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自修以完善自我
慎独自修是中庸之道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原文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对于道,是片刻不能忘却背离的。可以背离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处于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的环境中,也要怀着谨慎、畏惧的心态。
这段话表明,一个人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东汉年间,荆州的刺史杨震发现当地有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觉得他堪为大用,于是就向朝廷举荐,后来经过考核,王密做了昌邑县的县令。
几年后,杨震奉命调任新职。当他离开京城洛阳赶赴任所时,一路上轻车简从,途经许多州县都是住在路边小店。要是不认识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普普通通的人竟会是朝廷重臣。
这一天杨震来到昌邑,先找个小店住下。一会儿,忽听见院里人声嘈杂。店主慌忙来报:“县太爷到了,要接您进县衙去住呢,您赶快收拾一下吧!”
店主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人进门来倒地便拜,口里说:“学生王密,不知恩师驾到,有失远迎。刚才有个荆州老乡告我说,您已住进小店,我才赶忙来接。现在县衙里已经给您清理出一间书房,还是搬过去住安静些。”
杨震推托不过,只得坐上王密派来的官轿,住进了县衙。在县衙,王密亲自端茶端饭,照顾得无微不至。
已经夜深了,王密还在诉说着别后离情。他还说:“当年若不是恩师举存,我王密至今还是一介百姓,是不会有今天的。为这事我会感激您一辈子的。”
杨震很平淡地说:“举荐贤才是我的本分职责。只要你能努力为国效力,我就心满意足了。”
王密点着头说:“一定,一定。”
王密说完这话,立即走出门去四处瞭望。返回后闭紧房门,从怀里掏出个口袋,低声低气地说:“为了感谢恩师的知遇之恩,我本来应送重礼,但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只备下10两黄金,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在路上使用吧!”
杨震见状,连声说:“不可,不可!朝廷已经三令五申,不准大臣外出收礼,难道你不知道这个规定吗?”
王密说:“规定是知道的。可哪个当官的不收礼?况且现在是黑夜,外面没有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您就放心大胆地收下吧。”
杨震有点生气了,很严肃地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送金子给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明明有这‘四知’,怎么能说谁也不知道呢?再说,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密看见恩师动了气,只得连声认错。包起金子,赶忙辞别杨震,回家去了。
杨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忘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这就是慎独自修。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时鄄城人。隆安年间,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龙骧将军、假节,兼平越中郎将。
当时的广州地区已开发得比较快,又是个群山接连大海,奇珍异宝出产丰富的地方。据说一小箱子的珍宝就可以供几代人的花费。
虽然那里常有瘴气传染病,使人们对此很恐惧。然而,任广州刺史又是个引人注目的肥缺。头几年,先后的几位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到卸任时都满载而归。
东晋朝廷想要革除广州的这些政弊。决定任命吴隐之任刺史。
吴隐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广州城北的石门。当地有条北流叫做“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只要一沾嘴唇,就会在心里萌生无底的贪欲。有的还说,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洁自爱,只因误喝了“贪泉”水,结果犯了贪污罪。
对这些议论,吴隐之不置评论。他带着妻子和随从来到泉边,径直俯身从泉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意思是说,古人称这水叫贪泉,喝一口会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让伯夷叔齐来喝了,他们的节操是始终不会变的。
果然,吴隐之说到办到。到任后,对自己及家属督责更严。他的生活很简朴,只有青菜或干鱼下饭,同时经常教育他的亲属和部下,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占用公家一点便宜。
吴隐之除了维持简单生活而外,一切收入都缴给公库,对政务则是不辞辛苦,昼夜操劳,严明法纪。
吴隐之为官几年,广州地区繁荣昌盛,民众康乐。百姓们称他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卸任北归时,除了带来的简易行装外,几乎没有什么添置。
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打算回去后换点钱贴补生活,被吴隐之发现了,他问明情况,将沉香投入江中。
晚清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曾国藩率领湘军挽救了大清王朝。就在曾国藩势力最大的时候,他的幕僚,晚清著名经学家王闿运认为,清王朝毕竟是满族人的政权,作为汉族的曾国藩功高震主,早晚受到猜忌。
于是,王闿运向曾国藩修书一封,信中写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一句,意思就是劝曾国藩趁着威望武力达到顶峰时拥兵自立。
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却把来信改为“鼎之轻重,不可问焉”,并手书一幅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此表达了自己崇尚清高,坚守人臣,不愿称王称帝。
在曾国藩看来,越是战功彪炳,越是克己修身。因此,劝他拥兵自立的王闿运知道了曾国藩心志和心思,就再也没有提这类的话题了。
当时曾国藩确实有问鼎帝王之力,但曾国藩一直是忠于清王朝的,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还自行解散湘军,向朝廷表明自己毫无反叛之意。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压制自己的欲望,没有走上称王称霸的道路,跟他的恪守君臣之道的个人修养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生,是“智、仁、勇”三者的完美结合。他虽然功勋卓著,却有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并倾其一生实践自己的主张。
曾国藩在给家人写的家书中,记述了他自己很多处世方面的体会和心得。
在交友方面,曾国藩强调交友贵有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四条日课中的第一条是这样写的: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这段话的大意是:慎独则心安。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
在曾国藩看来,内省是第一步的功夫,善念也罢,恶念也罢,首先要能够省察清楚;然后才谈得上第二步的功夫。
曾国藩不管行军打仗多么颠沛流离,都坚持每天记日记,对自己每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记日记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他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曾国藩一生都在这样修身,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的家族尽管是侯门大族,却从未没有出现过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国藩的追求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旁注】
洛阳 又称雒阳、雒邑,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荆州 古称“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长达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境内三国文化遗存遍布。
中郎将 我国古代官员名称。秦朝至东汉中期,中郎将主要统领禁宫、皇室的护卫。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汉朝和三国时,沿袭,但职权有所变化。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湘军 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是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经学 原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儒生 上古时代儒生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到了孔子的时候,孔子创建了儒学,这时,儒生狭义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理学家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圣贤 在儒学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生命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
【阅读链接】
“慎独”是《四书》中《大学》、《中庸》里面的说法。曾国藩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对这一“理论”是非常熟悉的。曾国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创造了一套什么新说,而是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曾国藩在逝世前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中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则是枝叶,是“用”。可见曾国藩是非常注重慎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