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情面面观

国情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社会基本状况、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十分丰富的内容。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又是我国的重要国情,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口数量的多少,增长的快慢、素质的高低、密度的大小,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过去,我们一向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感到自豪,并列为中国的许多“世界之最”之一。1987 年当世界总人口超过 50 亿,亚洲人口超过 30 亿时,给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1989 年 4 月 14 日,是“中国 11 亿人

口日”,比 1949 年建国时翻了一番,我国政府向全国人民出示了“黄牌”,

告诫人们“地大物博”经 11 亿人口这个大分母一除,就微不足道了。这不是福音,这是包袱和枷锁。当今世界公认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其中人口问题是全球性第一号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不仅增长快,而且出现许多特点:

第一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1949 年我国人口为 5.42 亿,1954 年达到 6 亿,1969 年超过 8 亿,1974 年超过 9 亿,1982 年超过 10 亿,比苏、美、印尼、巴西、日本五国的人口总和(9.86)还多 11%,又过了七年便达到 11 亿,占世界人口的 22%,雄居世界人口之冠。建国 40 年来,全国人

口增长 6 亿多,几乎相当于三个美国的人口,仅 1988 年增加的人口就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按目前妇女总和生育率 2.4%的速度,我国人口每六至七年就增加一亿,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 13 亿。

第二是人口构成比例年轻。在总人口中 30 岁以下的人口占 64.4%,其中 14 岁以下的人口占 40.4%,其人口总量超过人口总数的 1/3,65 岁以上的人口仅占 4.9%,所以,人口构成的年轻化,大大增加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困难。

第三是人口密度高。全国人口平均密度为 110.2 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的三倍多。各地差别也很大,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不发达地区密度小。东南部面积小,人口密度却大,其中江苏每平方公里达 605

人,上海达 2043 人,西北部面积大,人口密度却小,其中青海、西藏每平方

公里只有几个人。

第四是人口分布不平衡。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人口数量悬殊很大,如果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东南部面积为全国的 42.9%,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 94.4%;而西北部面积占全国的 57.1%,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 5.6%。这样的人口分布差异,一方面导致东南部地区的资源环境不堪人口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造成西北地区人烟稀少,不能得到充分开发。

第五是性别比例失调。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意识的影响,再加上经济体制的因素,男尊女卑思想作怪,导致全国男性要比女性多出 5166 万,这个

数字接近菲律宾 1981 年的人口总数,相当于 1989 年三个澳大利亚和五个古巴的总人口数。1986 年统计表明,在 30 至 59 岁的 947.8 万大龄未婚人口中,95%为男性。这是非常值得忧虑的问题。

第六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计算,我国总人口中, 文盲、半文盲占 28.26%,约 2.5 亿,在世界文盲人口中,1/4 在中国; 而在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66.2‰,高等文化程度的仅占 6‰。

上述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给经济建设带来一系列困难,住房难、乘车难、入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吃饭难、做衣难等一系列问题。

建房奇迹与空前房荒。1979 至 1988 年 10 年间,全国城镇共新建住宅12.4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 1978 年的 4.2 平方米提高到 1988 年的 8.8 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 1978 年的大约 8.1 平方米提高到 1988 年的

16.6 平方米。到 1986 年年底时,全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超过前 29 年的总和,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建房奇迹。

一边是前所未有的建房制度,一边是前所未有的空前房荒。据 1988 年 9

月 15 日召开的城镇住房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说,目前城镇还有 800 多万缺

房户。仅 1987 年,上海市登记结婚后等分房的就有 9800 户,人均不足二平方米的家庭有 1.6 万户;人均不足四平方米的家庭有 21.6 万户。这样的居住水平,在一些发达国家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房子哪里去了?答案很简单,叫人给“吃掉”了!以每年平均 2000 万人口来到这个世界上,房子如何赶上人口的生产!

交通事业不堪重负。建国 40 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你不论到哪个大城市,等几天买不到火车票、飞机票、挤几次上不了公共汽车的现象不足为奇。设计能力为 3.6 万人进出的北京站,现在每天往来旅客人数竟然早已超过 30 万大关!由于人员拥挤,道路堵塞,城市的车祸十分惊人。北京每万辆车每年死亡率 44.8 人,天津 60.4 人,上海 41.5 人,而东京为 1.12 人,纽约为 1.38 人,巴黎为 4.9 人。紧张而重负的中国交通运输业限制了中国人的出行量,与世界大国相比,美国人均出行量12000 公里,巴西 3400 公里,苏联 3300 公里,南朝鲜 1370 公里,日本 5500

公里,就连印度也达 760 公里,而我国只有 252 公里,人均出行量少得可怜。人们不禁要问:造成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如此重负,原因在哪里?答案也很简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朋友,当你耐着性子等车,你能为“人口众多”而感到自豪吗?

