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夹江——淡水豚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枞阳和无为县的长江江段的夹江上。夹江水色秀丽,水道曲折迂回,风景宜人,是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的理想栖息地。
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和胭脂鱼等。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化石记录着原白鳍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鳍豚相比变化不大。
白鳍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鳍豚的骨骼位置。白鳍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白鳍豚,也称“淡水海豚”,鳍豚科,属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哺乳动物。其成年体长约2.5米,有齿约130枚,体背面淡蓝色,腹部白色,楚楚动人,十分可爱。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米至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
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
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
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隐蔽保护色,使得白鳍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
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很高的游速。
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笔尖,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声呐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
白鳍豚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呐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3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
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
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
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呐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呐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10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头至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
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的生存年代已有2000多万年的历史,远比国宝大熊猫还要古老和珍稀,故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近些年来,长江渔业资源不断减少,航运业飞速发展,大型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白鳍豚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白鳍豚数量锐减,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
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余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至1995年不足100头。
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200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省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基础上建立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铜陵淡水豚类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8月,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
新成立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
保护区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近年来,在江豚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实现了世界上首例人工管护下江豚的繁殖。
另外,保护区还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退化滩涂湿地进行植被恢复,以进一步发挥湿地养育物种、控制污染的功能。同时认真做好夹江水质的监测工作,定期消毒,并限制人为活动,防止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为长江淡水豚种群恢复提供可能。
保护区安排专人值班,日夜巡逻,防止有人在夹江偷鱼,进而伤害白鳍豚。同时增加喂食的次数,使白鳍豚的脂肪增厚,能有效地抵御寒冷。当遇到健康状况不好的豚,保护区科研人员立即对症下药,并通过给服药物等手段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为进一步加大夹江管护力度,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建设夹江视频监控系统工程。
[旁注]
江豚 是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江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种小型鲸类,鼠海豚科江豚属仅有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背鳍,背部自体前2/5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这些均与鼠海豚属不同。
[阅读链接]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
白鳍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有七八小时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鳍豚会在水面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