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2
a − Sin2 a
=
cos
a + sin a
a
= 1 − tg 2 =
π − a
2 2 2 2
a tg( 4 2 )
1 + tg 2
证法4:∵ sec2 a − tg2a = 1,∴(sec a − tga )(sec a + tga ) = 1, sec a − tga =
π
1 = cosa =
sin( 2 − a) =
π − a
sec a + tga 1 + sina
π
1+ cos( 2 − a)
tg( 4 2)
cos a − sin a
证法5:Seca − tga = 1 − Sina = 2 2
2Sin( π − a)
= 4 2
= tg( π − a)。4 2
cosa
cos a + sin a
2 2
cos( π − a)
4 2
以上五种证法,运用了同角三有函数关系、互余公式、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2.横向联系的把握。
突破习题所在原章节的知识范围与应用范围,用其它章节的知识来思考,或用代数知识解几何,或用三角知识解代数,培养串通和融化知识的能力。
例 已知 x+y=1,求 x2+y2 最小值。
解法 1:(利用判别式法)设 m=x2+y2,则 m=x2+(1-x)2,即 2x2-2x+1-m=0.
∵X ∈ R,∴判别式Δ≥0,Δ=(-2)-4×2×2(1-m) ≥0,得 m≥
1 ,∵x2 + y2
2
1
的最小值为 2 。
解法 2:(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把 x+y=1 看作一直线方程,
把所求转化为在此直线上找一点,使其到原点距离
x2 + y2 为最小,
如图1—1,∵ oc =
1
0 + 0 − 1
=
12 + 12
1
1 2 1
∴ oc 2 =
,∴x 2 + y 2最小值为 =
2 2
解法 3:(利用三角函数性质)
设 x2+y2=n(n≥0),令 x=ncosθ,y=nsinθ,代入 x+y=1 中,ncosθ+nsin θ=。
1
n = cos θ + sin θ =
1
2Sin(θ +
π ,n2 =
4 )
1
2Sin2 (θ +
1
π ≥ 2 ,
4 )
∴x2 + y2
1
最小值为 2 。
此处还可用配方法以及基本不等式性质来解。3.受控联想。
增减或变换习题条件,调整思路,产生联想,寻求新的解题方法。
例:九张卡片分别写着 0、1、2、⋯⋯8 九个数字,从中任取三张排成一行组成三位数,问共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开始可设想取三张卡片排一行,若首位数字为 0,则不成三位九,故有
P3 − P2 个不同的三位数。接着加一条件,将原题改为九张卡片分别写有0、
9 8
1、 ⋯⋯8 九个数字,从中任取三张排一行组成三位数,如果写着 6 的卡片又可当 9 用,问共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此时可得:
P1·P2 + 2(C2 P3 − C1 P2 )(个)。
7 7 8 3 7 2
4.旧中求新联想。
将新做的习题与做过的分析对比,觅其内在联系,用解旧题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如此则新旧知识融洽相处,线索分明,牢固可靠。
例 (1)求半径为 R 的圆中的内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2)求半径为 R 的球的内接圆柱的侧面积的最大值。
- 解 如图 1—2,矩形对角线 AC 显然是⊙O 的直径。设 AC 与矩形一边 BC 的成角为θ,则 AB=2RSinθ,BC=2Rcosθ,矩形 ABCD 面积 S=AB, BC=2Rsinθ,2R=cosθ=2R,Sin2θ≤2R2,
π
∴当θ = 4 ,AB=BC=
2R,矩形 ABCD面职最大值2R2。
- 如图,本题属立体几何范围,但仍可类似地将球半径 AC 与圆柱底面所成角∠ACB 为θ,圆柱母线为 h,则有 h=AB=2R.Sinθ。圆柱底面的直径B2=2r=A2.cosθ=2Rlosθ,∴圆柱侧面积 S=2πrh=π.2Rsosθ.2Rsin
θ = 27. RSinθ≤2πR2,∴当且公当θ = π ,24 = h =
4
2R时,圆柱侧面积
的最大值为2πR2 。
三、如何完成转化过程
转化问题的过程即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有知的过程。
- 等价原则。
产生等价问题的途径有更换等价的条件和结论;通过适当的代换;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等。
例 1 在πΔABC中,已知
Sin Acos2 C + Sinc. cos2 A = 3 SinB,且最
2 2 2
大角与最小角之差为90°,求证,它的三边之比为( + 1) : 7:
( − 1)。
C A 3
1 + los2
分析: 因
SinA. cos2 ·csoc =
2 2
-
Sin B ⇔ SinA· 2
- Sinc.
