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心态方能成事业
孔子认为,懂得中庸之道的人不是那种不安现状的人,而是“无入而不得”的旷达之人人。《中庸》第十四章讲: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说,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心地处于平素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名利。若平素处于富贵的地位,那就应该做富贵者应该做的事;若平素处于贫贱的地位,那就做贫贱者应该做的事。若平素居于夷狄之境,那就依夷狄的处境行事;若平素处于患难之境,那就依患难的处境行事。这样的话,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可以自得其乐而泰然处之。
“素其位而行”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表现的是追求发展必须切合实际,只有在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发展,彩色合乎中庸之道的,而一切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的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孔子的家境不富裕,在儿子孔鲤出生后,日子更加拮据。鲁国贵族季平子想笼络孔子,碰巧他手下的委吏把他的田赋账目搞得乱七八糟。季平子想把这个委吏辞掉,而请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但又想到孔子志向远大,吃不准孔子愿不愿意担任这个小职位,于是,就派了一个门客到孔子家去试探。
这个门客知道孔子对治国很有见地,因此,在见到孔子后,说:“从政应该从小事做起,然后才能担当大任,如若不然,也许会招致大错。”
孔子赞同这个主张,因此说:“我同意你的见解,从小事做起,这叫小试。一个人满腹经纶和治国大道,可是别人并不了解和认可,只有担当了公职,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学,那时候自然名显诸侯,各国争相征聘了。”
这个门客听了孔子的口风,揣测孔子可能会答应担任委吏的事,就把自己的主人季平子想请孔子担任管理田赋账目的委吏的事说了出来。果然,孔子听后,满口答应了。
就这样,孔子当起了小小的委吏。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即计算,是一种古代的算术方法。当时,田赋账目管理需要“数”。
当人们前来交租时,孔子投筹、计筹又快又准,让季平子大开眼界,对孔子赞不绝口。
收租之后,孔子又开始清理仓库。孔子针对仓库潮湿容易使粮食霉变的问题,向季平子建议把仓库的形状改成尖顶形,并用绳索把屋顶固定结实。尖顶形有利于雨雪顺利排下,不会长久堆积在仓库上。
为了减少潮气,孔子还建议仓库四周设立通风口,可开可关,便于通风,以防止仓库里潮气过大。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孔子建议在仓库周边放置一些大水缸,长期存水,以便紧急情况下用这些存水救火。
孔子还要求管理仓库的人要洁净,讲究卫生,以免使粮食受污染。为了防止老鼠吃粮食,还养了几只猫。
孔子的所作所为,令季平子十分钦佩,他视孔子为一个真正的能顶天立地的大圣人,十分看好孔子,后来,他向鲁定公举荐孔子担任高级别的官吏。
作为一个大知识家,一个志向远大的圣人,孔子能心甘情愿从一个小小的委吏做起,可见其心胸多么宽广,同时,这也是孔子深谙中庸之道的表现。
能屈能伸方为君子之风,也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和精神。曹操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枭雄。他在40余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非常重用人才,招募人才,团结人才,曾3次下令求贤。
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破格提拔到中央当尚书令,参与军政大事。郭嘉原来也是小吏,后来被曹操提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他们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过去与他抱敌对态度的人,只要改了,也能一样录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一度投靠大军阀袁绍,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写的。
陈琳在檄文中用“赘阉遗丑”等恶语辱骂曹操,还把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骂了一通。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平定河北,陈琳落在曹操手中。
陈琳惶恐不安,急忙请罪,以为曹操一定会把他处死。可曹操不但没治他的罪,还安慰他说:“过去的事就算了,只要你为我献计献策就行了。”曹操将陈琳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后来曹操发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陈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时,在缴获的文件档案中,发现很多自己军中的人写给袁绍的私人书信。有人提议要严加追查惩办。
曹操却说:“那时袁绍势力强大,我自己的地位都难保,何况部下呢?”他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
曹操的这一举动,使那些过去与袁绍有私交的官员深为感动,消除了顾虑,后来都积极为曹操的事业效力。
对豪强、军阀,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属军阀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绰,指挥作战的才能非常出众。他与曹操多次交战,在一次战争中还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可谓深仇大恨。最后因作战失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
张绰以为自己性命难保,可曹操不记私仇,仍然让他指挥军队。后来在官渡大战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员一样对待,封为列侯。
深谙中庸之道的人,都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好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办起事情来,总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事情办好。
【旁注】
夷狄“夷”是历史上对异族的贬称,尤指东方民族;“狄”是历史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夷狄”合用,乃是对中原华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称。在古代也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季平子(?~公元前505年),季孙意如,春秋时鲁国正卿,姬姓,季氏,谥平,史称“季平子”。季平子辅佐鲁昭公、鲁定公将近10年。在这两朝中,他的权力很大,甚至超过了这两个国君的权力。
六艺 我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也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6种基本才能,也可以说是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是指儒学的“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
尚书令 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名。始于秦,本为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的官。西汉沿置,汉武帝时以宦官司担任,将其名改称中书谒者令和中谒者令,汉成帝时恢复尚书令名称。权势渐重,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临洮即今甘肃省岷县。东汉末年汉少帝、汉献帝时的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汉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阅读链接】
在季氏的举荐下,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的司寇,一年后,又升任鲁国司空,接着又升任鲁国大司寇,也就是大法官,孔子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
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鲁定公前往齐国境内的夹谷与齐国国君齐景公会晤。期间,齐景公企图几次派人欲伤害鲁定公,都被孔子及时发觉并喝止。鲁定公得以安然无恙回到鲁国,而齐景公则因阴谋被识别而羞愧难当。公元前496年,孔子终于登上仕途之巅,由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接到这个任命时,孔子不禁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