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认识善与恶

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恶, 人们就无法认识和感觉到善,抑恶是为了扬善,扬善是为了抑恶。善与恶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一定条件下善和恶还能相互转化。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善的观念的产生,最初总表现为对旧的秩序的叛逆,对传统美德的亵读,因而暂时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恶”的东西。但它却具有必然现实性的善,并且终将上升到一种更为普遍所接受的善。我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因追求婚姻自由、个性解放而遭到他的封建卫道土父亲的打骂,被称为“逆子”。号称“诗礼簪缨”、“钟鸣鼎食” 之家的贾府,尽管府里挥金如土、男盗女娼,无一块干净的地方,但对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纯真的爱情,却被视为“家门不幸”,极尽扼杀之能事。而

《红楼梦》一书则在很长时期内,被封建统治者加以“诲淫诲盗”的罪名, 列为禁书。还有我们前面列举的汉代的卓文君不顾封建礼教的反对,敢于追求爱情的例子,这在封建卫道士们看来可谓“大逆不道”,口诛笔伐而后快, 然而此举在今天却被普遍地肯定,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予热情讴歌。

不但如此,有些被认为恶的行为或事情,也并非就是绝对的恶。正如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所说的:那邪恶的事物里头,也藏着美好的精华, 只要你懂得怎样把它提炼出来。历史上著名的英国圈地运动,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又用极其残酷的立法强行把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驱赶进资本家的工厂。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大量地雇佣童工,这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画面。如何看待用农民的血和肉构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呢? 受害的农民自不用说对其是何等憎恶。而马克思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对资本的原始积累作出了正确的历史评价:“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肯定了圈地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具有无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时我们并不认为它的某些进步在道德上就是进步的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历史进步不容抹杀,但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所带来的罪恶也不可饶恕。历史的合理性与道德的不合理性同时并存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上。在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 在历史发展上又属必然。我们认识恶的本质,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残酷性,就无法科学地认识恶。恶虽然从反面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催化剂作用,但恶终究是恶,是社会应当抛弃的阴暗面,是历史淘汰的泥沙。尽管这种泥沙是历史长河中的必然产物,但也不能在历史的颂歌中放弃对其恶的一面的批判,相反,须抑恶扬善来促进历史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进行善恶评价时,必须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条件和当事人的主观动因。同一行为,有人这样做是出于真诚, 有的人则是存心作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同一件事,对这个人来说是善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恶的;同一种行为,在此种情况下做是公正的; 在被种情况下做是不公正的。他举例说:欺骗行为通常是受谴责的;在有些情形下则是正当的、公正的。例如有一个将军,在率领部队同侵略军作战中, 使用了诈骗,最后战胜了敌人,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说是不公正的。苏格拉底继续说,在常人看来,欺骗这样的一些事,倘若是对敌人做的,那是公正

的,但倘若是对朋友做的,那便是不公正的了。就是说,对朋友和亲人是不应使用欺骗手段的。这种常人之见也是片面的。他认为,甚至对待我们的朋友,我们也并非必须把事情做得无论如何也不许有欺骗了。如果有那么一位将军,他见到自己的兵士处在极度慌乱的状态之中,于是向他们撒谎,说是援军正在开来了,并且凭着这样的谎言,恢复了兵士的斗志,他的这样的欺骗行为就是公正的。他又说:倘若有那么一个父亲,当他的孩子应当吃药而不肯吃的时候,欺骗他的孩子,把药当成是普通的东西那样拿给孩子吃,并且由于这样欺骗,使孩子恢复了健康,他这样的行为不能说是不正当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在《最后一片叶子》中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谎言的必要、虚假的作用。正是谎言唤起了患肺病的姑娘生活的信心,正是虚假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样的虚假是大善大德,于人有利。

实际上,由于人们道德生活的复杂多样,丰富多采,任何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都无法绝对地适应一切场合,一切背景,一切情况。伏尔泰说: “一个人杀死自己的兄弟是大逆不道的,但如果他用牺牲亲兄弟的办法来拯救自己的祖国,那他就是一个圣人了。”在我国西汉前期曾经历过一个吕后专权的阶段。吕后临终时,把文武大权交给侄儿吕禄、吕产等人。西汉开国功臣周勃、陈平为夺回兵权,复兴刘姓天下,设计逮捕了深受诸吕倚重的鹂商,胁迫其子鹂寄去诱劝诸吕交出兵权。鹂寄父子本与诸吕交情最深,这时鹂寄为了救父便出卖了朋友,诱劝诸吕交出了兵权。周勃、陈平杀了诸吕, 迎立刘恒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鹂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卖友求荣,是无耻小人;有人则认为,鹂寄的行为客观上有利于国家,是应当肯定的。班固在《汉书》中评价道:鹂寄虽然毁了吕禄,但使国家免于分裂,得到了安宁,鹂寄卖友而没有忘义,他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同样,对于善,我们也要具体地、客观地评价它。善是人们赞美、钦佩、向往的美好品格,但善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绵羊看见屠夫磨刀霍霍准备宰它时反而对屠夫说: “小心!别割破了你的手。”这种善是可笑的。农夫用自己的胸口去温暖冻僵了的毒蛇;东郭先生救狼,这种善只会带来不幸。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 善是有阶级性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犯罪。人们施善应当以社会历史进步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准,对反动恶势力施善,本身就是恶。

要科学地认识善恶,还有必要和真、美,假、丑联系起来考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把真善美、假恶丑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或给予热情洋溢的讴歌或进行无情的揭露抨击。那么善与真、美之间是什么关系;恶与假、丑的联系怎样以及善与丑、假,恶与美、真之间相互关系又如何呢?