1+ losA = 3 SinB ⇔ SinA + SinC = 2SinB ⇔ a + c = 2b. 最大角与最小角
2 2
之差为90° ⇔ 三个角由小到大依次为a,90° − 2a,90° + a ⇔ 0°<a<30°又因为正弦定理得三边长之比为:Sina: cos 2a: cos a(0°<a<30°),至此,原命题可转化为:“已
知 0°<a< 30°,且满足 2cos2a=sin2+cos2,求证:sin2:cos22
:los2 − (
− 1) :
7:(
- 1)”显然,这是易于证明的。
1
证:∵2 cos 2a = Sina cos a∴ cos a − sina = 2 ,设 Sina=X,则 − x
= 1 ,(0<X 1 sin a = 1 ( − 11), cos2a = 1 7,
2 < 2 解得, 4 4
1
cos a = 4 ( + 1) ∴Sina: cos 2a: cosa = ( − 1):(
+ 1),
故原命题成立。
例 2 设二次方程 ax2+26x+1=0,cx2+2bx+1=0 已知系数组成的 a、bd、C 三数构成等差数列,求证:上述两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分析:原问题用数学符号简化为:设 ax2+2bx+1=0,cx2+2bx+1=0,(a≠ 0), 已知 a+c=2bd,求证 b2-a<0 与 b2-C<0 是不能同时成立。它的逆否命题为:“设 ax2+2bx+1=0,cx2+2bx+10(a≠0,C≠0)已知 b2<a,d2<c,求证: a+c ≠2bd。”
证明:∵b2<a,d2<c,即 a+c≠2bd,故原命题成立。2.映射原则。
如问题在原集合中直接解决有较大难度,可运用某法则“移”之于另一集合内,得到一对应问题。然后在其中讨论并解决,再把结果这映射回原集。
例1 已知复数Z1 + Z2 + Z3满足条件Z、Z1 = Z2 Z2 = Z3 Z3 = 1,且
Z1 + A2 + Z3 = 0,求证:Z1、Z2 、Z3 对应的点恰是复平面上一个正三角形的顶点。
分析:因复数集与向量集、实数对集均可建一一映射,故其可转化为三角形式、代数形式、向量形式,其等价三角式及证明如下:
已知
cos a + cosβ + cos v = 0,
Sina + Sinβ + Siny = 0,
求证:β-α=±120°,Y-α=±120°(α,β,Y 为三复数的辐角)。证明:∵-cosY=cosα+cosβ①
-siny=sinα+sinβ②
①2、②2 得:Cos2Y=Cos2α+Cos2β+2cos·cosβ③
sin2Y=Sin2a+Sin2β+2Sina.Sinβ,④
③十④,得cos( α − β) = - 1 ,得− 2 = ±120°,不难求出Y − 2 = μ120°,
2
∴原命题成立。
例2,求证 max
− X) = 1
0<
分析:因X≥0 ,设代换X = ctg2t 1
t≤ 2
即将集合A = {X|X>0}与
π
1
集合B{t|0<t≤ 2 π}建立一一对应。因 y = − = −
= csc t − ctgt
= 1 − cost = tgt t ,(0< 1 t≤ π)。
sint
2 2 4
t π
故原命题可转化为;“求证 max(tg 2) = 1,(o<t≤ 2 )。
t π t
证:∵tg 2 在(0, 2 )上单调递增函数,∴max(tg 2 ),故原题成立。
3.构造原则。
设想一个与原问题有关的新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其表现在构造方程、构造函数以及构造图形上。
例 1 设 a.b ∈ R,满足 2a+b+2≤0,试证:方程 x4+ax3+bx2+ax+1=0 至少有一个正实数解。
证:x=0不是方程的解,故令u = x + 1 则有u2 + au + b − 2 = 0 ①
x
1
此时,如原方程有解x0>0,则①有解为u0 = x 0 +
0
≤2,反之若
①有解U0 ± / 2 因此,原方程至少有一解X0>0,所以原方程有
解 X0 > 0 方程①有解 U0 ≥ 2 等价。构造函数 f(u)=u2+au+b-2 ,因为f(2)=2a+b+2,由已知,有 f(2)≤0,又 f(u)图象开口向上抛物线,故定有 U0≥2,使 f(u0≥2,使 f(u0)=0,原命题得证。
例 2 已知 a2sinθ+acosθ-1=0,b2sinθ+bcosθ-1=0(a≠b),用 1 表示过点(a,a2),(b,b2)的直线。证明:此直线在变化时,恒与一定圆相切。
证:二式结构同,且 a≠b 构造 sin·t2+cost-1θ≠0,显然 a,b
cos
为这方程二异根,由韦达定量有a+b = −
ab = −
1 过(a,b)(b,b2 ) 两
点的直线方程为y − a =
b2 − a 2
b − a
sin sin
( x − a),即y = (a + b)x - ab
,将代入得
x cosθ + y sin θ − 1 = 0,因原点到此直线距离为d =|
0 + 0 − 1
| = 1,故
无论为何值,该直线与单位圆恒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