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岸滩——中华鲟

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东台市,保护区面积20多万亩,其中核心区2.16万亩,岸滩养殖基地700多亩,保护地16.9万亩。

这里滩青水秀,环境优美,气候温和,资源丰饶,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这一海域水流缓平,食物丰富,尤其是滩面的沙蚕、泥螺以及水中的鱼虾成为鲟鱼食之不厌的时鲜活食。

这里又是长江水、黄河水和太平洋海水的交汇活水区,海底近百个大小沙洲绵延相连,数百条宽窄不一、深浅各异的槽沟呈扇形直通大洋深处,成为中华鲟进出大海的通道。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有着顶级的生态系统,科学界首次在这里发现的蜻蜓新品种,证明了保护区是典型的生境。

区内还有顶级生态系统的指示生物水母,有地球之肺的滩涂,有迷人的沙滩、奇沙、蓝天、白云等,它们以各自娇媚,镶嵌在黄海海区,为中华鲟保护区增添了无限风光。

保护区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野生中华鲟都会结伴来此水域栖息育肥。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

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又称鳇鱼,体长可达5米,体重500多千克,为世界27种鲟属鱼类之首。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5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

中华鲟是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中华鲟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虾和蚬类等。

中华鲟属海栖洄游性大型鱼类,每年9月至11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

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产卵量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

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他敌害,又要损失一大批。孵成了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一来,下的鱼子虽多,能“长大成鱼”而传宗接代的鱼却不多。

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

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两字。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及经济价值。

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两三万千克。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繁殖率低、成熟期长,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中华鲟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自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保护区与农业部门一起共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中华鲟进行保护。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后,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母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产卵种群。

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

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旁注]

生境 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为了避免混乱,识别生境的这两种用法是很重要的。

生态系统 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洄游 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每年重复进行。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有的要远游几千千米的距离。

脊椎动物 是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这一类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3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五大类。

[阅读链接]

中华鲟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

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至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至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