教育发展步履艰难。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 40 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人口持续增长,给日益艰难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压力,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 150 多个国家中,我国人均占有教育经费列为 149 位,倒数第二

位。中学教育经费 1978 年比 1965 年增加了 2.14 倍,而中学在校生却增加了 6.37 倍,因此,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由 1953 年的 112 元降为 1965 年的

88.98 元,到 1977 年又降为 39.81 元。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由 1965 年的 20 元下降到 1979 年的 16 元。1982 年,国家教育经费为 114 亿元,比 1981 年的 101 元增长了 11.2%,但由于受教育人的基数增加,人均教育经费仅为 11.2 元,为世界上 14 个人均教育经费不足 5 美元的国家之一。而从 1975 年世界教育情况看,美国人均教育经费为 471.4 美元,日本为 247.7 美元, 埃及也有 18 美元。目前,我国每年出生婴儿近 2000 万,三至五岁儿童约 6000 万应入幼儿园,而 1983 年入园儿童仅为 1140 万,不到总数的 20%。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三至五岁儿童入园率为 87—92%。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三至五岁儿童入园率为 87—92%,1982 年日本为 100%。初等教育,目前全国每年约有270 万适龄童未入学,其中女童约 224 万,占 83%,1987 年儿童入学率在 95

%以下的省区达 11 个,有些地区女童入学率只占 40—50%。中等教育,如每年平均按 2000 万人出生计算,中等教育适龄人数达 1 至 1.2 亿人,而实际在校生仅占适龄人数的 41%~44%。高等教育,以 1981 年为例,我国高校录取学生与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 1∶4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 1∶98.2。我国每万人中有大学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美国为 523 人,苏联为 195 人,澳大利亚为 203.5 人,意大利为 175 人,日本为 205.2 人, 连印度也有 52.4 人,而我国仅有 18.2 人。据有关部门测算,90 年代需要增加大、中专以上程度的专门人才 1400 至 1500 万人,而现有容纳能力仅为

700 至 800 万人,相差一半左右。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教育是改变和提高人口基本素质的根本途径,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的首要条件。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家,都把教育和科学置于重要的地位。未来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教育的竞争。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劳动就业难。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率高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给劳动就业带来很大困难。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1982 年我国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为 22.91 岁,平均年龄为 27.1 岁,30 岁以下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2/3,这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1982 年,我国就业人口为 6 亿。1982 年至本世纪末,我国新增加劳动人口将有 4

亿多,平均每年 2000 万人,其中城市为 300 万人。这么大的人口就业压力是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承受的。这样,每年将有 100 多万人待业。自 70 年代

以来,全国城镇待业青年已达 1000 多万人。同时,隐形失业问题也愈加严重, 据统计,我国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大约有 1500 万—2000 万冗员,这批冗员如不减下来,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如果减下来,重新就业,就会给就业增加新的压力。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 30%~40%,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在 50%以上。1987 至 2000 年,全国每年退出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不足 700 万,而进入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却超过 1800 万,平均每年净增农

村劳动力约 1100 万,到本世纪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加,预计农村将有剩余劳动力二亿,如果不及时转移到别的部门就业,不但

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和不安定的因素。①

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其资源的丰富程度、保护、开发、利用的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分析自然资源状况,是了解国情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就为我们更好地建设“四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 11 亿人口的大国,虽然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却比较少。因此,人口多,资源少,成为当代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立足场所,又是人们生产活动中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为 144 亿亩,占亚洲陆地面积的 32.1%,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6.4

%,土地绝对量甚大,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可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只有 66.8 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7%,土地面积相对量很小。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不足 15 亿亩,其中可灌

溉的耕地面积只有 7 亿多亩,人均耕地已由 1949 年的 2.7 亩下降 1988 年的

1.3 亩,40 年中,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有 1/3 的省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 其中浙江省人均耕地仅七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5 亩)。由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因素的作用,今后每年将减少耕地面积 1000 万亩左右。耕地在减少,人口却在增加,给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危机。我国耕地总面积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 7%左右,却超负荷地养活着世界上 22%的人口。尽管粮食单产和总产比解放初提高了 3.5 倍,人均消费粮却只提高了 1.8 倍。比起人均占有耕地 13 亩的美国,28 亩的加拿大,48 亩的澳大利来,负担显得何等沉重啊!

