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的主要建筑

雁山园全园依据地形,按照功能分区需要来组织园林空间,布置楼堂馆榭、园墙洞门,点缀奇花异卉。

园林空间多为开敞的,兼有部分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相互穿插,巧加安排,使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在雁山园正西方门前,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照壁,上书”岭南第一名园”。一般来说,照壁都是直的,而它呈弧形,向大门外弯曲。

为何雁山园的照壁与众不同呢?据说,按照当地风水学玄关的设计而言,该地所处之地是主雁山,雁山的主要龙脉在这个地方,这个弓称为“顺弓”,就是围着自己的弓,在勘舆学上叫“有情”。

如果是反弓,则叫“无情”。这就像上古时代的后羿射日的弓箭一样,把箭射向明堂,反过来等于自己射自己,所以这个壁照如此构成。

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就是门前有水,门后为山,这就是风水学中向来认为的风水宝地。在照壁后的正门两旁,书写有一副对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雁山园的风水佳境就从这个古大门开始,大门坐东朝西,是桂北典型的富贵人家的样式,三重马头墙,呈阶梯状对称立于墙顶两侧,近看一朵朵菊花镌刻在马头墙上朴素中带贵气;远看白墙绿瓦,高耸在乌砖地面之上,气势恢弘。

正门内,园中小道被称为“龙道”。龙道仿龙身而造,喻主人平步青云,一块块天然成形的青石整齐地半镶嵌在地基内,露出半边石头像龙鳞一样,透出青色的润泽。这样的路在岭南唯一在此可见。

岑春煊设立的问津门是整个园子的第一道关卡。据说,岑春煊之所以设置这道门,是因为他是两广总督一品大员,他不允许谁都能随便进入雁山园。

经问津门,入园内后,有一座名为“玄珠桥”的单栱石桥,曾是南明王朝秘密行宫唯一一座通往外面的桥,也是雁山园内的金水桥。

在玄珠桥旁有一片重阳木林。每到冬天,叶子全落了,枝条扭扭曲曲,盘旋着,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形成了入园第一景,叫“冬林观雁”,因桥正对雁头而得名。

其中,雁山园内的龙道,就是“古道”;园子的西面有风来了,似乎在问游客中是否有属马的?

玄珠桥又称观雁桥或虹桥,是观“雁落坪沙”妙景之处。此区设施虽简,但给游人的印象是非常活泼而深入的。用如此洗练之笔法,勾画出这般动听的美景,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雁山园全园按方位布局分为园林入口区、稻香村、涵通楼碧云湖、方竹山和乳钟山五大景区。

园林入口区,包括大门外的宽阔水面,入口广场、大门到乳钟山西面直壁,南到清罗溪一带。大门设在全园北端西面,乳钟山正对大门作屏障。既自然舒展又宏伟瑰丽,使整个雁山园隐而不露,欲扬先抑,起到了增加全园景色层次和深度的作用。

大门为一重阁门楼,背山面西北,外有一元宝形集散广场,寓意为聚宝福地。往西隔之以宽阔水面,置一拱桥引人渡入,步移景异。

至门前,透过园门可窥见重阁石壁,桂花树海,山石嶙峋,犹似一幅天然图画,引人入胜。门额上书“雁山别墅”四个大字,左右书“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楹联,诗情画意使人浮想联翩。

此处运用“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精心设计,把门内的空间延伸至门外,几乎把整个园林空间扩大了一倍,匠心独运,天衣无缝。

入园之后,面向石壁花丛,在赏壁之余,沿路右转向南,突见一水面,有豁然开朗之感。彼岸的水榭、绣花楼和各种花木倒影水中,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波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

湖畔有一座别致的公子楼是阳台式小楼,曾为园主儿子所居住,因而俗称“公子楼”。此区结合自然式布局设计为半封闭的园林空间。沿山路曲径可达乳钟山区,越过西南小桥,即为稻香村区。

稻香村区,位于方竹山以北,清罗溪以西一带地区。此区有稻田菜地、荷花池和稻香村,建筑是茅房陋舍风格,加之田野菜地,花篱瓜棚,具有浓烈的村野生活气息。

在私家园林中,一派畅朗明快的荷蕖红、菜花黄、稻浪香的自然田园风光在园内,是很少见的,可算此园的特色之一。

涵通楼碧云湖区,是全园的主要景区和高潮区。范围是方竹山以北,西至清罗溪,东至碧云湖,南至梅林桂花林区。主要建筑有涵通楼、澄研阁、碧云湖舫、水榭、长廊和亭台等。

涵通楼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在清代岭南园林建筑中负有盛名,是园主藏书、宴客、聚友玩乐之处。是以两条二层长廊把碧云湖和澄研阁连接成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由于各个单位建筑位置得宜,高低错落,又以高大的方竹山作为背景加以衬托和对比,因而显得造型优美。

涵通楼为歇山二层楼阁,画栋雕梁,十分堂皇,可览全园之胜。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气象具细……”。

此楼是园主曾经的藏书楼,其内“藏书千卷”,是清末广西第一藏书楼。楼前设一戏台,据说四角还设有4个小亭,可以看戏。

涵通楼外有一墙院,有二门,可关闭,东临碧云湖畔有一廊榭,与碧云湖似隔非隔,使楼前成为一小独立空间,由院前往北有桂花林、绣花楼、莲塘、乳钟山,层次丰富,颇有高楼深院感觉,也造成一种闹中有静的氛围。

