渭分明,美轮美奂;把花蕊用白粉点出凹窝,则更是造法自然,栩栩如生。

据此,居廉独创的“撞水”、“撞粉”法,开创了岭南画坛上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