森林资源

森林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能给人类提供各种木材和经济植物,同时,也是许多食物的来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的生态系统,它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一旦森林锐减,生态系统出现失调,就会导致生态危机招致各种自然灾害,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变得更加狭小。

我国森林面积为 17.3 亿亩,1984 年统计居世界第六位。森林蓄积量为9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七位。森林覆盖率为 12.98%,远远低于 31.3%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占有林地为 1.6 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林地的13%。按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林地这两项指标,在世界 160 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分别占 120 位和 121 位,属于贫林大国。

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相当严重,用材林年消耗量超过生长量 0.97 亿立方米,消耗赤字达 9700 万立方米。若按目前消耗的水平推算,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能维持七至八年。而近熟林量少质差,木材面临“断档”。由于乱砍滥伐,我国许多重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长白山地区, 解放初,森林覆盖率为 82.5%,现已税减到 14.2%。四川省,解放初,森

① 《国情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25—226 页。

林覆盖率为 20%,七十年代末已减少到 12.5%,目前为 8%,按现状发展下去,到 2000 年,四川森林资源所剩无几。西双版纳地区,解放初期天然森林覆盖率达 70%,目前已不足 34%,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了。海南岛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热带森林区,解放初期,天然森林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35%,到 1981 年降为 10.5%,目前只剩 7%。①1989 年震惊中外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失去了 101 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 70 万公顷),烧毁了

85 万立方米木场存材,是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的森林浩劫。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深重。

草原资源

我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约 33.65 亿亩,占世界总量的 7.1%,人均草地 3.2 亩,是世界人均水平的 1/3。

解放以来,对草原是低投入,高索取,掠夺式经营。30 多年来,对草原总投资约 43 亿元,平均每亩草原投资仅一元多,而大小牲畜由不足 3000 万

头,现已发展到一亿头,每头混合畜占有草地由 115 亩,下降到目前的 34 亩,并开垦了一亿多亩草场作粮田。①

草场面积退化率不断增加,产草量大幅度下降。70 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 15%,80 年代中期已达 30%以上。全国退化草原面积已达 10 亿亩,目前仍以每年 2000 多万亩的退化速度在扩大。据卫星 MSS 形象解释,在 50 年代的内蒙古牧区草原尚没有明显的退化,60 年代中期,草原退化开始突出, 现已达 3.2 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 35.6%。据估算,全国草场产草量,80 年代比 60 年代下降 30%~50%。

毁牧造田,超载放牧,造成严重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40 年来,我国草原地区共开垦了上亿亩农田,垦后广种薄收。内蒙古草原沙化面积已达

4.27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草原面积的 6.2%,水力侵蚀面积 27.17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23.6%;风蚀面积 13.64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14.6%;冻融侵蚀面积占 11.8%。几乎近一半的草原面积发生土壤侵蚀现象。此外,我国草原生态系统还受到鼠害、畜疫等的威胁。②

水资源

水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也是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状况对生产力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 13.6 亿立方公里,其中 97.5

%为海洋咸水,仅有 2.5%为淡水。在淡水中,又有 70%在两极及雪山冰川,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0.34%。

我国属于贫水大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枯水年减少到 2.46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河川径流量为 2.7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但淡水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 88 位,只及苏联的 1/7,美国的 1/5,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我国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合理。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 82%以上,耕地占 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 64%,水资源不足 18

%,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 41.8

① 《国情与决策》,北京出版社,第 199 版。

① 1988 年 10 月 7 日《人民日报》。

② 1988 年 10 月 7 日《人民日报》。

%,而水资源不到 5.7%。我国大多数城市已是“水荒之城”。1979 年有154 个城市缺水,1984 年多达 188 个城市缺水,目前 20%的城市供水困难,

在风筝之乡的山东潍坊市,市区地下水枯干情况严重,平均每年有 40 眼井因无水而报废。1989 年大连市 200 多条河流断流,13 座水库干了九座,2000 多眼井无水。西安市曾一度出现 27 平方公里的断水面积,日缺水量达 230

万吨。北京市政府尽管一再号召人们节约用水,日缺水量仍在 10 万吨以上, 一些高层建筑物的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南方一些地区也同样闹水荒。长江南岸的镇江市从 70 年代到 80 年代,曾闹过四次较为严重的水荒。其中,

1988 年的那次水荒,使一些地区几乎断水。长沙市居民因用水问题也频频告急。不少人不得不半夜起来贮水。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城市平均每天缺水量在 2000 万吨以上,水资源危机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的第二个危机,已成为我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1989 年仅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的 94 个城市就因缺水而造成 127 亿元的经济损失。由于缺水,我国