“真”是真实、真诚、真挚、不作假,与“伪”、“虚”相对;“美” 是能引起人们感官上、心灵上的愉悦感受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的美,艺术美,人的外表美、行为美等;“假”即不真,虚伪,如假仁假义,假情假义, 欺骗行为等。真、善、美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从质上说,都是人类社会最美好事物的概括,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总是和真理、正义、良知、美德等美好的字眼相联系。可以这样说,凡是善的事物都是真的和美的。善的行为、事物总能在人们心中引发美好、崇高的情感,能激发人性中向善、向美的一面,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真则是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做人的真诚、真实、真挚总被认为是一种善良的品格,是心灵美的体现。

这里说的美,不仅仅指一种表面的、形式的美即不仅是引起人们感官愉

悦的美,更重要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美,即这种美是于社会、他人有利的,具体而言有人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等。行为美的要求是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做到勤劳、友爱、守纪,不损害集体的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危害社会秩序等。语言美不是甜言蜜语,不是口是心非,它具体的要求是和气、文雅、谦让、真实。而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首先必须具备美好的心灵,即“善”的品质。语言是内心世界的流露。一个品德高尚、待人真诚、尊重他人的人,必然说话和气,谦虚谨慎,表里如一。相反,一个品德恶劣,为人刁钻,不会尊重关心人的人则免不了强词夺理,粗言鄙语,恶语伤人,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从表面上看是美的事物,我们还要看它是否具有社会意义上的美, 即内在美。如果内外俱美,那就是善和美的统一,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仅不美,简直就是坏和恶了。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美似“神仙妃”的“笑面虎”,但她内心歹毒,阴险狡猾,正如丫环们所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为了置尤二姐于死地,设下圈套,把尤二姐骗进大观园后就借刀杀人,将尤二姐活活害死。美貌的外表下掩藏着虚伪、奸诈、毒辣、凶残的心。

所以,真善美中,善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不具备善的内涵,真的也会变成假的,美也会变丑。相反,一个具有善良品格的人,他外表的丑往往被心灵美的光辉所掩盖,因而焕发出人格上的美。

我们再来看看假、恶、丑的关系。假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本身无所谓恶,只有当这种虚假同人的利益发生联系时,才具有道德意义。当假从善的动机出发,利用虚假这种形式和手段,产生有益的价值时,就表现为善的虚假。如前面提到的在正义的战争中采用欺骗的手段而获得胜利。地下党员隐姓埋名,探听敌情,人们视这种虚假为大智大勇。医生为减轻病人的忧虑和痛苦,谎报病情,人们自然把这种虚假看作是善的。当假有害于人们利益时,就具有恶的意义,即用虚假的手段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如现实生活中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假广告通过新闻媒介引诱人们上当受骗,诈取钱财等。看一种行为是不是恶,不是看它是不是虚假,而是看它是否损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对美的否定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人的外表丑陋;自然界的穷山恶水、枯枝烂叶;社会上的贪污盗窃、损公肥私、违法乱纪;艺术上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等。当丑反映了社会生活内容时,才成为恶,即恶是丑的社会内容。而自然界的丑和人的外表丑,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属于一种形式丑,与善恶无关。即“丑八怪”不一定是恶人,而“美人”也不一定是好人,人的丑主要是心灵品格的丑,即“内丑”。如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奇丑无比,但人们却为他纯美的心而盛赞不已,副主教傅洛勒确实仪表不凡,可是人们却强烈地厌恶他那丑陋的灵魂。

由此可见,只要是善的,就是真的和美的;反之,美的却不一定是善的, 在美的外表之下可能包藏祸心。只有具备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善。同时,对于假、丑的事物,我们也不能只看其表面,拉开丑、假的帷幕,也许后面就是美的精华。假、丑是恶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美、善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只要是恶的东西,就一定是丑的和假的,反之,则未必。所以当我们在进行自我完善时,外表美固然很重要,但心灵美才是根本,“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在对某个人、某种事作出善

恶评价时,不能根据其外表或表象,而要深入其本质,抓住其要害。要善于从丑的、假的东西中发掘出闪光的本质,而对一些看上去美的、真的事物则要当心,不要被其假象所迷惑,也许它就是能置你于死地的“美女蛇”。练就一双识别善恶美丑的“火眼金睛”,才能科学地认识善恶,才能真正做到扬善弃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