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巧取巧胜的方式
中庸之道讲究修己治人,“修己”的意思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素质,简单说就是完善自我的意思。“治人”的意思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
“修己”是“治人”的基础,“治人”是“修己”的目的之一,“治人”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走极端,不行偏锋,方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在鲁国曾经担任过司寇的职务。他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天,有父子二人来告状,父亲控告儿子,儿子也控告父亲,两人争执难解,只好来请孔子来决断。
父子二人进了大堂,一人站一边,离得远远的,神情沮丧,互相谁也不正眼看谁一眼,根本没有父子间父慈子孝的亲情。
孔子知道了他们是父子以后,就问发生了什么事。
两人几乎同时说:“我先说吧。”
孔子脸沉了下来,严肃地说:“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互相竞争,成什么样子,请当父亲的先说吧。”
父亲讲了起来。原来,这个父亲的妻子很早就因病离世了,剩下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谁知道父子二人相处得并不融洽。父亲嘴馋,经常花钱买些好吃的解馋。而儿子很懒惰,田里的活不辛勤打理,致使田地荒芜,父子俩经常为了家庭的生计问题闹别扭。
今天父子二人来到大堂告状,就是因为父子二人吃饭的时候吵了起来,父亲觉得儿子忤逆不孝,就动手打了儿子。儿子长大了,知道些礼节,不敢还手,就拿家里的东西出气,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砸坏了。父子俩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就来官府状,想请孔子给评评理。
孔子本可以将这个小案子发回地方,让曲阜地方的法官审理,但是,他觉得这件案子虽然小,实际上却很棘手,地方法官不见得能处理好,一时间沉思起来,没有决断。
父子二人都等着孔子给说个是非曲直,说说谁是谁非,没想到孔子半天不言不语。父子二人斜眼看着一脸严肃的孔子,心里忐忑不安起来,心里嘀咕:“该不会把我们都关进大牢里吧?”
这时,孔子开口了,他训斥二人:“大胆刁民,无事生非地来大堂吵嚷,全不讲礼让道德,岂有此理!来人,把老的暂且关进新牢,把小的关进旧牢,听候发落。”
就这样,不管父子二人怎样哀求,还是被各自关进了监狱。这时,父子二人都后悔不已,老者在监牢里唉声叹气,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反而因为他坐了牢。
旧牢里的儿子也在暗自后悔,后悔自己没尽到孝道,父亲辛辛苦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自己不仅不知道报恩,反而因自己锒铛入狱,自己真是禽兽不如啊!
整整关了这对父子二人3天,孔子才把他们放出来再审。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这父子3天没见面,见面会竟然相拥而泣。
这时,孔子严肃地问:“你们知罪吗?”
父亲先做了自我批评:“是我教子无方,平日太争竞,罪责在我!”
儿子也一脸羞愧地说:“小的明白了,我理当礼让老人,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孔子见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就说:“既然你们都想通了,这个案子就这样结了,你们以后要改过自新,父慈子孝,别老打打闹闹的,现在都回去吧。”
一个学生知道情况后,就问孔子:“为什么不判谁对谁错就结案呢?”
孔子回答说:“凡事要灵活应对,好的法律起的作用应当是怎样让人更好地活着,而不是怎样惩罚人。”
孔子主张的“执其两端”的中庸之道就是要理性地分析客观情况,冷静地处理问题。不走极端,寻找最适宜的办法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
宋太宗曾经夸赞寇准“临事明敏”。就是说,寇准很机智,足智多谋,在处理棘手的事情时有策略,讲究方式方法。
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贪官王淮贪污了数以千万计的赃钱,仅被撤职杖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同案人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准知道这肯定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从中做了手脚,因此感到心中愤愤不平,但机智多谋的寇准并没有马上查究。
碰巧那一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却借用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
宋太宗听了寇准不合时宜的话,感到很纳闷,同时也感到很生气,他回到宫内生了一会闷气,但又觉得寇准的话必有根据,就又转回来召问寇准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准早有准备,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
当宋太宗依照寇准的命令将王沔等人传上殿后,寇准就把王淮、祖吉二案的判决述说了一遍,然后看了王沔一眼,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
有一年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侵犯北宋的疆土。北宋执政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用躲避敌人的办法,应付敌人的入侵。
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思想上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的意见时,王钦若正好在场。
寇准心里清楚,迁都的主意就是他提出的,但寇准却假装不知,对真宗说:“不知谁给陛下出此迁都之策?罪可杀头!”他进一步提出,皇帝应该亲征以决胜。
宋真宗最终听取了寇准抗战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真宗的影响,寇准悄悄地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宋真宗离京亲征的同时,宋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辽军营议和。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是往来于两军之间传话的。当时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
宋朝廷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
曹利用临行前曾经请示过宋真宗。懦弱的宋真宗说:“逼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和绢总数不得超过30万。否则,我必不饶你!”
曹利用前往辽军签约协议。最终签订的“澶渊之盟”明确规定: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也就是说,寇准对曹利用的限定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最后敲定的“澶渊之盟”条约中银10万、绢20万,加起来刚好30万。
寇准无法阻止宋真宗议和,但他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减少了国家和百姓的损失。
行道需要智慧,也需要时机。在现实中有效地行道,就需要正确把握时机,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细微脉络,在恰当的时机,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赢取先机,取得胜利。中庸之道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掌握的处世准则。中庸之道是最恰当的统治方式,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旁注】
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出《礼记·大学》。意思是:自身的修养到了,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
司寇 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西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曲阜 古地名,位于山东西南部,古称鲁县,是春秋时期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有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光义,字廷宜,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赵光义即位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
参政 我国古代官名,即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地位高下不一。“参政”一词从宋代开始。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宋真宗(968年~1022年),赵恒,宋代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在位25年。1004年,以每年进贡大量金银为“岁币”与入侵的辽国和解。宋真宗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绢 专指采用梭织方法织造的平纹或平纹变化组织为地组织的织物。在丝绸类指采用真丝短纤维再生纺出来的纱线织的产品。在纺织品类指将纱合捻为线而织造出来的产品。后成为纺织品的统称。
澶渊之盟 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5年1月订立,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阅读链接】
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心想:蒨桃诗说得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从此以后,寇准坚决改了,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