每年减产粮食 100 亿公斤以上。现在农村尚有 5000 多万人和 3000 多万头牲畜得不到充足的水源。

为了解决眼前的水荒问题,一些地区不得不开始超量开采、使用地下水源,因而造成不少城市出现地裂、地沉等现象,并形成对地下水资源严重危害的大面积“漏斗区”。由于过量开采,大连市已有 4000 多眼水井被海水倒灌而不能饮用。

我国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调蓄洪水能力显著降低,如遇特大洪水,损失惨重。70 年代后期,我国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约2300 多个,总面积达7.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0.8%,是我国国土中的“掌上明珠”,是全国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蓄洪排涝的主要场所。1949 年以来,40 年的变迁, 我国湖泊减少了 500 多个,面积缩小约 1.86 万平方公里,占现有湖泊面积的 26.3%。在“千湖之首”的湖北省,有 1000 多个湖泊,因水补充不足, 目前仅剩 300 多个,水面退缩了 3/4 以上。湖泊蓄水量减少 513 亿立方米, 其中淡水减少 340 亿立方米,超过整个华北地区现有总供水量的 50%。

水资源短缺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一些单位或个人,一方面喊缺水,另一方面又随意糟蹋水。河北省工业企业每年约有 90 万吨可以回收利用的空调水和冷却水没有回收利用。石家庄市某化工厂一处自来水管道漏水,整整淌了一年零三个月,132 万吨净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在城市里,为了“冰镇”一个西瓜,打开自来水龙头冲淋几个小时的现象到处可见。然而,再看看缺水留下的思考吧!人民日报记者在甘肃定西地区的一个山村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当送水车叮叮当当驶入村口时,村里的猪、羊、牛、狗、毛驴等便成群结队涌过来,将水车团团围住要水喝。此情此景,使记者们不忍心再用“特供水”。除了喝之外,整整半个月没有洗脸洗脚了,那些缺水地方的人一谈到水,禁不住潸然泪下。

水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并不比煤炭、石油差。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人说水不重要,而实际上又有多少个人把水当回事?水只是一文不值的透明液体而已。事实上,水危机正一天天向我们逼来,有人断言:今天一些国家为争夺石油而战,那么明天挑起战争的根源将会是水。约旦国王侯赛因把水的争端列为可能导致约旦向以色列宣战的问题之一。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印度与孟加拉国都因为水源问题而发生激烈的争端。因此, 重新认识水、理解水、爱护水已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统一体。适当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大部分星球上所以不能存在人,原因就在于那里没有人所必需的环境,即空气、水和食物等等。地球上之所以能形成人,也是因为地球上具备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可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报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污染和破坏。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过要警惕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问题,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①恩格斯当时敲起的警钟,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直到本世纪 60—70 年代人们面临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现实,环境问题才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 1978 年我国全面改革以来, 遇到了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正在以最大的程度、空前的规模威胁整个民族生存的空间和基础,甚至有可能牺牲中国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如果说,我国的人均收入还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而环境污染却已达到这些国家本世纪 50、60 年代的总体水平,过早、过快地步入“环境污染”的工业化陷井之中。

严峻的城市环境污染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因为我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煤是一种肮脏的燃料,由于我国对煤炭热能的利用率不高,除尘脱硫率又很低,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燃煤就形成了严重的煤烟型在气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往大气中排放粉尘总量 2230 万吨,二氧化硫 1800 万吨,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

据推算,我国北方城市降尘平均每立方公里为每月 50 多吨,有的地方甚至达

100 吨。这个数字超过了英国的烟雾事件,也超过了日本 50 年代污染严重时的水平。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据统计,酸雨危及的省、区达 20 多个,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致酸物质具有迁移性,可以从一个地方飘移到另一个地方,倘若无遏止的蔓延,还将危及南、北朝鲜、日本等邻国,引起国际争端,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城市的水污染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总量每年达 310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 77%,生活废水 23%。废水处理率仅14%,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出去。每年排入水体的有害物质总量在 13

万吨以上。其中汞 5000 吨,镉 20 千吨,铬 2020 吨,砷 1209 吨,铝 2238

吨,酚 13400 吨,氰化物 7000 多吨,石油类 10 万吨以上。这些物质的流失, 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造成了对人体的危害。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也非常严重。每年排放量超过 4 亿吨,是世界上固体废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1983 年,工业和矿业固体排放量约 4.1 亿万吨,其中煤矸石 1.12 亿万吨,锅炉渣 7300 多万吨,粉煤灰 3800 万吨,金属属矿一亿多吨,冶金渣 3800 多万吨,化工渣约 1700 万吨。各种废渣的利用量仅 1 亿吨,占产生量的 24%,其余废渣则弃城郊或排入江河湖海。此外, 还有城市垃圾粪便 14600 万亿吨,而清运量不到一半,并且 98%未经无害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519 页。