涵通楼后有小湖和清罗溪,隔水与相思洞相望,山石林立,颇有石林气氛,可以攀登。小湖与溪之间为一大山石所分,但水流可以连通。湖中有一组散石,水濯其间,上置一八角亭,名为“钓鱼亭”,有“流水清音”之韵意,可戏水垂钓。

另有一石栏小曲平桥与岸联通,十分雅致。楼西南有依山面水的两层楼阁,名为“澄研阁”,是园主的卧室,其装饰“精工绮丽,特冠全园”,有二层长廊曲折有致跨水与涵通楼连接,廊边有山道可登至山顶方亭,鸟瞰全园,并远眺园东奇峰。

澄研阁南山根石头上构一六角形的“棋亭”,内置石桌和石凳,用来赏景、对弈。涵通楼东设有长廊与碧云湖舫相连,使小湖与碧云湖舫一廊之隔,形成了大小水面,衬托出碧云湖深远的气象。

碧云湖中,设有一座高两层、局部三层的大水阁建筑,形若舟,谓之“碧云湖舫”,可登临凭栏眺望,观赏湖光山色和深林烟树,也可以读书、游乐、歌饮其间,为全园的重点建筑之一。

湖北岸有一重檐敞亭与之隔水相望,湖东北角设有一缀石种竹竹影相衬、造型别致清雅的琳琅仙馆,湖西部水中有一孤石小岛,岛上植柳数棵,在湖舫内透过丝丝垂柳,隐约可见西岸水榭和涵通楼,显得层次深远。环湖建筑,亦互为因借,对景成趣。

湖内置画舟小艇,可饮可歌。长廊东筑花墙洞门一道,粉墙花影摇缀,十分清丽。出洞门南折可达后山,沿湖北行,有琳琅仙馆、敞亭、水榭,环湖一周。洞门旁半山依崖而筑一方亭,可以远眺。

碧云湖又名“鸳鸯湖”,为全园内最大水面,山石为岸,湖畔植柳,湖内种有“并蒂莲”。芦蓼繁殖、红荷点点,画舟翩翩,翠峰倒影,微风夹歌,碧波涟漪,游鱼穿梭,景致如画。

其艺术布局体现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无柳不韵,水无蓼不秋,水无鱼不欢,水无鸟不远,水无船不活,水无亭不凉,水无荷不雅,水无瀑不丽”的造园匠意。

这里是全园之腹地,通过几道墙院、楼廊和方竹山,组成一个独立的园林空间,也为内园,加上水面的阻隔,又显得十分幽静安全。

方竹山区系一狭长地带,主要由方竹山南坡、花神祠、桃源洞、桃林李林组成。除祭祀活动外,是纳凉、散步和读书的好去处。

洞因桃林而名,亦有“世外桃源”之意,岩以幽为胜,洞户弯广,苍崖壁立,洞中有洞,洞下有洞。洞西山边坡脚,为花神祠,围以短垣,其外遍植桃李。

这里桃李争春,古藤方竹,奇岩异洞,清旷静谧,林茂风生,可以避暑休闲,是全园后院之后院,为全园的安静休息区及读书消暑的好场所。

乳钟山区包括乳钟山、桂花厅、丹桂亭、水榭、绣花楼、莲塘等。入园后沿山边小道东行,有大小水塘各一,有土埂相隔,水体与清罗溪沟通,水涨时塘水可漫至山脚下浅岩内,岩内亦有清泉涌出,有小堤可通。

山腰间有一高台,其周围遍植丹桂,因而称“丹桂台”,台上置一亭,曰“丹桂亭”,与涵通楼遥相对应。

桂荫浓翳、悬崖临水、高旷开朗、花香袭人。亭下有二塘,石出水中,古木横斜,十分优美,塘内种红莲和白莲,叫莲塘。

乳钟山南,下有一洞,“蛇岩”。莲塘东,蛇岩前,有一两进建筑,原名临水楼,周围植有桂花、翠竹,又称“桂花厅”。厅后洼地一片,与碧云湖通,春夏水至成潭,又称“白鹅潭”。临水楼前有石径通琳琅仙馆和碧云湖边小亭。

莲塘西南清罗溪边,有水榭和绣花楼,凭栏观荷赏鱼,平湖倒影,别有情趣。区内风景优美,山水相依,林茂花繁,有自然山水园风度,为起居游憩的重要场所。

[旁注]

照壁 也称影壁,古称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我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屏风墙”。

马头墙 又称风火墙、防火墙、放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门楼 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

雕梁 指刻绘文采和装饰华美饰有浮雕、彩绘的屋梁。宋王安石《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后来,“雕梁“也借指豪华的建筑物。

花墙 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一种的带透空花格的墙,有分隔空间、遮阳和通风的功能,又富于装饰性。花墙根据材料可分为:黏土花墙、水泥花墙、竹木花格墙、金属花格墙和玻璃花格墙等。

水榭 是指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我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阅读链接]

据说,龙道是当年岑春煊因在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到西安时护驾有功,特许建造的。

此外,他建这条龙道,据说与园内377米长的飞来河有关。飞来河起源于园子南端的月山,最后消失在沉鱼潭,和龙道形成了阴阳平衡的和谐点。

由于飞来河只有阴仪,而没有阳仪,所以岑春煊在这条河畔建了这条龙道,象征着阴龙的另外一半阳龙。而岑春煊在阴阳平衡论点上引用了孔子解说《周易》的其中一部分,即《象词》,解决了乾道、坤道,而乾道和坤道分别代表阴阳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