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王城的兴盛与变迁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池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

整个王城建筑遵循我国传统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独秀峰为王城的南北中轴线。王城中央为承运殿,殿之南为承运门,采用“六门金钉朱户”之制。

王城布局严谨,在中轴线东西侧,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红墙碧瓦,坚城深门,规模宏大,气势森严,水光山色,恍如仙宫。经多次重修和扩建,靖江王府便成了与独秀峰名胜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通高近8米,城墙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内充片石浇灰浆,十分坚固。

靖江王城当时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后改名为“东华门”;南为端礼门,后改名为“正阳门”;西为遵义门,后改名为“西华门”;北魏广智门,后改称“后贡门”。

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宫殿。承运殿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意。

承运门内为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进入承运殿的必经之道,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个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左文右武”。

为了体现不同的等级,古时一般都从基座上考虑。据《礼记》记载: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

“堂”,指的就是“台基”。记载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礼制的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没有什么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运殿基座是两重的,北京故宫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宫宫殿的须弥座材料等级最高,是最好的汉白玉,而靖江王城须弥座材料则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须弥座上的装饰物也很讲究。靖江王城的须弥座雕刻了一些龙,但北京故宫的须弥座上龙的数量及其体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时,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也十分明显。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和灰。

宫殿墙面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靖江王城的宫殿墙面是黄色的,瓦顶是黑色的。

宫殿的墙面是红色的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瓦顶是黄色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而华丽,体现着最高等级的威严。

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房屋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标志作用。

庑殿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故宫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后一种。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宫殿屋顶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了,而王城的承运殿是悬山顶的,就没有故宫的等级这么高。

在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不同的。王宫贵族们的宫殿有许多道路,而且宽大,通常都有道路间隔。从靖江王城的承运门到承运殿之间的石头路,就是进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称“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宽,几十米长,是靖江王府铺设的青石板路,旁边花团锦簇,十分怡人。王道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王道是整个王城的中轴线,也是桂林的中轴线,桂林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在承运殿后面,有一棵“夫妻树”,就是“藤缠树”。龙马潜形,阴阳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里的“藤缠树”与别处不同的是,树干伸出的藤条居然像蛇头似的,酷似一条“小龙”。

王府的寝宫及月牙池位于独秀峰东北麓。寝宫在明代时为王爷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

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和白龙并称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为王府御园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尽落。

在御花园内,名贵花木众多,而其中的龙爪树仅树龄就长达200余年。龙爪树原名“厚壳树”,因其树形极像龙爪,又称“龙爪抓青天”。树身几次被烧,却仍然顽强生存着,是靖江王府的历史见证。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又被人们称为“皇城”。

1649年,清将孔有德率领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关于明末时的靖江王城,清代诗人戴文灯当时曾有诗留传:

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

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

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

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靖江王城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历时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败而被焚。王府被毁后,原来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废墟上修建贡院,创建了孔庙,作为清代乡试考生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清廷将王府改成了广西贡院,成为桂林当时的文脉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东华门上,清廷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了一座状元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1865年为于建章而立。于建章是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后来,靖江王府又出了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1889、1892年登上殿试第一榜首。在此后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

在1900年,状元及第坊就已被毁,但后来就是因为连出两名状元的缘故,状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并列在坊前。

当时,为了表彰连中“三元”的临桂人陈继昌,清代两广总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阳门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旁注]

中轴对称 宫殿建筑都采取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所有的主要建筑都严格对称的布置在中轴线上,且高大华丽,气宇轩昂。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为陪衬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突出“南面称王”的思想,表现皇权至上和彰显皇家尊严。

台基 又称基座,指台的基础。在建筑物中,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我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我国古代建筑台基有普通、较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之分,主要有土质台基和石质台基两种类型。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或“须弥坛”,源自印度,是用于安置佛像或菩萨像的台座,外表看起来犹如莲花台一样。佛像安置在上面,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古时,通常用建筑等级较高的宫殿、寺庙等古代建筑。

乡试 明、清两代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农历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3场进行考试,每场考3天。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阅读链接]

相传,在清代广西贡院内,有一口水井叫“福泉井”,考生敬若神明,临考必饮之吉祥水。据说,清代在此贡院考试的考生,都会在考前饮用,称为“吉祥水”,似乎喝了就能考中。

据史料记载,广西贡院曾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乡试考场,出进士585位、举人1685位,其中有状元4位。因而,广西贡院堪称读书人的福地。其中,仅一年之内的科考,桂林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震惊了全国,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