① 《国情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年版,第 68 页—69 页。

理便进入环境。据统计,我国历年堆积的固体废弃物达 53 亿吨,占地 59 万

亩,有 20 多个城市的积渣量已超过 1000 万吨。我国废渣排放量大,主要是

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的。其中,矿物利用率仅占 50%~60%,能源利用率 30

%,有一大半资源没有转成产品而变成了废物。这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废渣进入环境后,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由于固体废物污染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 79 亿 5000 万元。

另外,城市噪声污染也相当严重。噪声超过 75 分贝的城市占一半;占全国 30%的职工在噪声污染的条件工作;占城市居民 40%左右的人在超噪声标准的条件下生活。①

农村环境污染向全国蔓延。

农村改革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87 年乡镇企业达到 157.87 个, 比 1978 年增长 3.6%,从业人员数 4702.5 万人,增长 66.4%,总产值为2934.12 亿元,增长 601.8%。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以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1978 年为 19.4%和 9.4%,到 1987 年分别上升为 34.8%和 23.8%。②与此同时,乡镇企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1978 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等,从 1950 年开始, 30 多年共使用“六六六”400 万吨,“DDT”50 万吨,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

1982 年开始,国务院才决定停止生产这类农药。据统计,农药造成的经济损

失达 146 亿 5000 万元。还造成农副产品的不同污染,据推算到 2000 年,70

%的淡水受到污染。综合食品卫生评价指标已达到中污染型,其中蔬菜等食物已接近不能食用的地步,届时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各类发病率及死亡率将处于上升趋势。

水土流失是中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116 万平方公里,根据估算,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到 160.3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38%,占国土面积的 1/6。我国每年流失土壤 50 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剥去一厘米厚的肥沃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 4000 多万吨化肥。①

沙漠化已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35%的陆地面积,20%的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每年正以五一七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我国“中科院兰州沙漠所”的研究表明,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有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从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因沙漠化已丧失土地资源 3.9 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 5900 万亩农田,7400 万亩草场和 2000 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 60%以上的穷困县集中在风沙弥漫的生态脆弱地区,不仅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而且难以“安居乐业”。治沙专家警告:若不采取特殊措施,到2000 年,又将有 7.53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要大。

我国除城市饮用水源迅速污染外,据调查的 532 条河流中,有 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江、大河的一级支流污染普遍,支流级别越高,

① 《国情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年版,第 68—69 页。

② 1988 年《中国统计年鉴》。

① 《国情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86 页。

污染越严重。全国约有七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 1.7 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所剩清洁水源将加剧丧失,成为未来我国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带来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其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共 20 种)总损

失的 55%以上。仅以 1988 年为例,全国农作物播种受灾面积 5066 万公顷,

其中绝收面积 486 万公顷,因灾害所造成粮食作物比上年度减产 92 亿多公

斤,死亡 7300 人;倒塌房屋 258 万间,国家调拨供应灾区的粮食 50 多亿公

斤,发放救济款达 10 亿元。国外有关机构组织及个人救灾援助和捐款 2000 多万美元。

生态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经济指标和经济趋势。据中国环科院一项研究估计,我国因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500 亿元,其中农业资源破坏为 363 亿元,森林破坏为 115 亿元,

水资源破坏为 18 亿元,草原退化损失约 3 亿元,等等。①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在完成了一系列国情的报告中指出。建国以来,对生态环境的历次冲击和破坏,无一不与经济战略的重大失误、经济迅速增长的周期波动、以及生产关系的频繁调整密切相关。可以说,它仍是中国生态环境加速破坏的最主要的因素。

短期性政策对生态环境产生大规模、持久性影响。中央放权地方,经济进入扩张期,地方各成体系,各自为政,导致资源膨胀,规模庞大、结构恶化、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乱砍滥伐,乱采乱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现象,有禁不止,越演越烈。一时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繁荣,将逐步被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损失而抵销贻尽。我国初期改革是成功的,又是便宜的。然而,这种重视经济,忽视生态;重视改革,忽视治理;重视近利,忽视远谋;重视主观,忽视客观的经济政策和短期行为,却为我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严重性的恶果。可能给整个民族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