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治人——疏通人际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修己治人之法。要想很好地实行中庸之道,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就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按一定的道德规范办事,不走极端,不行偏锋,从人性出发,在外部环境中寻求结合点,最终达到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人生境界。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修己治人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这里的“修己”的意思是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素质,简单说就是完善自我的意思。“治人”的意思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修己”是“治人”的基础,做到了“修己”,“治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自然也就赢得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了。

德行高尚方可致和谐

《中庸》第二十章中说:普天之下所应共同遵循的大道有5条,而用以实现这5条大道的基本品德有3项,这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和朋友交往之道。这5条大道,是普天下之人所应共同遵循的大道。这就是所谓的“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5种人际关系。在这五种关系中,君臣关系最为复杂,也最难处理。但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武则天和大臣狄仁杰,等等。

通过正确处理这5种人际关系,就可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但是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呢?靠的就是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

《中庸》在讲过“五达道”之后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意思是说,智慧、仁爱、勇敢,这3项是普天下之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而所以能够保证这3项基本品德的前提则只有一个。

智慧、仁爱、勇敢就是所谓的“三达德”。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就是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又继续阐明: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意思是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懂得耻辱,就是勇敢了。知道了这三点,也就知道了应该如何修养自身的品德;知道了如何修养自身的品德,也就是知道了如何去引导他人;知道了如何引导他人,也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智慧、仁爱、勇敢“三达德”,就是我国历史上信奉儒家学说的人用来修身养性的信条,实际上,《中庸》原文中的“知”不但包括智慧,也包含知识、技能等。孔子特别强调“好学”,认为只要好学就离智慧不远了。

“仁”是仁爱之意,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是施行中庸之道在道德上的思想指导。“勇”,就是施行中庸之道时所需要的勇敢和毅力,从中庸之道的原则而言,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爱人”之心这一达德,才有了发自内心的追求“仁”的主观意向;只有具备了“智”这一达德,才有了实现“仁”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具备了“勇”这一达德,才有敢于实行“仁”的胆量和坚持实行“仁”的毅力,所以三者缺一不可。然而,三者都必须以“中庸”的发展贯串起来,才能达到行“仁”的最佳效果。

在此基础上,《中庸》又进一步深入阐释: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意思是说,治理天下和国家大体上有9项原则:一是要修养自身品德,二是要尊重贤人,三要亲爱亲人,四要敬重大臣,五要体恤群臣,六要爱民如子,七要招徕各类工匠,八要优待远方来人,九要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品德,就能树立起道德楷模;尊重贤人,就不至于被某些假象所迷惑;亲爱亲人,则使亲族对自己没有怨恨不满;敬重大臣,则治理国家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就能使他们力图报效;爱民如子就使百姓受到激励;招来各种工匠做工就能使得财用充足;厚待远方来的客人能使远方来的人归顺;安抚诸侯能使天下人敬畏。

这9项原则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9项具体工作。要做好这9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

做好这9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9种人际关系。而调节这9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中庸》提出的9项原则,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也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发展,在疏通人际关系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旁注】

唐太宗(约598年~649年),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王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武曌,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14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时为皇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在位期间,颇有政绩。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以人为文明核心、主体的思想,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有着重大影响。

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尚书·尧典》《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该书内容丰富,覆盖各种先民的认识成果。《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其内容涉及所谓尧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治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尧的重要资料。

【阅读链接】

《中庸》中提出的“五达道”,实际上是儒家所提出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互相敬爱等道德规范,是当代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只有家庭和谐了,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比,朋友之间有信,更是当代的每个社会成员处世和创业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至于君臣关系,则要灵活对待,忠君和爱国不是一回事,不可划等号,处理好其中的关系,自然也会发挥其积极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