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山——黑颈长尾雉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隆林县与西林县境内,保护区地跨隆林县的金钟山乡、猪场乡和西林县的古障镇与马蚌乡,总面积20900平方千米。

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等。

金钟山与县城紧紧相连,浩瀚的林海覆盖整个山体,远远看去,犹如一口金钟悬挂在空中,因此得名。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保护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低山丘陵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丛等。

人工植被主要是杉木林、松类林等用材林,经济林以油桐最为普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贵州苏铁、隆林苏铁、伯乐树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桫椤、金毛狗、马尾树、喜树、柄翅果等9种;珍稀兰科植物53种。

保护区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近400种,其中主要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这里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金雕、蟒蛇、云豹、林麝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山瑞鳖、鸳鸯、黑冠鹃隼、猕猴、穿山甲等47种。这里是我国野生动物类型中黑颈长尾雉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黑颈长尾雉体大,长达0.9米,棕褐色。尾白而形长,具黑色或褐色横斑,翼上有两块白色横斑,次级覆羽近蓝色。下背及腰白,带黑色鳞状斑。

头和颈闪紫色光泽,脸部裸皮红色。雌鸟较小,体长一般为0.5米,后颈和背部多橄榄褐色鳞状斑,下体皮黄,尾具褐色横斑。两翼褐色及黑色斑驳并具两道近白色横斑,次级覆羽色浅。

黑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海拔500米至30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海拔1000米至2000的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黑颈长尾雉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直至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一树栖一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

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

黑颈长尾雉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也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黑颈长尾雉为杂食性鸟类,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以浆果、橡实、树根、野山药、嫩芽为食,也吃部分蠕虫、蜘蛛和昆虫等动物。

觅食活动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间或跳跃啄食较高灌木上的果实,有时也飞到树上啄食,偶尔也到林缘耕地啄食农作物。

黑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为世界濒危雉类。全世界有雉类183种,我国就有49种,金钟山保护区内有9种。

全球黑颈长尾雉数量大致在1500只至3500只,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超过200只,占全球数量的6%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数量为世界少有。

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位于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缘,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具有全球意义的、极其重要的黑颈长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栖息地。

多年来,保护区一直非常重视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关系。每年在春节前后召开一次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群众代表大会,听取他们对保护区保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代表进行保护区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常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保护区保护建设的带头人。

为了提高保护区村民的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区管理处编制印发了《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及实用技术培训手册》,做到每户村民一册,每年派技术干部下到各村屯组织学习培训一次。

并通过学校老师对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教学培训和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实用技术知识竞赛,使保护区村民从小就知道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旁注]

贵州苏铁 苏铁科。棕榈状常绿植物,树干高约0.6米。叶羽状全裂,长达1.6米,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无毛,深绿色,叶柄两侧具短刺。属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等地。

中华桫椤 常绿大型蕨类乔木,高达15米。叶柄长达0.45米,近基部深红棕色,两外侧各有一条气囊线,直达叶轴,叶柄基部鳞片厚而平直,黑棕色,坚硬,边缘薄而早落。叶长圆形,叶轴下面具星散小疣,上部疏生疣状凸起;孢子群球形,紧靠中肋两侧。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虎纹蛙 又叫水鸡,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腹面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冠鹃隼 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

[阅读链接]

从2010年8月以来,保护区内的隆林县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天气,这是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2011年保护区基本上没下过雨,从3月下旬开始,部分苏铁和桫椤上半部开始变黄并枯死。

保护区为了拯救濒危动植物,林场每隔三四天就请一些农民用骡子驮运水上去灌溉,减少植物的受灾程度。靠骡驮人扛的方式对濒临死亡的植物进行浇灌,只是权宜之计。

由于偏远的地方浇灌比较困难,除了苏铁和桫椤,天气干旱已经波及整个生物链。为了找水喝,黑颈长尾雉不得不离开原来优越的生活栖息环境。更为严重的是,3月至7月正值黑颈长尾雉繁殖期,有些刚出壳的黑颈长尾雉已经干渴而死。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